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7年4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标志着建国以来我国第三次全国范围的文物大普查的正式启动。普查的范围涉及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私人不可移动文物所有权应受到内在的合理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私人不可移动文物所有权限制过度,所有权人为文物保护作出了特别牺牲,应该获得政府补偿,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财产权限制补偿及私人文物所有权限制补偿均缺乏规定。为调动文物所有权人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上述两法应在修订时融入所有权限制补偿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河北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943处,其中新发现21634处,成果丰硕,进一步奠定了文物大省的地位。按照类别、年代、保护级别、所有权、保护现状、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所得各类数据进行系统分类统计、分析和研究,对今后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中新增加了传统民居、宗教建筑、名人故(旧)居、名人墓、工业建筑及附属物、水利设施及附属物、中华老字号、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等内容。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作为一条重要信息被采集并录入由国家文物局制定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中[2]。对不可移动  相似文献   

5.
<正>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将形成国家文物局管控的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地方各层级文物部门管控的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和文物基层收藏单位的文物数据库。这类数据库应当是可移动文物普查最重要的成果,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应当基本体现在数据库当中。《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当中对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有这样的表述:"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启动至今已进程过半。在两年多的普查工作中,广大文物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作者将联系参与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过程中信息采集登录工作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军队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是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军队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申报定级、专家咨询、安全隐患排查和实地调研等,对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进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加强军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工作指导、建立军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开展军队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修缮、加强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在把握军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特点的同时,从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地域分布、文物类型、本体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了文物年久失修、技术力量薄弱、文物保护需求日趋紧迫等问题与挑战;从加强顶层规划、强化专业指导、搞好抢救修缮、拓展渠道形式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  相似文献   

8.
依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2010年的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从野外调查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对普查中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要及时予以认定,积极探索文物普查成果的研究转化应用,使文物普查成果最大限度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从而,彰显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华遗产》2010,(1):10-10
在近日结束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全国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76215处,其中新发现550283处,占总量的70.9%;复查近225986处,占总量的29.1‰此外,全国调查登记的已消失文物达30955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头等大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从四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目前已经顺利转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这也是决定普查质量和工作成败的关键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他创办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中国博物馆事业之先河。他还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先行者,对历史纪念性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对寺庙古建筑的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作出过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地下文物与地上文物一样,同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地下文物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基本建设.文物勘探作为判断地下文物有无和重要程度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地下文物免受建设性破坏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基本建设用地实施地下文物勘探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文物勘探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提要:文化遗产学正在日益成型,但其成熟完善的、富于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之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快速发展的遗产保护实践又对此提出了紧迫要求。因而,回顾历史、学习历史当成为现实抉择。系统研究中国文物保护史不仅利于当今社会实践,亦利于传承人类遗产、提升精神品格。在祖国悠久的文物保护历程中.历代皇室、各级官吏、诸多学者以及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都为此付出了各种努力,尽管当初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在客观上都有效保护了历史文物,因此,应当通过组建研究团队、申报专项课题、全面搜集文献等对这些历史贡献展开全面研究.从而成就一部中国文物保护史。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貌为之一新。但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文物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文物流失、文物遭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本文着眼干近年来城乡建设中地下文物屡遭破坏的现状,分析保护工作收效甚微的原因,说明加强和改进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应以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和保护制度的健全为重点,从多方面制定应对措施,寻找当前形势下地下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间的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5.
对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托管、博物馆托管触及博物馆行业的最敏感问题即文物资源匮乏、国家小型博物馆及民营博物馆如何很好地发挥作用。文物托管是对社会文物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博物馆托管是有效的管理机制的推广,是行业内部对博物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文物托管是社会流散文物登记的一种形式,为建立合理的社会流散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而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撰写于2011年,通过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在红安县召开座谈会,总结交流群众保护文物的情况和经验,与河北省贯彻座谈会精神,开展群众保护文物工作情况等,对开展群众保护工作提出五点再认识,指出它本质上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文物工作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物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并发展变化的对文物的思想认识。文物承载的历电记录和文化内涵使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文物彰显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原始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玉器、反映宗法等级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瓷器、卷帙浩瀚的经史典籍、历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等丰富多样的文物皆蕴含着千年历吏积淀而未显题化的中国传统文物观,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诠释。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文物观的发端、形成进行探寻,就思想、文化、艺术、财富等方面在中国传统文物观中的反映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为江苏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物保护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分析江苏省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的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的互动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物保护法》中的“文物”作为法律概念,承载被普遍认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重要价值,其必须有形、可控,且范围确定,而“文物”概念本身亦应具备法律规定性和明确性两方面的重要特征。故此次修订《文物保护法》不宜将类似“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范围模糊概念仓促纳入“文物”范畴;而以“文化遗产”概念取代“文物”的观点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将彩绘作为文物保护修复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已经在颜料分析、绘画技艺、源流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彩绘文物形式多样,通常以彩绘砖石质、彩绘泥塑、彩绘陶器、壁画、木质彩绘、彩绘漆器甚至彩绘金属器形式存在,每种不同基质表层的彩绘文物调查及修复时所要采取的技术手段和秉持的理念都会有所差别,但是又能够触类旁通、互相借鉴。笔者尝试从近年来亲历的彩绘石质、彩绘泥塑、壁画、建筑彩画文物保护、调查项目中所感受的困惑和获得的经验中,探讨不同材质彩绘文物的调查与修复,希望可以得到更多学科基于文物保护意义上的专业支持和积极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