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红销 《文博》2014,(2):51-54
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西两壁的《客使图》,特别是东壁《客使图》是唐基壁画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幅经典作品,是在各类媒体和学术刊物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幅,也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壁画。即使如此,如果将客使国别和地区界别视为大体一致的意见的话,对《客使图》的其他方面研究在诸多方面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就《客使图》中的接待朝官的省寺归属而言,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是鸿胪寺官员。本文认为这是不对的,接待人员应为三省官员。  相似文献   

2.
隶属中央官署的东、西上閤门司并不见于传统契丹社会,其设置与唐代的"入閤礼"有关。入閤起初是朝仪的一种,其后閤门逐渐演变为固定的官署。辽太宗会同初年,效仿五代职司机构始置东、西上閤门司,但其职掌并不以"入閤"礼仪为限。检阅史料可以发现,辽朝中期以后,东、西上閤门司的属官、品级及职掌等诸多方面,在对北宋制度借鉴、效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总体上看,辽朝时期的东、西上閤门司虽有不完善的一面,但作为职掌国家礼仪生活的部门之一,在辽朝中后期国家礼仪生活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客司是归义军节度使府中诸司机构之一 ,负责归义军与周边政权之间的外事交往活动。本文利用敦煌出土文书 ,结合唐末宋初归义军所处的周边环境 ,对客司机构作了初步的考证 ,探讨了客司的外交职能及其有关外交活动。得出客司的长官为都客将 ,一般由节度押衙兼任 ,下属有知客将多员。金山国时客司一度改称为鸿胪寺 ,但为时不长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又延续了150多年的统治,其时间长短堪比“安史之乱”爆发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中央对藩镇的有效控制就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唐后期中央是如何控制藩镇的?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宋强刚《唐代藩镇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1期)已从藩镇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张佐良《近三十年来的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2期)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本文主要从唐代中央对藩镇控制的角度,对大陆地区的相关研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5.
五代朝廷军事上削藩设置易图强五代上承唐末,是藩镇动乱的时代;下启北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针对藩镇动乱,五代朝廷实施了反动乱的举措,在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诸方面进行了削藩。军事上削藩是五代朝廷削藩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本文即从五个方面论述军事上...  相似文献   

6.
牛文琴 《沧桑》2011,(5):103-105
18-19世纪巴县地方政府委以八省客长作为中间人处理地方事务,做民间诉讼调解,表达了其作为职能精英的官民中介特点,然其参与地方事务,只是有管理权力而无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7.
王静 《史学月刊》2003,8(4):48-52
宋代在京城设有都亭驿、都亭西驿、同文馆、礼宾院、怀远驿等中央客馆作为馆待周边各族朝贡使节的馆舍与机构。诸客馆不仅是各族使节居住的场所,还是周边各族与宋进行经济贸易的场所及周边各族了解华夏礼仪文化的场所。中央客馆制度是宋对入京的周边各族使节接待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和发展宋与周边各族的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军资库是唐宋时期地方财赋贮藏的专门仓库,具有特定的含义。军资库司即为管理军资库的机构,负责财赋的征纳与日常经费的支出,是唐宋地方财政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部门。前人对宋代地方州府的军资库曾进行考察,解决了宋代军资库的储藏、支出及其管理制度等问题,但对军资库的设置与渊源仍存在疑问。本文以归义军这一唐末五代藩镇为例,利用敦煌出土文书,对唐五代藩镇节度使府中的军资库司作一初步的探索,以揭明军资库司这一重要的地方财政机构的渊源与始登等问题,并对归义军军资库的储藏内容、破用支出与军资库司机构进行考察。一、军资库…  相似文献   

9.
辽朝前半期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有恩荫、流外和辟召,尤其藩镇辟召、奏荐州县官幕职官广泛流行,估计有许多汉人由此途径担任地方官,从而确保了各级机构所需要的官僚数。因此,可知辽朝的藩镇应具有与唐朝后半期和五代时期藩镇相同的人事权,即这一时期朝廷的人事权受到一定的限制。辽朝后半期确立科举制度之后,朝廷通过任命新取进士为地方官,逐渐将藩镇的用人权收归中央。因此,辟召任官的现象明显减少。可以说辽朝通过采用科举制度实现对汉地的深入统治。  相似文献   

10.
在唐后期经五代到北宋初期财政中枢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中,虽然唐未曾出现以一名重臣主判三司的个别事例,后梁曾设置建昌宫使、国计使、租庸使分担了一部分财政中枢的职权,但总体上看,唐末、后梁实行的仍然是宰相分判三司制。后唐才正式改行一人专判三司制,但专判人选来源有多途,其职衔称号有多种;任命财政最高长官时,“判三司”与充“三司使”是两种不同的正式职街,轮流使用,但宰相被任命为“判三司”之后也可被称为“三司使”。后唐的一人专判财政三司制显示出较高的行政管理效率,故为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初期所继承。与此同时,专判者的权力逐步增强,地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唐代后期泽潞镇军事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后期,泽潞镇在唐王朝与河北藩镇的斗争中逐渐充当了重要角色。本文对泽潞镇辖区的变更进行重新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泽潞镇自建置以来至元和年间军事地位的变迁,认为在这期间泽潞镇由朝廷防御河北的要地演变成攻略河北的一枚重要棋子。而该镇军事地位的这种变化是与这一时期军事形势的发展和朝廷藩镇政策的转变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宋代转运使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的转运使地位重要 ,以往的研究 ,较多地注意到它与唐五代宋初的转运使、随军转运使及巡院等的联系 ,对它是宋初藩镇替代者这一点重视不够 ,而这却是正确认识宋代转运使的关键。宋代统治者为了防止转运使成为像唐代藩镇一样的割剧势力 ,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 ,除了先后将地方军权、刑事权等分割给别的官司外 ,更重要的是不赋予转运使直接任免、升黜、奖惩本路官员的权力。转运使的权力受到过多限制 ,财政过于集权 ,造成诸多弊端。在管理出现混乱、中央财政需要得到确实保证、朝廷对财赋不断产生特殊需求的情况下 ,宋廷被迫将财权向转运司适当下放 ,从而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路级财政管理层次。但是 ,宋代中央集权的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 ,路级财政的独立性是有限的 ,转运使不可能完全成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五代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郑炳林,冯培红使头是唐五代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官职,其地位相当于使团首领,负责管理使团内部事物和处理对外关系。归义军建节沙州,遥隔中原,加上唐后期的衰弱不振和五代中原的动荡争战,中央朝廷不能给...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归义军节院与节院使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旌节制度是唐五代藩镇时期赐授节度使权力的重要标志。新任节度使辞陛就任。建节树纛,极为隆重。当道藩镇各州县设立节院,筑节楼、节堂相迎;节度使离任,则闭锁节院,不时祭奠,以尽礼节。归义军建节敦煌,在河西管内诸州亦设立节院,长官为节院使。或称节院军使,由押衙、都头兼任。归义军偏在敦煌,群蕃合围,极需得到中央朝廷的支持,授赐旌节。故节院使一职在归义军时期显得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唐代节度副使与汉魏以来的行军司马、别驾在职能上有相同之处,经历了从使职走向职官的过程。节度副使与节度副大使有本质的区别,它伴随着节度使的产生而出现,其发展变化亦与节度使息息相关。节度副使作为节度使的副贰,其职能上往往兼统诸司,特别是担任备位节度使的角色。由于节度副使与节度使关联密切,所以,无论地方节度使还是唐中央政府对其任免和监督都极为重视,不惜以重臣担任其职。然而随着中央对地方藩镇的掌控力的逐步衰弱,地方对此职的任免权随之增强。中央与地方在节度副使任职上的博弈反映了唐后期中央集权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刘江英 《文博》2011,(3):27-30
初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开明开放,四夷来朝,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客使图》是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往来的著名图像资料.重读《客使图》并对大食使者身份予以考证,对全面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德裕政风二题陈建樑一对藩镇的裁抑唐代自安史乱后,地方藩镇跋扈难制,正因这些武将据险要、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①。唐德宗时,对藩镇只管姑息,中央更行销兵之策,于是镇将愈加骄纵,朝廷则威望日下。宪宗时虽稍振作②,然元和以...  相似文献   

18.
自唐朝末年经五代至北宋前期,方镇权盛自相雄长,镇将作为藩镇亲随分驻州县统兵领事自作威福,镇将势力在地方上呈现出隶属于藩镇统辖关系网络和权力结构以及依托藩镇权柄侵占州县官员职权的势态。因此北宋建立伊始深鉴镇将势态遂嬗变镇将势力,以诏令形式割裂镇将与藩镇之间的权力联结,在地理区域层面,将镇将势力缩控于县域城郭内以至逐渐从城郭区消泯。在统辖职权层面,解构镇将干政衍生的如巡警缉盗、狱讼司法、课征税赋等职权,收诸职权归于州县司。宋廷在嬗变镇将势力的过程中,重设县尉职掌缉盗恢复县域官员架构和权责,以文臣县尉代替武臣镇将重塑县域官员文武身份,收镇将权力归于县域重塑州县行政层级和税赋输贡事务。由此北宋前期宋廷在一定程度上革故鼎新重塑构筑起向心性集权于中央的地方政治秩序和国家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9.
清代四川客长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勇 《史学月刊》2007,(3):28-35
随着清初大量外省移民进入四川,客长这一具有移民社会特质的地方基层管理人员便在四川城乡各地出现。通过对客长的任免程序、功能及其与保甲制关系的考察发现,在面对移民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非常态"社会中,清地方政府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将民间自发的管理方式纳入官方既有的管理体制之中,既强化了对地方的监管,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客馆为传统中国外交上的重要机构,由地主国设立,以接待归附者、使节、人质、入朝藩王、沙门与留学生等各种不同身分的外国人,试图落实招抚荒远、万国宾服的理想。南北朝时,客馆在数量与规制上有明显的发展,它除了解决外国人的食宿需求,也是重要的外交折冲场所。南北朝的客馆乃是拥有许多馆舍,颇具规模的馆区。客馆的方位受到城市格局变化的影响,南北朝以后,多位于城南。其地理位置也从城郭外向宫城靠近,且通常位于南北中轴线的通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