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鹰 《炎黄春秋》2013,(8):79-81
去年9月初,胡绩伟老人去世前数日,他的好友《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同志去医院探视,老人已濒于病危,无力多说话。握别时只用低沉的声音说要给一件冤案平反。杜老在电话中向我转告这句遗言时,我不禁眼泪夺眶而出,这就是胡绩伟!在生命垂危时刻,还念念不忘人民群众最关怀的大事!几天以后,就传来噩耗。那几天里,我常常凭窗遥望云天,哽咽无语,六十年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相似文献   

2.
怀念杜润生     
<正>编者按:2015年10月9日,本刊顾问杜润生老去世。15年来,杜老始终与我们站在一起,给我们指导、支持和鼓励。他的去世,是本刊的重大损失,本刊同仁不胜悲痛!2003年7月,杜老90寿辰时,有关人士曾为他举办关于农村改革的座谈会来庆寿。座谈会后,应本刊副总编辑徐庆全的要求,杜老将座谈会的发言记录稿交给了他。杜老说: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你了  相似文献   

3.
雍文涛同志病逝广州的消息传来,感到惊讶和悲痛。翻开1993年第6期《贵州文史丛刊》上他留下的两张照片,这是应文史馆和历史文献研究会的邀请,和夫人廖志同志来座谈,听这位文献会顾问,发表关于贵州文史、文献工作的意见,他翻阅了《贵州通志·前事志》和《文史丛刊》,赞赏贵州近十多年来在研究贵州和宣传贵州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实在的事。就便还到我家里看了自198O年贵州修志以来,上架的一百多部志书,慨叹地说,在北京不知道贵州修志已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接着又说:“我的年岁已上SO了,也许这次回家乡来,是最后的旅程吧!”真不…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2009年2月8日,《贵阳文史》杂志在南明区永乐乡举办“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贵阳文史》杂志副总编辑介绍了“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与培育“多彩贵州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写了《杜国庠传略》,叙述了杜老的生平、风谊、志节、学术成就。后死者的我仿佛可以了却一桩心事。细细想来,又似乎还没有完了。一则《传略》未必能勾画杜老的风貌、精神于万一,再则留在记忆里的杜老的点滴又如此鲜明,如果不及时追摹下来,将来遗忘湮泯,实在也可惜。这些点滴,写入《传略》不一定相宜,于是写此回忆,以为对《传略》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读《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5期《黔剧声腔源流探析》一文,其中“1956年6月26日,桂百铸老先生曾代表贵阳市‘贵州扬琴’爱好者,向正在贵阳演出的黔西县文琴剧团赠送了一面锦旗,题词为‘广陵重奏,企舞先登’。该一题词,既表达了广陵(即扬州)之曲在贵阳的流传,也是对黔西县将扬琴声腔搬于舞台、盘于先登的赞许。这一题词,是最早提出贵州扬琴源于扬州的一种界说。”一段,对“广陵重奏”一语的理解,过去贵州省黔剧团马非天同志曾在《贵州戏剧》上著文,也持这种说法。五十年代初,我在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任编辑与记者,分管戏曲与…  相似文献   

7.
知名老报人、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杜松竹遗作《贵州英杰熊毅与熊伟》一书,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于近期出版。该书由中共贵阳市委副书记辛维光同志作序,较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熊毅、及其堂弟国际知名学者、北  相似文献   

8.
李永戈 《百年潮》2013,(3):36-41
2012年初,在杜义德将军诞辰100周年临近的日子,我接到杜义德将军的夫人齐敬轩的长途电话,她在整理纪念杜老的文章时,急于核实杜老晚年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时的情况。幸好我保存着一本我任杜老秘书时记录的《承办文电》册,在完成杜义德夫人交办的核对杜老在中顾委工作的有关情况后,我开始细细翻阅这本26年前的《承办文电》册。看着当年一页页文电登记的内容,透过一段段的文字记录,我眼前又浮现出在杜老身边工作时的件件往事。  相似文献   

9.
我省优秀的领导干部申云浦同志于1991年5月13日零时15分在贵阳逝世,终年75岁。申云浦同志生前很关心文史工作,大力支持贵州文史研究馆的事业。贵州文史研究馆创办的《贵州文史丛刊》、贵州书法函授大学、贵州黔风诗书画社和《贵州通志》校点工作,都得到他的支持。贵州书画函授大学和黔风诗书画社聘他为名誉校长、名誉社长。由他牵头发起成立的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推举他担任理事长,每次会议由他亲自主持,处理有关会务。此外,文史馆的各项活动,他只要接到邀请,一定到会。在1988年文史馆举行的春节联欢会上,他兴致特高,不顾自己严重的肺心病,引吭清唱京剧《打渔杀家》,博得全场喝采。没有想到,此后不久,申云浦同志就病重卧床,再也没能到文史馆参加活动了。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在1958年5月从贵阳八中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上调到《贵阳日报》社的。那时报社刚刚开办,在法院街一个小院落里。我去的时候已有一些同志在那里,摆谈起来,大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办过报的。不过先来的在《贵州日报》社学习了几天,而  相似文献   

11.
洪波 《贵阳文史》2006,(1):24-25
惊悉萧岗同志于2005年6月22日在京逝世,老成凋谢,不禁令人叹惜。人们都习惯称萧岗同志为萧部长,这是因为他是贵阳市解放初期第一任市委组织部长,并以出色的工作和良好的作风赢得贵阳市干部、群众的爱戴。读毕萧岗同志的遗作《在昌图的斗争》,勾起了21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1984年7月,中共贵阳市委为纪念贵阳解放35周年,决定编辑出版《回顾贵阳解放》一文,这一任务交给了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和贵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具体承办,我有幸参加了该书编辑的部分工作。7月11日,我与原市人委办公厅副主任陈年生同志一道,乘机飞抵北京,专…  相似文献   

12.
过去,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历史上的今天》,很有感触。它用高度浓缩的手法,集中每天发生的大事,从一天上溯几百年,从一事展示中国和世界,使人跟界宽阔,受益非浅。我也盼望,贵州、贵阳有这样的电视,这样的书,可惜,我无能为力。岑永枫“深深地爱着贵阳”,他用了将近20年时间,倾注了大量心血,终于在2004年6月8日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写成了《贵阳历史上的今天》,  相似文献   

13.
<正>杜润生同志不仅是属于农民的,他也是知识界的,是科学界的。1956年2月,我从经济部门调到科学院工作,第一个认识的就是杜润生同志,到现在46年了。我不仅是他的晚辈,也是他的徒子徒孙中的一员,今天我看到杜老90高龄,身体依然健康,思维依然敏捷,特别是看到农村改革展示了新希望,我很高兴。我在杜老身边工作这么长的时间,朝夕相处  相似文献   

14.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和朋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杂志社和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 ,并由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系及高级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高教出版社历史编辑室、贵州历史学会及贵州电视大学等单位鼎力协办的第六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祖国西南部美丽的城市贵阳顺利开幕了 ,请允许我代表会议的主办和协办单位和会议筹备组 ,向出席今天会议开幕式的贵州史学会和社科联的领导、贵州师大的领导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对来自祖国四面…  相似文献   

15.
白石 《炎黄春秋》2011,(5):68-71
2010年5月,徐孔同志去世。一位83岁的老人走了,好像不应该使人感到意外。可是他虽然83岁,但一直忙碌在重要的岗位上啊!以前我到北京,经常去他家看望,他总是忙于处理稿件。他早就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离休了,不过他没让自己下岗,而是进入了一个更繁重更重要的岗位,协助杜导正同志办起了《炎  相似文献   

16.
<正>杜老,大家感到他最大的特色,感受最突出的,他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这一点许多同志都讲到了。但是我想再补充一点,就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农民利益代言人,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还因为他是一个越老越年轻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杜老十分关心农民的利益,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且特别善于在复杂的矛盾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  相似文献   

17.
痛悼西谛     
夏衍 《文物》1958,(12)
象一个晴天霹雳,振铎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作为一个相识相知了近三十年的朋友和同志,我想不出用什么话来表示我的哀痛。他和我们分别只是两三天前的事情,可是他这一去,竟永远不回来了!  相似文献   

18.
《神灵之手》是英国传教士勃沙特1934年10月在贵州黄平县旧州被红军俘获,随军生活18个月后撰写的回忆录。它是较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一年在伦敦出版发行的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的力作。在资产阶级报刊都把红军诬称为“匪徒”、“强盗”的情况下,勃沙特以他的亲眼见闻告诉人们:“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是另一种频率和形式的苏维埃”。然而,因为该书的书名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其副名亦未标明跟红军的关系,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是一本宣传宗教的小册子。它虽然曾在西方世界发行过三版,但在我国还鲜为人知。所幸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撰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前来我国采访,在与原红六军团团长肖克同志交谈时,提及勃沙特及其著作。同年,《人民日报》报导了这件逸闻,于是国内外许多热心研究红军长征史的同志都行动起来,帮助查找。当人们“踏破铁鞋”,为之奔忙的时候,山东省博物馆的有心人严强同志小心地从该馆朽坏了的地板缝中,取出了这部侥幸躲过了“文革”焚书之灾的珍贵英文善本史料来。他费了很大功夫进行翻译,并把译稿送请健在的原红六军团领导人王震同志(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肖克同志(现任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和左齐同志(现任济南军区付政委)审阅、核实过。其中有关宗教词汇和有关地名,还请中国基督教三自委员会大主教王神荫和贵州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唐文元同志校订过。红军早年转战贵州,依靠勃沙特牧师帮助翻译一幅用法语标示的贵州省详细地图,进行作战指挥。勃沙特的回忆录面向资本主义世界发行,这事他未便详述,但肖克同志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由于突然被俘,对红军印象欠佳,但通过为时一年半的接触、了解后,他对红军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较为公正的评价。1936年4月,他离开红军时,肖克同志为他热情饯行,并请从贵州毕节自愿参加长征的周素园先生作陪。离别后,他一直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革命军队持友好、信任的态度。1952年,勃沙特作为最后一个离开贵州的西方传教士,在辞别遵义教友宁文生时,他恳切地表示说:“别的外国传教士都怕共产党,我就不怕。因为我了解他们,只要共产党是我见到过的红军,就不用害怕。他们是讲友谊的,是信得过的朋友。”今天,我们寻找勃沙特和他的著作,也就是为了寻找在艰难岁月里结下的难忘的友谊,为了寻找中国革命坎坷征途上留下的足迹。还应告慰读者的是,勃沙特牧师的下落也已找到,他从教会退休后,居住在英国曼彻斯特郊外风景秀丽的国王路234号,高寿虽已93岁,但精神钁铄,头脑清醒。当他收到我国外交人员通过他在瑞士的内弟媳比亚吉夫人转去的信时,当即欣然作复道:“你若与肖克将军通信,请转达我热忱的问候。”这以后,索尔兹伯里先生和我国驻英大使冀朝铸同志都先后拜望了他。《神灵之手》约20万字,本刊将全文分期连载,以供作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参考。书中涉及一些处决犯人的情况,由于作者不可能了解案件的全貌,描述难免片面。勃沙特作为一个虔诚的传教士,他所表露的宗教思想和情绪,我们相信广大读者能够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19.
黄尧是抗日战争中期到贵阳来的著名漫画家之一。1943年,通过贵阳画家吴夔的介绍,我认识了黄尧。那个时期到贵州来的漫画家还有叶浅予、丰子恺等,叶浅予喜欢到贵州外县进行采风,画了一些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漫画。黄尧则在贵阳的时间居多,他是一个很有风趣的文化人。当时不过三十出头,圆脸上架着轻度的近视眼镜,不管天晴下雨,不论酷暑严冬,他总穿着一件风衣,一个塞满画具、画本的皮包,从不离手。讲话总带着微笑,他是“下江人”,但总是学着讲贵阳话。在贵阳居住一段时期后,黄尧对这古老的山城,抗战大后方的重镇──贵阳产生了感…  相似文献   

20.
解放初期,我在五兵团《连队生活报》担任美编,因此结交了不少团队的作者,陶金和同志便是其中之一。陶金和同志曾几次对我讲:“我写写杨德淳是徐悲鸿的好朋友,他家有很多徐悲鸿的画,解放后我舅妈才从重庆运回贵阳。”金和同志说:“全是徐悲鸿亲手画的。”我说:“好吧!哪天咱俩去看看,如有,我请客,如没有,你请客。”就此约定。杨德淳先生是贵州天柱县人,早年因不满蒋介石而退出国民党军政界,抗日时期在重庆开了个火药工厂,徐悲鸿先生常借住他家作画。一个星期天,我和陶金和同志回到贵阳市余家巷四号拜望他舅舅杨德淳先生。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