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冷战后,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日本与澳大利亚在政治关系上实现了由伙伴关系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关系的升级,同时使一向低调处理的安全关系获得强化。客观上讲,日澳政治安全关系发展对亚太地区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同时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这种作用力目前来看还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建立在平等互信基础上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两个突出特点:它既允许实现各自国家的利益,同时也不限制伙伴的自由;它不是单一的关系,而是可在多个国家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反映出中俄在政治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而两国的经济合作发展水平则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目前两国还存在着一些因素阻碍着经济合作的发展,但两国的友好关系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正问1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来访的保加利亚总统普列夫内利耶夫在会晤后共同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共和国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随后,两国元首又共同见证了两国政府海运协定、互设文化中心备忘录等合作文件的签署。这一系列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中保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李祥 《黑龙江史志》2014,(3):347+349
韩日关系是东北亚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本文通过对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执政时期韩日关系发展的研究,分析影响两国关系走势的制约因素,进而对两国关系的近期走向进行分析。可见,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韩日关系仍将保持合作与摩擦这样一种较为复杂的基本关系格局。韩日关系不会是一帆风顺,而是将在合作与摩擦中艰难曲折地向前发展,韩日关系离成熟的伙伴关系的实现,路还相当遥远。  相似文献   

5.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苏冷战体制的终结,影响东亚国际关系和安全保障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中、日、美三国关系。当然,其他因素,如中俄关系、日俄关系等等,也会对东亚的国际关系和安全保障问题产生影响。但是,中、日、美、三国关系的改善和稳定,对东亚的国际关系和安全保障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着重研究中、日、美三国关系,是研究当前东亚国际安全保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 ,面对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和苏东剧变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采取灵活多样的外交手段 ,打破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 ;冷静分析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局势 ,积极实施全方位外交战略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面改善和调整大国关系 ,谋求面向 2 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实施积极主动参与和趋利避害相结合的国际战略方针 ,积极倡导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将一个生机勃勃、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社会主义中国带进了新世界的门槛  相似文献   

7.
书讯     
《世界历史》2012,(3):81
《寻求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孟钟捷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出版。本书从历史基础、组织基础、制度基础与两德统一后发展等四个维度、六个章节,论述了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这种劳资关系模式的演变历程。作者认为,联邦德国的社会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外交战略的调整与中俄关系刘德喜1996年4月24~26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来华访问并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共同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俄联合声明》,向全世界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标志中俄两国关系走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9.
1965年独立时,新加坡处于一种经济萧条、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社会动荡、国际环境险恶的局势之中。然而,经过30余年的发展,新加坡不仅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而且实现了国家现代化,跻身发达国家之列。那么,新加坡为什么能取得这种成就?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其答案在于新加坡成功地推行了“生存政策”。新加坡的“生存政策”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等多方面的内涵。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是其“生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功的外交政策及由此而开创的良好的对外关系是“生存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对整个“生存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闽、台两地这种的文化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普通化"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演变明确定义为“普通化”即成为“普通国家”的进程,探讨这种变化与中日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普通国家间关系”应该成为21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并对形成未来双边关系机制的必要性做了相应阐述,认为这一分析框架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把握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林晓光 《百年潮》2008,(4):72-74
2008年,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日子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从而有力地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盛世良 《百年潮》2008,(2):30-32
我曾先后三次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当记者,经历了中苏关系恶化、关系正常化和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三个时期。但最使我难忘的是1991年报道“八一九”事件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4.
白玉广 《世界历史》2000,2(2):31-38
以色列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战后,美国通过插手巴勒斯坦事务,逐步从英国手中夺取处理该地区事务的主动权。在以色列建国伊始,美国给予这一新生国家巨大的帮助。但在战略上,美国并未将以色列视作特别重点考虑对象。在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以后,以色列开始受到特别关注,其在美中东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本文利用美国解密的档案材料及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著述,对以建国初期(1948至1958年)美国对以色列的策略及美以关系的发展进行梳理与分析,希望有助于深刻理解美以特殊战略关系的形成及美以关系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时期,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振兴中华、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号召。这就不能不使我们这些史学工作者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新时期对史学工作有什么要求?史学工作者对于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些什么?为了振兴中华、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史学工作者应该怎样努力?这是时代的要求,国家前途的要求。我国的史学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就是认为史学是关系国家治乱、人心善恶的大事。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存在着较大分歧,民生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怎样的关系?它本质上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还是要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怎样的关系?孙中山为什么反复强调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应当看到,民生主义旨在避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但平均地权的主张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节制资本的本质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采取国家社会主义政策,追求多数人富裕等,表明民生主义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本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两千年的中日古代关系错综复杂,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无法用友好、对立抑或其他定性词句一语概括。文明发展程度及实力对比是约束国家间关系的基础,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但国家统治者的政治判断和政策选择往往决定了事物并非一定按照直线发展。在古代中日关系的政策选择上,两国统治者都有过误判并在遭受挫折后进行了纠错,因此中日古代关系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证明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还是别的什么,而在于阐明不同历史环境下双方的政策选择推进还是倒退了两国关系,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新加坡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为视点,在民间关系研究的框架内,探讨和阐述了新华侨华人和跨国华人的概念特征、新华侨华人与中—新民间关系的发展、海外民间关系发展的时代价值以及民间关系的模式特征和意义。研究显示,国家关系的建立,为民间关系打开了交流和交往的正式而广泛的渠道;民间关系的良性互动,为国家关系的改善、发展和地区关系的整合,奠定了厚实的民间基础;跨国移民之于民间关系、国家关系和地区关系的多元探寻,为全球化时代的移民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双赢互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黄滢  李静涛 《环球人物》2012,(33):32-33
本刊专访中外专家学者习近平和李克强同时入选"2012福布斯全球权势人物榜"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个人魅力、树立了权威,更说明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环球人物杂志:什么是国家影响力?它包含哪些要素?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美国所所长):国家影响力是指一闰在其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其国  相似文献   

20.
杨亚洲 《风景名胜》2021,(5):0376-0376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艺术?就以著名的贡布里希的说法来看,他直接指出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 , 只有艺术家而已”。否定了艺术的存在,既然是不存在的事物,那不就也失去了定义的必要。那我们不仅要问那艺术家又是什么?谈到艺术家,要想了解他们,特别是对于已经融入艺术历史长河中一部分的艺术家们。对于早已逝世的他们,我们是无法直接交谈询问,那么能做的无非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其创作的艺术作品上切入;第二,从艺术家的传记去了解;第三,依靠各种有关艺术家的传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