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已走过86年历程,本文在前人探讨分析的基础上,以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演变为依据,从学术史的角度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划分为类型学时期、考古学文化时期、文化生态学转型时期三个阶段,指出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新阶段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2.
从进化论和生物分类学概念引入的考古类型学理论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伴随着新的千年,中国的考古学迈进了崭新的21世纪。  相似文献   

3.
类型学是考古学最基础的方法论之一,区系类型学则是中国考古学中一个关键乃至核心性概念。可以说,几乎一切的研究——尤其是像考古学那样首先要面对一堆古代的遗物与遗迹的研究,都由分类和比较开始。但是,明确地将古代遗存类型的演变与人、社会及文化的进化联系在一起而成为考古学的基本方法的类型学,是考古学发展史上的  相似文献   

4.
《大众考古》2021,(2):18-18
考古学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是逻辑问题。考古学问题不仅仅是地层问题,也不仅仅是类型学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回归到人类本身上来,回归到人类生活、人类与自然发展规律上来。它们都是有逻辑的,这个逻辑不是你我的逻辑,也不是今人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他们的逻辑——古代社会发展的逻辑——那些时代人们生活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考古学属人文科学的范畴,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繁杂,涉及的学科甚广,受相关学科(地质学、生物学等)的启发而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考古学方法论。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关于考古学的理论必须能够深入到实际。一门深入了实际的理论,无论它是否正确,都必然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势和操作习惯。考古类型学就是这样一生学习。国内对类型学的研究主要是描述它的操作特性,或围绕个案铺陈使用方(?),极少触及内部机制,其原因之一是长期使用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操作习惯,使得许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去怀疑其中的“所以然”问题。类型学是考古学的主要理论支柱,正是“理论决定了人们所观察的对象”!就是说考古学文化的整体面貌最终由类型学理论决定!因此只有透彻地了解类型学的原理和问题,才能真正将考古学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考古发掘与考古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理论方法是考古学赖以进步的两条腿。考古发现不断刷新考古学家的视野并为考古学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资料,考古学理论方法使考古学的眼睛更加明亮,分析和思考更具有科学的力量。理论方法让考古学家对考古发现有更深入的认识,考古发现同时也推动综合研究和理论方法的进步。此外,考古发现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关注,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知识的普及可以为考古学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对考古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考古学的持续发展要求考古学家必须正确处理考古发现、考古学自身理论方法的完善以及考古学与化遗产保护、公众知识状况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按:长期以来类型学在我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器物的分类和描述被视为考古分析的基本程序或撰写考古报告的规范,但是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大部分所谓的类型学研究实质上只是一种整理材料的初步分类而已。科学考古学诞生之初,类型堪比地质学中的标准化石,主要被用来解决年代学问题,后来在文化历史学中被用来了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分布和分辨人群身份。随着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成熟和研究领域的拓宽,类型学不再是考古  相似文献   

9.
张萌 《南方文物》2012,(1):124-131
本文将1987年以来的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称为"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并将之归纳为"考古地理的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文化历史环境考古研究模式"和"资源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本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出发,指出环境考古学、文化历史考古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继承关系,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核心概念的不匹配。最后,通过考察西方环境考古研究和考古学史,本文提出应该用文化适应,即"考古学中的文化"取代考古学文化而将之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环境考古研究,让中国环境考古摆脱文化历史考古学概念体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GIS考古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鹏  杨瑞霞  田燕 《中原文物》2008,(2):104-108
近十几年来,GIS考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回顾十几年来的研究实践可以发现,GIS考古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古数据获取与处理、考古数据管理、考古学分析与成果可视化四个方面.实践证明,现阶段的GIS考古研究需要将GIS技术更加紧密应用于考古学,需要在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聚落考古等考古学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1.
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的一面旗帜,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苏秉琦创建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道路理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派的过程。以两论为代表的苏秉琦学术思想,是指导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国考古学派形成和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没有出现新的能够超越它的理论或学说以前,中国考古学仍然处于苏秉琦时代。  相似文献   

12.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具有重要的纪念性意义。百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系统建构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断代考古、区域考古、专题考古等方面构成,在整个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体系中,考古学拥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知识地位和知识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考古学的性别化研究是相当晚近的现象。本文回顾性别考古学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介绍当代欧美性别考古学的研究模式,并简要评述了我国性别考古学的发展现状。性别考古学是当前考古学重要议题之一,不应被中国考古学家所忽略和淡忘;多角度解释考古遗存有助于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考古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虽然我国学界将"考古学"这一术语对应于英文的archaeology,但是"考古"这个术语和概念却是本土的含义,它源于宋代《考古图》。因此,这种将本土术语对应西方的概念,最大的问题是对译的意思并不契合。《考古图》的本意,是用古代器物及其铭文来考证古代的文献记载,因此中文的"考古"也明显带有考证的意思,是文献学的延伸。英文的archaeology由来自拉丁文的词根arche与英文的词尾ology(…学)构成,arche的原意并非中译所意指的"考证古代",而是"开端、来历、起源"的意思。此概念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圣贤最初对世界万物来历的冥想和古希腊哲学家对宇宙、自然、人类和社会起源的思索,后来才专指对人类史前史的探究。今天,考古学被定义为一门从物质遗存来探究人类历史的学科,从该术语的本意出发,这门学科应该被理解从物质材料来探索人类的来历,了解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是如何产生,以及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种状态的。这篇摘选的译文详细介绍了arche概念的来历,以及考古学早期科学化的过程。作者从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圣经》作家说到汤姆森和蒙特柳斯,为我们梳理了考古学这门学科的诞生过程,是对考古学概念...  相似文献   

15.
遥感考古与传统田野考古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且应用广泛,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科技新手段,将考古学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陈星灿 《南方文物》2006,(3):101-102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学的归属问题时有纷争。有人把它纳入历史学,有人则把它归人人类学,有人说它是科学的一部分,还有人则说考古学就是考古学。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说考古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描述、解释和复原历史,争论的各派大概不会有多少疑义。  相似文献   

17.
一苏秉琦1981年正式提出"区系类型"模式(1),很多学者认为其主旨在于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赞之者认为该文是"对我国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具有奠基意义的重要文章""是苏秉琦先生几十年来运用类型学方法研究各种考古遗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考古类型学的中国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位在中国的大学里介绍类型学的学者便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李济,但李氏当时对这个名为“Typology”的学问并不甚明了,甚而不能找出一个贴切的汉译[1]。1930年出版的《考古学》一书,不仅第一次较为科学地把类型学的原理介绍给中国的知识界,而且还提...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技术目前已经在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为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广泛性,本文以考古学为研究对象,对计算机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作详细分析,重点探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及其对考古学、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汤惠生 《文博》2006,(6):20-29
一、类型学与历史-文化考古学派回顾一下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初创、发展和成熟,整个过程似乎都是在一个人和一个学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个人就是达尔文,这个学科则是生物学,尤其是生物分类学。要证明这一点,只需轻松地援引达尔文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