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继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步入第二次高潮,在此次中西会通的过程中,西方耶稣会士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会士之中,利玛窦身体力行,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委婉传教策略为天主教传教中国奠定了基础。利氏传教策略为中西文化更好地互通、互惠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直接影响了西方思想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利玛窦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利玛窦本人与明末儒士的交往来分析利氏传教策略以及西方思想与孔儒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上首次开始真正交流应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明代(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到1644年明亡)。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在传来西方文化的同时,又将中华文化传人西方,从而将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本文试图从理性角度分析这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以及如何化解这种冲突,进而达到融通。  相似文献   

3.
徐超  陆发春 《安徽史学》2014,(2):135-143
胡适娴熟的英文表达能力使他易于在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跨文化交流中的双重角色:在国内,用国语向中国人宣讲、介绍西方文化;在国外,用英文向西方人宣讲、介绍中国文化。面向西方话语世界,胡适一直是用和缓、冷静的语态,撰述文章介绍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力图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胡适认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自有其规律与原则,在交流过程中胡适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明白提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主张,指出文化交流的最终结果是那个"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  相似文献   

4.
滕丽霞 《旅游纵览》2015,(4):287+293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这就造成了英汉翻译的障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只有将翻译与文化自然结合,多多了解中西文化,运用附加注释、在译文中增减相应的词以及意译等方法克服这些差异,才能达到中西文化之间真正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拉开了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序幕,他与之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把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由此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诸如语言学、地理学、数学、天文学、美术等传入中国,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也流入欧洲。这一段中西文化在平等地位上交流的历史,倘从世界史范围内加以考察,将因其辉煌而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寻回文化的自信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许多中国作品被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这些作品中含有大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文化负载词,能否准确地传达这些词的含义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之一。本文以凯利和茅国权两位合译者的《围城》英译本为例分析杂合的翻译策略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7.
徐铮  赵丰 《收藏家》2010,(1):41-46
众所周知,在遥远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这条几千公里的长路上,丝绸是主要的贸易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开始,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从东方向西方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胡化”。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正在热烈开展。西方世界也在研究和借鉴东方文化,包括具有优秀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以便为自身寻找新的突破口。海外华人处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之中,更重视保持和发扬东方文化。东西文化的平等的、理智的交流,将为世界新文化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学界对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高度关注。明清之际作为中国与西方正面文化持续交流的起点,多年以来已有不少相关论著问世,但这些论著大多限于个案或专题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者不易得窥全豹。  相似文献   

10.
近来,"中国间谍"之所以会成为西方主要国家媒体的热门话题,笔者以为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是一种西方种族与文化优越感的新体现,有必要略加叙述。中古时代,中西文化交流很少,西方人主要通过《马可波罗游记》等极少的记述来了解中国。当时,  相似文献   

11.
刘淑萍 《黑龙江史志》2013,(17):138-138
单士厘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并留下著述的知识女性。她的国外旅行开启了中国近代妇女旅行之先河,不愧为中国近代妇女旅行第一人。她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位走出国门并用著述独立表达自己见解的新型女性,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张兴办女子教育,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她的著作中有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详细阐述,为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2.
南京教案作为明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反对天主教的运动,其间曾出现许多批驳天主教的文章,这些驳论性文章从广泛的领域向天主教发起猛烈攻击,反映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与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激烈冲突,其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几乎涉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各个领域,或者说此后三百余年所有中西文化冲突,都可以在此发现端倪,觅其萌芽,因此非常值得加以深入研究细心体味。限于篇幅,这里谨撮要胪列如下:  相似文献   

13.
翻开近代中国留学史 ,晚清时期岭南出国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特别引人注目。首先 ,他们是中国近代出国留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其次 ,他们是中国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再次 ,他们也是肇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启蒙者和先导者 ,而且在一定的客观程度上 ,积极推进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最后 ,他们对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贡献 ,就是起着开风气之先 ,最早吸取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 ,并把它辐射到全国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早期和同时期的各种女神像较为全面地对比和细节观察,发现汉代西王母图像中不仅有西方某种女神像及其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且附会了来自多种女神像的多种因素。当时人认为西王母在西域之地,西域流行的各种女神信仰和女神像便有可能被附会到西王母的信仰和图像中。在汉代中西文化交流和西王母信仰的双重背景下,西王母图像与西方女神像产生了一次生动的互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还应该特别注意文化的嫁接和附会情况。  相似文献   

15.
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大学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2年7月 2 7日 -2 9日在广州大学举行 ,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代表一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提交论文 60余篇 ,会上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综论性综述岭南是中原文化和古岭南文化、南亚文明和中华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 ,处在中华文化边缘的岭南文化 ,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性和开放性的文化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独特而又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对…  相似文献   

16.
海外汉学①是西方学者基于自身的社会语境和学术传统,利用西方的理论框架和话语对中国所做出的研究。故尔,研究海外汉学,必须深入西方文化,从西方社会、学术的整体背景中考察这门学问的承续和变迁。当然海外汉学论证的材料、研究的对象都来源于中国,为此,从源流上把握中西文化交流也就成了研究海外汉学的题中之意。阎国栋教授著  相似文献   

17.
清康熙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及避暑山庄铜版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教士马国贤是清康熙年间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园林西传的先驱人物。他曾在中国宫廷服务13年,将西方的铜版技术传入中国,为康熙皇帝制作了避暑山庄铜版画。后来,他把避署山庄铜版画带回欧洲,使中国园林的图像资料第一次进入欧洲并在欧洲传播,推动了欧洲特别是英国园林设计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徐小明 《沧桑》2008,(5):147-148
思维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沉淀,是导致文化交流障碍的主要因素。中国大陆汉民族文化是东方伦理文化的代表,英美文化是西方近现代宗教文化的代表。了解、认识这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差异及成因,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拟从伦理型与浪漫型、螺旋型与直线型、形象型与抽象型、综合型与分析型四个方面论述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及成因。  相似文献   

19.
公元十六至十八世纪有一个中西文化交流互影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中国文化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欧洲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从万历到乾隆,中国人对於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中西文化出现了双向交流的热络局面。与十九世纪中叶以後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不同的是,後者是比较主动地去了解世界的形势,而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西方教育开始传入中国,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艾儒略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课程设置体系传入中国。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方法论也在明清知识阶层中得到传播。本文以艾儒略所著《西学凡》、《职方外纪》等书为中心来探讨明清之际西方耶稣会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