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眼已经4年过去了,母亲坟上的野草长了又烧、烧了又长。在拜祭母亲时,我在想,能不能在她的坟头放个手机?想她的时候,就能拔通它,让母亲听听我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闪淑华 《收藏家》2004,(5):42-45
在安徽省祁门县城向西途经闪里的箬坑乡,有一座大约150立方米的柴窑,祁门古陶瓷厂就设在这里。厂长姓顾,名振,顾厂长本是南方人,却是将近1.76米的身高,看上去精明、能干,为人厚道,颇象个北方汉子。听顾厂长说,这里因地处山区,附近有10个自然村落,该厂在这里烧了十几年的窑,才用了一个村的木柴。现如今在景德镇已不准使用柴窑,除了引进外资的大型日用陶瓷厂使用隧道窑以外,大都使用日本引进的梭式窑(日本称台车窑),用煤气烧造瓷器。因此说,祁门能够保留这么大的柴窑真是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3.
玉米的故事     
1961年6月,我们村生产队库房里的黄玉米已清光了,而地里的玉米还青着。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父母经常用山药蛋来煮稀饭给我们喝,每餐只能喝一小碗。我整天都饿得浑身无力,整天都想饭,连做梦都闻到饭香。因为营养太差,都读小学五年级了,我还是瘦黄瘦黄的,像根晒干了的玉米秆,风吹都倒。早上上学的时候,母亲怕我有闪失,就伫立在门边,目送着我走过门前那条瘦瘦的山道。我歪歪斜斜地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小鸡般柔弱无助地蹲在路边歇着。走快点,别误了上课。母亲急切切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我喘着气说,走不动呀,妈,我饿。母亲说,顶住呀,放学回来就…  相似文献   

4.
2007年深秋九月,我踏上了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部的小村塔尔沟,天气微凉,农民们在金黄的麦地间高歌欢语,挥舞镰刀,场景着实壮观。此行的目的是要采访一位年逾古稀,四十年如一日地守护乡村森林的护林员——塔尔沟村村民马生海。  相似文献   

5.
赶夜市     
正一天中午放学后,我正在吃饭,忽听得大街上传来响亮的锣鼓声。我问妈妈这是谁家在办喜事,妈妈笑眯眯地说:"这是我们村在办喜事。我们村有夜市了,晚上我领你去看看。"我高兴地说:"太好了!"傍晚,妈妈领着我向村中心的大街走去,很远就听见了喧闹的声音,我催促妈妈加快了脚步。转过一处拐角,来到了夜市。嗬!夜市人可真多啊,原来宽阔的马路两边摆满了  相似文献   

6.
扮阔的土豪     
曾颖 《南方人物周刊》2013,(35):114-114
母亲住院,与乡下来的齐嫂邻床而居。齐嫂是个胖胖的中年妇女,据说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病情用科学术语说起来很绕嘴,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心脏缺了一瓣,如果再不手术,就会要命。齐嫂并不是不怕死,但一听医生说要十万元医药费,死顿时就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她无论如何都不愿在医院再呆下去,呼天喊地要赶紧出院,她说:“哪有那么严重?我出生时,医生说我活不到10岁;  相似文献   

7.
拔菜秧     
正大家都知道,我们吃的穿的都是靠农民伯伯辛勤劳动得来的,大家也一定会认为农活干起来非常简单,可事实并不是如你想象的那样。这个星期天,我就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下。那天,我到了老家就去了田里想参加劳动。奶奶见我回来了,很是高兴,一听到我想干活,就乐呵呵地建议我去拔油菜秧。拔油菜,就是把油菜的秧苗从地里先拔出来,然后给奶奶再栽到大田里,到来年就能收获油菜籽了。我提着铲子来到爷爷身旁,他正在忙着拔菜秧。我蹲下来,忽然,发现了一棵大油菜  相似文献   

8.
呼唤母亲     
六年前的母亲节,我的爸妈到法院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当律师问我是否服从判决,跟着爸爸生活时,我只是一个劲儿地哭,却什么也不说。望着母亲那布满泪痕的脸,我多想说:“妈,你别走。”可我,直到母亲离开,也没有说。当我隔着房间的窗户,望着母亲搬完家具,乘车离开时的身影,我多想追上去,呼唤母亲留下,可是,我仍旧设有说。听老人们说,梧桐树是所有树的母亲,如果想妈妈了,有话想对她说,那就悄悄地告诉梧桐树,梧桐树就会悄悄地把话告诉母亲。于是我便在门前,种下了一棵小小的梧桐树。每天我像照顾孩子一般,为梧桐树浇水、松土,悉心地照料着。六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母亲节。我含泪将一朵百合花用红绳吊在那梧桐树的粗壮臂膀上,我希望,母亲也能闻到这花香。  相似文献   

9.
1961年3月,我们在密县普查登记文物时,在该县文化馆内陈列的文物中看到有几件唐、宋时代的瓷器和瓷片,据文化馆的同志介绍:这些瓷器是从该县西关和窑沟村的群众中收集来的,并说那里是两处古代瓷窑址,又说在该县的平陌村附近也可能有古代瓷窑址。当时我们就同文化馆的魏殿臣同志致电密县西关和窑沟村两地作初步调查(图一),并采集了一些标本。同年11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组织了  相似文献   

10.
阿福(壮族)     
阿福七岁时,父亲就死了。父亲留给他的,只有一把用了多年的旧砍柴刀。父亲死后,阿福只有靠母亲去帮人洗洗缝缝来度日。好不容易熬过六年,阿福也长到十三岁啦。他对妈妈说道:“我的好阿妈,你整天劳苦奔波,现在我长大了,该让我为你分担一些事了。”母亲说:“孩子,你能帮阿妈做哪样呢?”阿福答:“我到山上去砍柴,把柴挑到街上去卖,把卖得的钱给你,阿妈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手     
母亲忙完家务,坐在沙发里向妻要剪子。妻翻了几个抽屉也没有找到,现在都不做针线活了,要找把剪子真是不容易。“我记得放这儿的,怎么找不到。”妻咕哝着。我问母亲找剪子做什么,母亲说要剪指甲。妻从抽屉里拿出指甲剪,说用这个吧。母亲接过指甲剪,看了半天,笑着说:“我一直都是用剪刀剪指甲,这个我还用不惯。”“让我给你剪。”说着,我顺手接过指甲剪。母亲不同意,看我执意要剪,而且她确实不会用指甲剪,就迟疑地伸出了手,脸上竟然有点难为情。我抓住母亲手掌,摊开,我吃了一惊,这是母亲的双手吗?母亲的手怎么是这样的?粗糙的手背上,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12.
《华夏人文地理》2014,(4):18-19
我从小在圣费尔南多谷的北部边缘地区长大。风滚草就是我们平时的玩具。每当沙漠里有风吹来。满是灰尘的马路上便会有许多风滚草上上下下地随风翻滚,最后被栅栏挡住了去路。等风停了。我们就在旁边的空地上用这些风滚草搭房子和堡垒。圣诞节的时候,我的母亲总是会用三团风滚草搭出一个雪人。然后将它涂成白色。这是我对于雪最为接近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一、出生在战争年代我的祖籍是河北省宁晋县张家庄。离张家庄25里有一古代建筑"赵州桥"。儿时听母亲给我念民谣:赵州桥鲁班修,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碾了一道沟。宁晋县还出了一个名人叫张之洞。张之洞曾做过慈禧太后的军机大臣和两广总督等高官。父亲给我讲过,张之洞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十岁时去考秀才,识破了考官的戏弄,以他  相似文献   

14.
走进尧沟村纯属偶然,在此之前,我还不曾听过它的名字.一早从郭峪村返回的时候,还有许多闲暇的时间,于是我用手机查询附近的古村,尧沟就这么进入到我的眼帘. 其实在阳城众多知名的古村落中,尧沟村很难会占有一席之地,一路上甚至连一块醒目的指示牌都没有.还好现在的手机导航比较靠谱,从主道拐进去不久,就看到位于村西头的春秋阁,车从拱门进来,然后到达村中央的大操场.  相似文献   

15.
西汉中后期的夫妇同穴合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文献记载.自周朝以来,合葬就已出现①。然而.西汉前期及此之前的夫妇同穴合葬材料在考古中发现极少。西汉中后期,制度为之~变.夫妇同穴会葬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根据西议前期与中后明的墓葬材料的比较分析.把其原因简单地说成横穴式基的出现.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本文就此试作一些探讨,以解惑美。目前已公布的西汉中后期的夫妇同穴合葬的考古材料较多。下面控要简列几处:洛阳烧沟汉墓②。墓在洛阳旧城西北郊山南坡的烧沟村。根据墓葬的形制及墓中所出陶器等主要随葬品的组合和类型的演变情况,可划分为六期。第一期届西汉武帝时…  相似文献   

16.
全福庄最老的赶沟人,今年76岁,已经赶沟57年,管理着一条10多公里的大沟,他说“我不知道我家里有多少人,只知道最小的重孙已经5岁,儿子6个,女儿两个,去过一趟昆明不知道是什么样,14岁自学成才,种田赶沟,我会一直赶沟直到我不能动为止……”他就是哈尼族每个村中都有的赶沟人,由群众推举的水沟管理者,称为“赶沟人”也叫“沟长”,“在这57年中只遇到过一次村民为分水而吵架,被罚了10块钱,如果没有钱,村民就会把他们家的牛鸡杀掉给全村人吃,其间哈尼人一直和平共处着没有任何争吵。”  相似文献   

17.
家谱     
我的祖辈生活在南方山区,清清的赣江从村前流过,村中有一片大大的水塘,水塘边足家祠。每逢过年或清明,大人们都要在这里给祖辈上香、叩头。每逢村中老人去世或哪家添厂伢子,族长们就从家祠里拿出一本黄黄的,用毛边纸制作的大簿子。我问那是什幺?回答说:是家谱。后来我识字了,我也翻升那本厚书,在“万”字辈里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还知道了爷爷的爷爷的名字。这就是延续了我们族人几百年历史的家族谱。  相似文献   

18.
<正>一直想写写我的母亲,却几次提笔几次又放下。或许是因为过于熟悉过于亲近的缘故吧,竟一时不知该从哪里写起。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昨夜里我梦到母亲回来了。开门看见母亲,我喜出望外:“妈,咋突然就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母亲像往常一样笑眯眯地看着我,我犹豫了一下,然后将母亲拥到怀里,感觉到了母亲特有的气息和味道,也感觉到了母亲的单薄和瘦弱……突然不知怎么地,觉得有些心酸。这时候,忽然梦醒了,才记起来母亲早就不在了,而且是永远地不在了。静谧的夜里,泪水,悄悄地打湿了我的双眼。  相似文献   

19.
旧县(村)位于叶县城南15公里处。许(昌)南(阳)公路从村旁通过。古墓群西距旧县村约1公里,其北为烧车河与澧河交汇处。在傍河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可见到大型土冢十余座。旧县(村)1号墓就是其中的一座。据当地群众说,这一带在解放前和本世纪七十年代,曾多次出土过青铜器,所以这里是一处重要的古墓地。 1985年10月中旬,我们对这处墓群进行了调查,发现它是一处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区。由于墓葬位于烧车河的岸边,因受烧车河水的浸蚀使其中一座墓葬的冢土和墓室的一  相似文献   

20.
快过年了,天寒地冻,庄稼不用怎么侍弄,马深义就去刨树根,准备春节时晒晒当柴烧。大冬天,他干得满头大汗。“抗病毒药物一直在吃,身体还不错,(今年)连感冒都没有。”马深义说,他一个人种了5亩多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