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城阙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城阙至迟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根据其平面形制可分单阙、双阙和三出阙三种类型.城阙最初具有防卫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春秋时期城阙已有等级上的区别,成为标识身份的礼仪象征.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古代在宫廷、祠庙、陵墓前布局的一种左右对称的独特建筑物。由于两阙之间有空隙,故名缺,与“阙”相通,其形高大巍然,象征主人的尊严与高贵。“阙”始于商周,兴盛于秦汉,衰落于两宋,有3000多年历史,在甲骨文中有“阙”字。商周的“阙”多为夯土,立于宫廷之前,属于“宫阙”。战国时期多为“城阙”,在《诗经·郑风》中有记载。自东汉开始,墓前出现石阙,称为“墓阙”,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可在墓前建阙。汉阙是指汉代石阙,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汉幽州书佐秦君石阙释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市西郊八宝山新出汉幽州书佐秦君石阙,凡二阙,一阙稍残缺,一阙完整。我曾见到拓本,二阙上端都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隶书三行十一字,阳文。另有石两块,其一石正面刻"永元十七年四月卯令改为元兴元年其十月鲁工石巨宜造"隶书一行,四周有界线。左侧面上端刻"乌还哺母"隶书四字,四周有界线,好像碑额。下面隶书七行,四周亦有界线,文字剥蚀,不易辨认,姑就所知,释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岳汉三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岳嵩山的三处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石阙,阙身的画象和镌刻文字为国内外历代金石学家所宝重,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封底)。阙,是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艺上的一项成就。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所以,这种成双矗立的建筑物称为阙。这种建筑形式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的周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5.
"阙"是我国古代王都宫门或者城门之前的装饰建筑形式,是悬挂法令之处。阙最早出现在西周,直至春秋时期,只有周王室与鲁国的城门之前才有这种形式。战国时期,"阙"成为各个诸侯国都城门之前的建筑。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按照魏阙的样式"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冀,先秦时期指晋南;文中所说的"冀阙"就是立在魏国旧都安邑宫门之前的阙。从此我国古代的"阙"又有"冀阙""魏阙""象魏"之称。  相似文献   

6.
正《史记·高祖本纪》:"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  相似文献   

7.
高颐阙     
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县城东七公里处,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汉代石阙(图一)。高颐阙分东西两阙,故也称为"双阙",两阙相距13.6米。高颐阙即西阙,阙上北面铭文曰:"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檐端每端一字,亦书上述铭文,如瓦当形状。铭文属隶书体。东阙现在仅存阙身,清代曾修复石刻顶盖,也仿瓦当形状。高颐阙的檐部下层雕刻角柱和方斗(图二),阙总高6米(包括台基),阙身分母阙和子  相似文献   

8.
南宋"县阙无人愿就"主要出现在秦桧专权时期。告讦、羡余等不良行政风气,是南宋县阙严重的主要原因。而轻视县在地方行政中的重要性,即"监司、州郡为本,县为末"这一祖宗家法,与南宋时期县的地位不断上升的现实相矛盾。在高宗更化(1155)以后,这些因素逐渐得到改善,县在地方行政中的地位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南宋官制中的主要特征,仍然是"员多阙少"、"待阙"等冗员严重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成雅公路侧,距雅安市约7公里处的姚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为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所建,是一对扶壁式的双阙,两阙相距12米。东阙残损严重,主阙斗拱层以上的阙额、阙檐、阙顶和子阙全部散失,不能恢复原貌。西阙现状基本完整,现人们所称的高颐阙,系指西阙而言。高颐阙由32块紫红色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在长2.55米,宽1.65米,高0.45米的船形基石上堆砌成有扶壁的重檐五脊式的石质建筑。主阙13层,子阙7层,由于阙是建筑在未作基础的地面上,加之地震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阙基下沉、阙体倾斜和开  相似文献   

10.
高颐阙位于四川雅安市郊姚桥乡汉碑村。汉故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颐阙现为一保护整体、有墓、兽(圆雕雌雄辟邪一对),阙为双阙,均为子母阙。墓阙相距160余米,两阙相距13.2米。东阙残,只剩座和阙身,阙顶为后世仿制,两阙完整。阙为仿木结构石质建筑,由台基,阙身、阙楼、阙顶四部分组成。母阙砌  相似文献   

11.
易县,古时称幽州、易州,位于北京西南100公里。易县两岸,风光秀丽,有自古就名扬四方的"易州八景",如狼山竞秀、易水秋声、侯台清晓、洪崖积雪等。文物古迹众多,有清西陵、燕下都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7个、县级30多个。义士荆轲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更使易水闻名遇迩,难怪历代游人纷至沓来并在此吟诗作赋,其中包括李白、骆宾王、陈子昂等"自游人"。我们于2004年春夏三次赴易县游览,仍然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12.
正"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早在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就在家乡秭归写下了《橘颂》名篇。如今,秭归因盛产脐橙而成为中国脐橙之乡,是全国无公害脐橙生产基地示范县和全国创建绿色食品(柑橘)生产基地示范县。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辽阔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数量可观的汉阙。它们是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芦山樊敏阙,忠县丁房阙,夹江杨公阙,德阳上庸长阙,新都王稚子阙,梓潼李业阙、贾公阙、杨公阙和边孝先阙,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赵家坪东无名阙和西无名阙、王家坪无名阙、蒲家湾无名阙。这些都是东汉遗物。其中李业阙兴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是现存汉阙中年代前早的,比著名的河南登封太室阙还早八十多年。渠县有汉阙六处,是全国汉阙最多的一个县。1983年2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又发现东汉  相似文献   

14.
<正> 元《河南志》是研究隋唐东都洛阳城阙坊市设置最为系统的资料,向为人们所重视。其卷三叙隋城阙古迹,载宫城景运门内道右有“命妇朝堂  相似文献   

15.
西周时阙为宫廷建筑物的一部分,是悬挂法律条文的地方。汉初,萧何营建未央宫时,只建了北阙和东阙,依据的是厌胜之法,应与汉高祖采取水德之制有关。北阙一直是西汉时期吏民上书、请愿、庭争、请罪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到了东汉,北阙的重要性被南阙取代,究其原因,应与东汉实行火德之制有关。汉武帝时为了厌胜火灾,建造了建章宫。建章宫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东阙,也就是凤阙。此后,凤阙被赋予了神秘主义色彩。随着"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深入,阙被应用于丧葬礼俗中:一是作为墓葬标识性建筑——墓阙,东汉初期被称为"大门",东汉后期发展为"神道";二是出现于墓室画像中,被称为"天门",成为灵魂升仙之所。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时期,阙的政治意义被弱化,而神秘主义最终占据主流。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0,(6)
正太室阙,位于河南嵩山太室山南麓中岳庙门前的中轴线上,是庙前的神道阙,分东西两阙。两阙结构相同,皆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阙上刻有铭文及各种人物、动物、树木形象,其中三处铭文皆位于西阙之上(1)(图1)。西阙北面上方是元初五年吕常造石阙铭,即太室阙铭。铭文阴刻隶书,二十七行,  相似文献   

17.
打酸枣     
<正>山西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以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为主。相传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  相似文献   

18.
殷末乙辛所伐人方首领考王冠英商末殷对东夷的战争,史籍记载阙残,但卜辞和彝铭有些片断的记载,对我们考证晚商历史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卜辞和彝铭还记录了一些夷方首领的人名,这就使我们对商末殷与夷方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一些。卜辞和彝铭记载殷末对东夷的战争有两次...  相似文献   

19.
在民间大家以为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老婆,其实这两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时候乱点鸳鸯谱,把他们两个撮合在一起的?王母的概念在远古就有了,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纯粹就是一个怪物。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人间的国王,不是神仙。两汉之际西王母有所变化,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日:“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载胜而穴处兮。”把西王母看成为白发老妪,且住在洞穴中。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历史上的划界原则,大致出于两类:"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地方行政境界形成之初并没有一定之规,由于山川是人类空间扩展的自然障碍,往往就成为政权、部族彼此之间的界限,依凭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为行政区边界,使行政区与自然地理区保持一致的划界方式。后来称这一境界构成原则为"随山川形便"。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易水边送别荆轲,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