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裕固族自然崇拜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就是山神崇拜仪式“祭鄂博。”裕固族有两句歌谣:“家家门上有亲亲,每个山垭腰上有鄂博。”鄂博,就是山神。山神崇拜来源于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意识,是原始先民游牧生活和母系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认为人间需要的很多物质是神灵给的,连一些自然现象也是神灵在操纵,把大自然人格化。这种原始意识在藏族先民吐蕃  相似文献   

2.
清初皇室的宗教信仰,是满族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满族早期信奉的萨满教,是一种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的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包括附身的神灵和不附身的神灵。不附身的神灵即祖先家神,附身的神灵又包含大神、野神两大类。所以萨满教所崇拜的神灵实际上可分为家神、大神和野神三大类,诸如祖先、天神、山神、星神、鹊神、乌鸦神等。这些萨满教崇拜的对象,是同当时落后的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活动相连系的,反映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认为狩猎、采集的多少依赖天神和山神的赐予,夜晚迷失方向依赖北斗七星的导引,遇有灾难时需要鸦、鹊的救护等等。人们祈求神灵的活动,就是祭祀。在祭祀中,勾通人  相似文献   

3.
谢佐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的文章认为阿尼玛卿山是安多藏区著名的神山。长期以来,它不仅受到河源地方人民的尊崇,而巴还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河源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青海藏族地区,到处可以看到阿尼玛卿山神的画像。对于阿尼玛卿雪山来说,对雪山的崇拜中含有对黄河的崇拜,对黄河的崇拜中又含有对雪山的崇拜,这在果洛地区的一则描述黄河与阿尼玛卿雪山关系的神话中反映得十分清楚,这则神话对两者以夫妻关系为喻,表达了他们世世代代对水的渴求和对山的崇拜。鉴于阿尼玛卿地区,尤其是黄河上游十分丰富的水利资源对青…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这种由土石构成的巨大隆起物,从混沌初开之日起,构起人类对它的猜测、敬畏和崇拜。以致它成为人类世界观和宇宙论的基本构架。山,使地球之顶更加雄壮。山,使藏民族有了无与伦与,独一无二的伟大宇宙理论的灵感.创立了“三干大千世界”的宇宙模式。有了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娑婆世界。山不动神动,在尘世间,保佑黑头人的世间护法神们,各自居住属于他们的相应的山之殿堂。在藏区,几乎每座山峰都有神灵做主。象念青唐古拉这样的大雪山,在西藏的山神系列中,已经是“元首级别”的了。根据有关专著记载,西藏的山神大概可以分为四大山神:雅拉香波山神;库拉卡  相似文献   

6.
山神本来是有老婆的,原先山神庙里都供有他们夫妇的塑像。那么,后来山神为什么又跟土地在一块呢?这里边有个缘由。据说,先前山神有个老婆,人材嘛倒是长得满不错的。不过,就是有个不好的毛病:贪嘴好吃。平时人们供奉的东西,总是老婆吃得多,山神吃得少。老婆以为自己长得漂亮,凡事还欺着点男人。山神因自己生得又黑又丑,只得暗忍暗受:谁叫自己讨个漂亮老婆呢! 山神庙附近有个村子。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阿根,父母早死了,也没有兄弟姊  相似文献   

7.
对自然的崇拜,是藏族先民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物。在自然崇拜中,藏族对山的崇拜格外痴迷,而目是锲而不舍。这种现象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纵观这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处是雪峰兀立、寒光流泻的景色,是大自然的神力引起人们对山的持久的崇拜,从崇拜中产生出...  相似文献   

8.
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民俗因素,其含量是丰厚的,其成份是多彩的,就其特色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图腾崇拜、山神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习俗。西藏民间故事如同其它民族的民间故事一样,不仅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丰富,可谓不可多得的研究藏族人民过去生活、习俗的宝贵资料。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西藏就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可想而知,当时  相似文献   

9.
西藏是一个神人共处的世界,在藏族人心目中,神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山有山神(日拉),水有水神(曲吉杰布),家有家神(钦拉),灶有灶神(套拉)……。通常,人们出门做事得祭地方神,山上放牧打猎得祭山神,烧火做饭及逢年过节得祭灶神等等。  相似文献   

10.
《神州民俗》2010,(7):40-41
人们对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等,都是原始崇拜的延续,历史和文化内涵深邃,但对于各种崇拜,各地所展现出来的形式尽不相同,有的传统和意识随着年代的更迭,时光的流逝早已消失,有的则保持至近代甚至到今天,本期所刊登的江苏人体崇拜是流传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种人文现象,这一历史现象值得人们去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藏族灶神琐闻丹巴拉姆西藏是一个神人共处的世界,在藏族人心目中.神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山有山神(日拉),水有水神(曲吉杰布),家有家神(钦拉),灶有灶神(套拉)……通常,人们出门做事得祭地方神,山上放牧打猎得祭山神,烧火做饭及逢年过节得祭灶神等等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两个山神     
好多年前,人们盖了两间南北对峙的山神庙。南山神庙里,塑着一尊凶神恶煞、青面獠牙的山神;北山神庙里,塑着一尊慈眉善眼、温和海涵的山神。这两个山神,面孔两个样,心肠不一般。他们的神仙日子,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南山神庙里,白天黑夜,灯烛辉煌,香火很旺。上祭的供品,满盘满碟,摆满供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北山神这边,从早到晚,没有人来上祭,几个月过去了,也闻不到一点香火味,断炊断食,一片孤寂。南山神看到北山神那样缺吃缺喝,十分可怜他,多次请他去吃饭,混混肌肠。  相似文献   

13.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06,(3):171-187
引言村落,是民众春种秋收,生息繁衍的聚居空间。村落中的信仰、禁忌、崇拜是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的真实体现。走进山东的村落,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积淀形成的古老信仰、禁忌、崇拜,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又以对“神”的敬祀供奉形式,显性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日庆典等活动中。“神”作为人们想象幻化出的事物灵魂主宰,是没有具体形象的,而在对神的敬祀供奉活动中,人们又需要一个表示对某种事物神灵敬祀的具体可见的崇拜对象,于是人们将抽象的“神”赋予了具体的形象。这便产生了大量作为神的象征、神的化…  相似文献   

14.
火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的用火实践中,湖南汉族形成了丰富的用火习俗,并且产生了对火的崇拜。由于崇拜火,又产生了对火神的崇拜。湖南汉族火神崇拜的突出表现是灶神崇拜、南岳圣帝崇拜和火德荧星崇拜。通过崇拜火神,人们采用特殊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火的重要性的认识、对火灾的忧患意识和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引《赤城新志》说:“天台山水擅名,域内隋梁间多栖仙释,故有洞天福地之说。及晋唐来,俗尚诗书,人敦孝弟。”“深山穷谷,稚子皆知读书,牧竖樵夫亦识字”,“而人文渐蒸起矣。”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除寺观外,还建有隒叡、焦山、高储山神、仁山等庙宇,民众的宗教意识浓厚,神祗信仰与原始崇拜结合,造成复杂而又颇具特色的宗教信仰的民俗现象。现就天台山民众信奉的三教神祗、民间的宗教节日及其礼仪习俗作一简略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魏斌 《中华文史论丛》2021,(1):57-100+400-401
保存至今的六通元氏縣東漢碑刻,是三公山神祠、封龍山神祠、無極山神祠、白石神君祠等山神祠廟之碑(其中一通位於總祭性質的西門外神壇)。這些碑刻由地方官府主持建立,記述的也主要是神祠與官府的交涉。但實際上,這些山神祠更爲日常性的信仰圖景,用於廟巫和周邊地域民衆的祭祀祈禱活動。官府只是在特定場合下介入,一方面是祈雨禳災需要和長吏的德政追求,一方面可以藉此凝聚官府與民衆的關係。官府祭祀提升和强化了神祠的信仰權威性。民衆祭祀分爲個人和集體性兩種,後者包括血緣性家族和超越血緣的地域性羣體兩種結合方式,與早期道教組織和佛教邑義有着内在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7.
对自然的崇拜,是藏族先民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物。在自然崇拜中。藏族对山的崇拜格外痴迷,而且是锲而不舍。这种现象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纵观这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大小山峦层见叠出,到处是雪峰突立、寒光流泻的景色,是大自然的神力引起人们对山的持久的崇拜,从崇拜中产生出信仰民俗来。  相似文献   

18.
田耕 《民俗研究》2003,(1):123-131
远古先民信奉万物有灵,他们崇拜和敬畏一切神秘的不可知的事物。泰山绵延横亘于山东中部,与周围的平原和丘陵相比显得突兀而挺拔,其雄伟的山体、富饶的物产、“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偏雨天下”的神奇天象尤其令先民们感到敬畏。泰山峻及于天,自古就被认为是与天相接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与上天沟通。因此,泰山崇拜是一种典型的山岳崇拜。汉代有了五岳制,东岳泰山被列首位,为五岳宗长,群山之最。  相似文献   

19.
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丰富,节庆活动多,一方面继承了中原文化传统,如社神崇拜等,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土著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三山国王信仰等。三山国王祖庙在今揭西县河婆镇.相传为隋唐时期俚人信奉的独山、明山和巾山三山的山神,后传播至潮梅及闽西、赣南等地,被客家人所接受,并随客家人传播至台湾乃至海外,并成为客家人的守护神。同时继承了传统儒家“春祈秋报”的人文传统,从而保存了大量原生态民俗传统的信息,丰富而多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河姆渡残陶画的释读──兼论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崇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物质、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原始崇拜则是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河姆渡一、二期,人们以鸟为图腾物;同时,也崇拜太阳,有学者指出:河姆渡遗址的形符,“介”形冠状符等,与大江口文化、良诸文化的类似符号非常相象,牟永抗先生近年撰写的《东方史前时期太阳崇拜的考古学观察》一文,对太阳崇拜的若干种符号,也作了归纳与分析。这些研究,使我们拓宽了眼界,认识到河姆渡一、二期的某些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