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历时5年、直接投入12亿元、近5万人参与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随着2011年12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四次会议的召开,顺利地如期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央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一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其覆盖之广、投入之高、成果之丰,尅时之准,是以前所有大型调查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2.
正4月7日下午,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工作——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玉珠,代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做了简要报告。刘玉珠表示,总结刘延东同志7日上午在领导小组会上的重要报告,有"三个第一""三个全面"和"五项措施"。针对普查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次普查工作创造了"三个第一"!这是我国历史上也是新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可移动文物  相似文献   

3.
黎明 《神州民俗》2010,(7):56-56
河源市文广新局于6月5日向媒体通报,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已暂告一段落,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河源市共登记录入文物点2689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共有2222处,文物普查工作覆盖全市102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登记录入文物点26.3处。  相似文献   

4.
王紫林  赵元春 《南方文物》2008,(3):F0002-F0002
2008年4月14日江西省文物工作会议暨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会议在南昌召开。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文化局分管领导,各市、县、区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和省直文博单位的负责同志共计150多人参加了会议。江西省政府副省长、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孙刚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玉英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5.
1982年冬至1983年春郧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房县逐社逐队进行普查。除对49个已知的文物点复查外,又新发现44个文物点,其中比较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是四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三座占城和一组汉墓群。大大丰富了房县各历史时期的文物资料。采集的大量文物标本证实了《竹书纪年》中唐尧“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的记载和神农架——神农氏搭架采集的传说都并  相似文献   

6.
藏品管理     
正近年来,镇原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共对全县19个乡镇、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进行了踏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853处,受到甘肃省文物局表彰奖励。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共对馆藏5000多件文物进行了普查登记,摸清了家底,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在流散文物征集方面,共征集到具有较高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400多件,其中2件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43件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在  相似文献   

7.
正因文物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普查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豪言壮语般的誓言,也不可能创造惊天动地的宏伟业绩,但全省普查队员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却感人至深,令人敬仰。一幅影响广泛的文物普查宣传册页作为文物普查工作的试点省份,经过2006年的实践探索,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对文物普查的认识更深刻,准备更充分。因而,当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10,(8):36-36
<正>我国全部海域大规模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近日将全面铺开,这是201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从2007年底开始,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目前,全国范围内田野考古的普查项目已接近尾声,水下遗产成为2010年的普查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2008年3月18日,陕西省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安康市石泉县启动,2007年,陕西省选取了渭南市三原县和蒲城县作为试点开展了文物普查工作,并取得较大收获。据了解,普查队共普查文物点69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434处,有的还是填补空白的重要遗迹,如在三原县发现的秦代、唐代大型行宫遗址更属突破性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0.
依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2010年的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从野外调查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对普查中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要及时予以认定,积极探索文物普查成果的研究转化应用,使文物普查成果最大限度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从而,彰显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64,(2)
南宁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1962年在自治区文物博物馆工作会议后,南宁专署文教局就提出了开展文物普查的计划。从1963年2月下旬开始,在区博物馆和文管会以及南宁专署文教局的积极组织和颁导下,组成了文物普查工作组。在三个多月中,经过集中学习、普查两个阶段,初步完成了全专区文物普查的任务。主要收获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六十八处,古建筑十一处,古窑址五处,古代石刻八十处,古墓葬十六处,石窟造象一处,崖壁画八处,古生物  相似文献   

12.
<正>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将形成国家文物局管控的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地方各层级文物部门管控的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和文物基层收藏单位的文物数据库。这类数据库应当是可移动文物普查最重要的成果,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应当基本体现在数据库当中。《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当中对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有这样的表述:"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  相似文献   

13.
唐山专区的文物普查工作历时二个半月,全区共普查登记了古建筑812处、古墓葬、遗址117处、革命文物7件、还有许多其它文物,从而掌握了全区文物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广泛而深入地宣传了保护文物的政策,基本上杜绝了乱拆乱挖现象,并发现贵重文物,如滦县的古生物化石,昌黎的大型鹿角,卢龙的陶器群,乐亭的李大钊遗墨等。上述收获,主要由于采取了以下的工作方法才得到的。1.普及文物基本知识,是作好普查工作的先决条件。在省专主持下组织全专十二名文化干部,利用四天时间举办一次文物基本知识传授,通过学习,充实了工作资本,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启动至今已进程过半。在两年多的普查工作中,广大文物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作者将联系参与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过程中信息采集登录工作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潞安县是一九五四年由旧长治、潞城两县合并而成的,面积约在八千平方里左右,是古上党的首府所在地,地上地下文物保存极其丰富。县领导一向重视文物工作,只是由于条件困难,因此未能做到使所有重要文物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一九五六年四、五月文物普查试验工作队在该县工作,县里党政领导大力支持,在全县党支书大会上邀请文物普查队长介绍保护文物意义和必要的文物常识,首先使党的骨干对文物政策  相似文献   

16.
李亮 《丝绸之路》2010,(11):26-30
<正>文物普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分别于1956年、1986~1989年组织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全省文物普路、商业老字号等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遗产,甘肃在这一领域的调查基本上还是空白,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新一轮的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文物资源家底。2007年8月,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立,14个省直部门和省军区的有关负责同志为  相似文献   

17.
1956年三月至八月我参加文物普查试验工作队在山西曲沃和闻喜两县进行普查,现将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一、要做好文物普查工作,首先必须做好适合于工作情况和条件的组织和分工。我们的作法是:就组员的条件和特长分配不同的任务,除了实地普查是分二个或三个小组担负同样的任务外,其余一人负责古文化遗址;一人负责古建筑物和石刻;一人负责古墓葬、革命文物及其他。其具体工作是:熟悉每人所负责的文物古迹情况,检查记录和标本,提出问题及意见。组内有二人事先将历史文献资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4月7日,上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召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全国各级普查机构、收藏单位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全面总结普查工作,发布普查成果,表彰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下午,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普查领导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参加广东省汕头、惠阳两专区进行文物普查中所得到的一点体会,我认为:组织和争取一切社会力量的帮助,充分运用各县市的文化工作干部,通过短期训练班的方式传授必要的文物知识后,带领他们进行普查,是又快、又多、又好、又省地完成普查任务的办法之一。广东省文化同去年5月至8月在汕头、惠阳两专区28个县市所作的文物普查,就是同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组成文物普查队,在既完成文物普查,又能使中山大学历史系三年级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7月,我们拉萨市文物局着手进行西藏牦牛博物馆馆内藏品普查工作。为了保证普查资料全面、准确,从零开始建立起了文物普查电子数据库。在普查过程中,我们不断搜集文物资料,补充和修订文物数据,为全馆2000多件文物建立了电子档案,包括:文物志、文物照片、文物平面图等。第一次接触普查工作,既感欣喜又发愁,喜的是可以与文物"亲密接触",能学到很多知识;愁的是半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