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物》1951,(12)
一、河南省立博物馆该馆设河南省开封三圣庙街八号,所藏文物计:铜器七八一件;陶磁一、三五五件;古钱一八二、七八八个;石刻八一六件;佛像一○九件;砖瓦一二五件:服饰五七三件;书画一、三九六件;印章、翠玉一八四件。馆长孙文青,副馆长杨静轩、刘孟真,工作干部二十六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洛阳附近的农村社员将挖土时发现的六件石刻造像送交洛阳博物馆收藏。这六件石刻出于四个地点,报导于下: 一、交脚弥勒像1铺(图版十二:1)。偃师县小湾村出土。通高34.5、宽27厘米。本尊为弥勒佛,交脚坐于长方须弥座上,发髻高大,面形方圆,颈部直而略胖,胸部稍作隆起,一条披巾自双肩搭在胸腹之际作穿环状,而后分甩两肘垂于近座处。右手向前平伸,左手微握置膝,作说法相。佛之两侧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博物馆新建成的大型石刻艺术陈列室,在1963年国庆十四周年时正式开放了。石刻艺术陈列室是新建的民族形式的建筑,结构壮丽。里面陈列了由汉到唐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六十种八十余件石刻,有圆雕、浮雕、平雕和线刻各种类型。其中著名的有东汉末期的双狮,唐"昭陵六骏"中的四骏,大犀牛,白玉石菩萨像等,都是国内罕见的佳作,是我国除石窟以外最大的一处雕刻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4.
齐扬 《文博》2005,(4):7
陕西唐陵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尤其顺陵、桥陵、乾陵石刻是其典型的艺术体现。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陵前石刻现存有34件,石走狮和天禄是其中的精品。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石刻总计124件,内城东、西、北门之外各有石狮两尊,北门外另有仗马和控马人各3对,号称“六龙”。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陵园石刻更富于写实性,堪称唐陵石刻艺术之冠,陵园现存石刻50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珍贵文物长期遭受着自然风化和破坏,大部分石刻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5.
“昭陵六骏”是一组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战役、与中国封建社会最具影响力、凝聚力的封建帝王的命运、性格、人格血肉相连的6件石刻作品。它们列置在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北麓,即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昭陵”北,祭坛内东西庑房中,以李世民在公元618~622年5年间南征北战扫群雄,统一天下乘骑过的6匹战马为蓝本创作设计制作出的高肉浮雕石刻作品。  相似文献   

6.
1931年河南偃师出土一件汉代石刻东乡通利水大道约束刻石,而铭文长期未得通读。本文从考释该石刻文字入手,对有关汉代"约束"文书的几件石刻及简牍材料铭文进一步确释,并予以综合研究,梳理"约束"在古代的缘起与存续过程,指出"约束"这一文书形式与民间民众组织的密切关系,说明类似石刻材料是研究古代基层社会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1999年,四川叙永县龙龟山寺遗址出土200多件明清石刻造像,大部分为阎王、城隍等地府石刻。石刻数量众多,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1964年1月,唐县寺城涧村出土了六朝以来石刻造像一批,计15件。这批石刻造像的特点是形体小,保存完好,一部造像的底座上刻有纪年铭款。1965年2月,在该处的不同坑位又出土了一批石刻造像,计12件,除了少量造像有铭款外,一般形体大,保存不佳。两批石刻造像计27件。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根据这一发现线索,即派员对石像的出土地点,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确认造像出土地点系一古代寺院遗址,造像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时寺院附近做有意识的埋藏。  相似文献   

9.
凉山州昭觉县好谷乡两次发掘出土汉代石刻11件,其中石表2件。为东汉当朝公文摘要,还有石碑2件、底座、石条、石羊等。在石刻出土处发现有3处卵石铺就的方形基础。石表、石碑上有"光和四年"、"初平三年"等纪年,可断定其时代为东汉晚期。据这批石刻文字内容可推测,东汉末年成都至邛都的主要通道已由耗牛道改为经过好谷的"更由安上"之道。  相似文献   

10.
孙建权 《北方文物》2012,(1):100-101
正王新英编纂的《金代石刻辑校》一书,在2009年11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令研究金史的学友欢欣鼓舞之事。长期困扰辽金史学界研究的,无疑是史料太少。在传世文献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考古资料就显得弥足珍贵,而对于辽代石刻资料来说,目前已有《辽代石刻文编》①、《辽代石刻文续编》②等书籍先后刊行,极大地促进了辽史研究,但金代石刻  相似文献   

11.
肖瑾 《神州》2011,(2):10-10
桂林不仅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桂林石刻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它是传承桂林历史内涵和人文底蕴的重要载体,在桂林石刻的传承和发展中,方信孺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方信孺在桂林留存石刻24件,号称桂林石刻第一人。他钟情于桂林山水,为传承发展桂林历史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南涅水石刻馆坐落在山西沁县县城西南的二郎山上,因此该馆义名二郎山石刻馆。石刻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陈列面积3千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式建筑。馆内陈列着南1957年到1959年相继从县城东北的南涅水村出土的石刻造像1100余件。石刻造像挖掘后,先是堆放于出土地附近的洪教院正殿内,1962年将全部石刻运回县城陈列馆内。1965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3.
桂林石刻起始于东晋,勃兴于唐,鼎盛于宋,繁荣于明清。现存南朝至清代石刻两千余件。历代从中原南迁的官员、学士,是河洛文化在桂林传播与交流的主体,亦是桂林石刻作品的主创人群。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岩溶石质优良,为桂林石刻提供了最优越的物质条件;桂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桂林石刻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河南古代石刻艺术展作为河南博物院八大陈列展览之一,共展出古代石刻146件,展览包括两大内容──“世俗石刻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其中佛教造像艺术展汇集全省石刻造像精华,展出自北魏至明清的雕塑计63件。这些石刻大多从全省各地征集而来,有些尚未发表过,现摭选几件予以介绍。 一、骆道明造像 刻于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高44厘米。(图一)石像由舟形大背光和长方座两部分组成,正背二面造像。碑阳造像三尊,本尊释迦牟尼面清癯,头微低,眉目清秀,嫣然含笑。圆项光,内浮雕二重莲瓣。手施无畏与愿印,身披双领…  相似文献   

15.
宜昌市文物管理处最近在万里长江第一坝葛州坝工程库区、西陵峡口北岸发现了四件摩崖石刻.其中两件保存较好,均为宋刻;另外两件因风雨剥蚀,字迹不清.新发现的两件宋代摩崖石刻距湖北著名古迹三游洞仅一华里.八一年十二月中旬,宜昌市三游洞文管所陈琪、向正华同志根据当地老人提供的线索,在西陵峡口北岸长江支流下牢溪的右岸山岩石壁上,发现了三件摩崖石刻,其中两件字迹模糊,已不可辨.另一件保存完好,为南宋理宗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所刻(图1、文见附录一).此刻频临大江,面向东南,宽一米一,高一米五,刻字约10公分见方,凡四十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1月,西安市阎良区群众在石川河道内挖沙时发现带铭文的石刻文物。在得知这一线索后,我们派员赴现场察看,后将这件石刻征集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刻发现时横卧于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东丁村槐园组附近的石川河道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4°40′22.92″,东经109°19′16.38″,海拔361米(图一)。本文对石刻  相似文献   

17.
岳池代家坟古墓群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达尔曼制药厂在岳池施工建设时发现古墓群,经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土宋,明时代物十余件。其中宋代墓室石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研究古代石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安徽亳县咸平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5年6月,亳县政校于成平寺旧址建筑房屋,发现砖塔基和残石刻。经清理,出土了北齐天保、河清、天统、武平等年号的石刻造像碑十一件,北宋石棺一具,《砖塔记》一件。安徽境内发现如此大量精美的北朝石刻造像碑,实属少见。现将出土情况和出土文物追述于后。这批石刻出于北宋一座八角形砖塔(直径10米)基下。塔基中间有砖砌长方形地宫,东西两壁作阶梯式向下收口,武平造像  相似文献   

19.
张宝玺先生编著的《甘肃佛教石刻造像》是—部研究甘肃佛教艺术的著作。该书不但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本研究论著,其中精选甘肃各地从北凉至明代各时代有代表性的石刻造像、铭记图片290余幅,共涉及石刻造像160余件,较为系统地描述了甘肃佛教石刻的分布、时代特点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吴桥县新场村出土石刻造像卢瑞芳1986年12月,吴桥县于集镇文化站派人到该县文化馆报告新场村挖出4件石刻造像。吴桥县文化馆得知此消息后,立即派文物干部马云魁等同志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出土的石刻造像运回县文化馆(今吴桥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这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