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近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核心是经济近代化。农业近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近代化的基础。孙中山毕生关注农业近代化问题,他在《复农业促进会函》中说:“民生主义,为仆素所主持,农业又为民生切实之图,……仆向以我国农业不修,思欲振兴而改良之,蓄志已久,以时机未至,未能见诸实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了  相似文献   

2.
英国农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农业近代化,即是农业的商业化、专业化和资本主义农场的产生和发展,它是农业革命的基础,是封建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化的关键之一。 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原因何在?农业近代化的动力是来自农业内部还是来自农业之外?拙文认为,这个动力不是农业本身,不是农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英国前工业化的产物。前工业化,即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英国农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和必要条件,没有前工业化,也就不会有英国农业的近代化和农业革命。  相似文献   

3.
徂徕学与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学的冲击 ,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但是 ,明治维新疾速而极少反复的成功变革 ,表明日本近代化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自我阵痛后的结果。这一自生过程 ,体现于江户时期的世态演变中 ,也反映在与西学没有渊源关系的思想变革里。以法家“人情论”为核心的徂徕学 ,突破了孟子朱熹的“性理论”藩篱 ,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演变趋势。江户时期的长期内在变革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明治维新这一历史事实 ,在证明了近代化道路无捷径可走之铁律的同时 ,也凸显出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法家思想中合理主义原则所具有的近代转换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薇 《炎黄春秋》2005,(3):75-79
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激烈变化,正如当时人所说,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西方列强与近代文明空前的挑战和冲击下,中华帝国迈开了艰难的近代化步伐。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体上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1840—1894),这属于器物层面的近代化时期。部分觉醒的知识分子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铁路轮机和生光化电来维护清王朝的纲常纪要,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1898—1911),这属于制度层面的近代化时期。其间,无论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孙中山、黄兴…  相似文献   

5.
社会制度是实现近代化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社会制度的每一次有效的变革和创新,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文明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正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秩序向全  相似文献   

6.
刘云波 《史学月刊》2003,101(5):36-41
中国近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主要有二:一是近代化因素的积累严重不足;二是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对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顽固排拒。任何致力于近代化事业的有识之士都必须正确认识这种特殊国情,对清政府和专制政治心存幻想注定不切实际,对近代化因素的积累水平估计过高也注定要走弯路。但在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的近百年时间里,有识之士们在对国情的认识上恰恰存在以上两种误区。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有识之士们在近代化道路的选择和近代化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种种错误决策,并因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同志们: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我们来到合肥,参加“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几天来,看了同志们的论文,听了同志们的发言,受到不少启发。我自己向大家启发不了什么,只能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第一点感想,研究李鸿章的基点是什么。在座的诸位都是搞近代史的,近几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变化很大。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探讨中国近代社会在追求什么?大家已得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追求近代化,而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头,或者说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与李鸿章的关系就很大。近几年来,在李鸿章研究中,所以有很大变化,反映在如何使中国实现近代化的角度上,李鸿章可以称得上一个代表人物。中国要实现近代化,首先是怎样认识世界、走向世界、走出中世纪的问题。上海有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与晚清城市社会近代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洋务运动与晚清城市社会近代化涂文学中国城市及城市社会、文化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而开始近代之旅,是以开埠作为历史契机首先在条约通商口岸缓慢展开的,这与欧美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行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现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显然遇异。但...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由于有关中国近代化问题涉及如何阐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助于对近代中国发展趋向的认识与把握,进而从较深的层面拓展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并为当前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历史的资鉴,因而逐步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围绕着中国近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考据学的兴衰与中日史学近代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儒家学术传统的变迁出发,考察考据在明清两代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在德川日本的影响,从比较的角度,检讨中日两国近代史学的传统资源及其不同之影响。考据的方法作为一学术思潮在明清交替之后盛行,则与明代王学之泛滥和清代的统治有关。这一思潮到了19世纪,在中国已呈衰颓之势时传入日本,逐渐主导了日本儒学和整个学术风气。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史学开始迈入近代化,其特征是一方面吸收西方“文明史学”,另一方面又因考据学的兴趣而对德国的兰克史学情有独钟。考据学在清末的衰落和今文经派的兴盛,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由于考据学兴衰在中日两国的“时间差”,使得两国的近代学术呈现出重要之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逐步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西学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呢?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粗略考察,以就教于师友们。 主题与道路 中国原来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按照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论江苏高等教育主体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运来 《民国档案》2000,(1):96-102
江苏高等教育近代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的“酝酿与发轫”阶段,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兴起”阶段,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洋政府时期的“艰难地步入正轨”阶段,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日趋完备”阶段。可以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论是在行政管理、院系与学科的设置、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等方面,还是在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服务社会等高等教育职能方面,抑或是在教学管理、教学设施等保障体系方面,江苏的高等教育都基本上实现了近代化。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等原因,本应是高等教育近代化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既臭名昭著又一度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很多论述依然脱不了其“奸雄”、“窃国大盗”等脸谱化概念。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的、甚至很多时候是矛盾的。由于袁世凯政治生涯前后期为官性质不同,前期扮演着臣子角色,后期则为一国当政者截然不同的角色必然会对中国近代起着不同作用,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将重点论述其施政过程中推进近代化的积极性贡献,同时指出在其登上权力顶峰后为所欲为,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近代化进程的反动性一面。  相似文献   

14.
近代化在中国的嬗变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近代化意识,是在民族处在十分痛苦和黑暗中萌生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血与火的历史,也是近代化意识在中国不断升华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如何,是推进,还是阻碍?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日本近代化对孙中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与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半殖民地的同时,日本也被迫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有损民族利权的不平等条约,同样存在着受奴役、被殖民的危险。因此,在中日两国面前摆着近似的课题需要解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但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运动,终于维护了民族独立,并实现了国家的近代化。中国却由于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日益陷入了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对于日本维新后的迅速富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认为“明治维新是中国革命之第一步”。寄希望于中国能象日本那样迅速近代化,并且要迈出“第二步”,满怀信心地超越日本。日本所实现的近代化,在政治上的特点是实行在东方专制基础上的天皇制君主立宪  相似文献   

16.
正近代,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挽救危局,自上而下开启了军事近代化之路。为培养适应近代战争需要的新式人才,清政府借鉴西方军事变革之路,建立了一系列陆军军事学堂,其中就包括北洋武备学堂。这些学堂的建立,为推进中国军事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学堂的创办及生源近代西方的各级指挥官都是从军校出身者中选拔,而清朝仍然在行伍中挑选,这已不能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为此,李鸿章提出:"居今日而言武备,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若仅凭血气之勇,粗疏之材,以与强敌从事,终恐难操胜算。"为效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川 《民国档案》2004,2(4):54-59
在清末与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技术的改良及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相关机构如晚清开办的“农事试验场”、民国初年广泛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和1940年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以及西康地区的一些历史人物起了较重要的作用。章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为主,在论述这一历史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活动后,指出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农业改进的成绩有限,但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在中国近代边疆开发史上无疑是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正>到目前为止,日本仍然是少数实现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之一,学界通常将其成功的根源追溯到明治维新。尽管近代后期因对外大规模侵略扩张遭到严重失败,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显然与其二战前奠定的基础密切相关。为何近代日本从成功到失败,从中可以总结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一、政治革命与全面近代化政权从结论上看,作为后发型近代化国家,日本迅速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了有志于全面近代化的中央集权式政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制近代化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艰辛与众不同的独特道路,这并非仅是人为的决策,历史本身的抉择在这一过程中显示了顽强的力量。本文拟就对近代中国社会法制系统的内在矛盾及其演化过程作番探讨,以求揭示出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的主导趋势和带有规律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时影响。回顾上海从滨海县城发展成为远东第一繁华都市的近代化历程,可以发现海外华侨在其中所起的重要的推动作用。惜以往这方面的综合论述甚少,已有的经济方面的一些论述也多侧重民国年间,对晚清时期语焉不详,本文拟依据史实,试作补充。上海素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载诸史册。而在上海最早一批近代企业中,就有海外华侨投资的记录。它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肇兴之初。华侨当时在上海投资的近代企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等一些著名民用企业。轮船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