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典型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平的1833座碉楼和近3000座村落中,哪些才能够典型地代表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呢?应该:充分体现“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全面涵盖它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典型展示其景观特征,还必须得到民众的公认与支持。依据这些原则,三门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锦江里村落和马降龙村落群,组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遗产》2007,(3):36-51
在开平的1833座碉楼和近3000座村落中,哪些才能够典型地代表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呢?应该:充分体现“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全面涵盖它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典型展示其景观特征,还必须得到民众的公认与支持。依据这些原则,三门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锦江里村落和马降龙村落群,组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遗产项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赵浩男 《区域治理》2022,(3):217-220
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是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移民文化交织的产物.开平碉楼集防洪防涝、居住、抵御外敌于一身,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功能上的逐步优化,而且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成就,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性.开平碉楼既是中国传统碉楼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又是西方文化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的...  相似文献   

4.
据说历史时期开平有3000多座碉楼,现存还有1833座,集中分布在潭江冲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赤坎、蚬冈、长沙五镇。开平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碉楼之乡”。碉楼建造的最初是因当地民众防匪防洪的需求而兴起,后来又成为一种攀比炫耀的工具。从建筑材料来看,碉楼可以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楼四大类、在使用功能上,又有众楼、居楼和更楼之分。碉楼的兴衰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华人华侨的兴衰,是本地乡土建筑和外国文化互相吸收、融合的结果。在开平村落中,中西合璧的碉楼不仅仅是守护家园的防御设施,也成为村民优化环境景观的“工具”。在平原地区的很多村落,它高高耸立的楼体被借用为“靠山”,以实现“背山面水”的理想格局,同时,向上发展的碉楼与低矮的民居结合,还使村落的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起伏变化,节奏缓急交错,有张有弛,富有韵律感。碉楼是形成开平村落立面生动活泼的关键要素,是开平村落的聚焦点。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三门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锦江里村落、马降龙村落群等四个提名地,经历了八年艰辛的申遗之路.  相似文献   

5.
《神州民俗》2007,(7):14-16
在开平的1833座碉楼与3060个村落中,开平选择了三门里村落、锦江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马降龙村落群四处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名地,它们具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记者为此采访了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谭伟强。  相似文献   

6.
汤菁 《风景名胜》2011,(1):76-76
广东的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史料和实物证明,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7.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相似文献   

8.
本年度本刊的封面,采用的是我省开平市蚬冈镇最有名的民居建筑——碉楼景观。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今年初,国务院将“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我国申报2007年“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今年,开平全城进入“申遗”的冲刺阶段,“申遗”工作备受各方关注,也是我省今年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9.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五邑侨乡的乡村广泛分布的数千座碉楼以及楼内保存的大量碉楼文书 ,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历史乡土地理、中国近代建筑史、华侨史、近代社会史、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展开 ,这类乡土建筑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迄今对它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都还非常缺乏 ,如何命名 ?如何定义 ?尤待深入地认识。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考察积累 ,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 ,描述其建筑和文化特征 ,提出命名的意见 ,并揭示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经历了8个年头。由最初主要是政府的决策,变成了今天全开平100多万海内外乡亲的共识,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实在不容易。”开平市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谭伟强说:“在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历史上,开平碉楼是惟一一个由县级市独立策划、操作并独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在开平的1833座碉楼中,迎龙楼,瑞石楼、自力村和马降龙村落堪称典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也是以它们作为“四大代表”。聚焦这“四大代表”碉楼及村落,透析其各自不同的样式和风格,也许能更深地启示我们,为何碉楼已成为华人华侨生命所系的灵魂栖息地。  相似文献   

12.
核心价值概述 开平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香港、澳门,东北距广州市110千米.全市总人口68万,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5万,遍布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故有“海内海外两开平”之说.开平市共有碉楼1833座,分布在全市的15个镇(办事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共包括4个遗产点:赤坎镇三门里迎龙楼、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百合镇马降龙村落、蚬冈镇锦江里村落.整个遗产保护区面积31 1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71.948公顷,缓冲区面积2738.052公顷.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由成都穿过都江堰,向西北经汶川进入杂谷脑河大峡谷之中,滔滔岷江从山底流过,阳光暖暖地斜投在峡谷中,又迅速回照到江岸山坡的羌寨上。在专家、学者们冷静而理性的目光中,这片区域的碉楼建筑是羌族人民在高山峡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以最原始的天然石块和粘土等建筑材料,以非凡的智慧,创造出来的独树一帜的建筑防御体系和建筑艺术。这些人类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碉楼建筑,以及由这些建筑群构成的村落,不但丰富了我国和世界的建筑文化,同时也成为人类物质文明遗产中的一个瑰宝。它们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学、人类学及历史学的内涵,更是承载羌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代替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李培  符信 《神州民俗》2007,(7):10-13
6月28目12时38分,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敲动木槌,一句“祝贺中国”,“开平碉楼与村落”历史性地载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本届大会上45个申遗项目中第14个被表决的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表决过程异常顺利,以毋庸置疑的绝对优势通过表决。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也在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  相似文献   

15.
千碉王国     
《百年潮》2004,(7)
开平碉楼,既深涵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又带有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中外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更是广大爱国华侨和开平人民对世界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存大量的传统村落,其保护利用的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遗产话语体系语境里突出价值的概念,并不适用于评估这些"日常的""普通的"的乡村遗产的价值。日常景观关注的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和生活文化的表达,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文化多样性和平等性的多元视角,以及对于场所精神的理解,可以适用于解读普通传统村落的价值,超越传统的遗产价值体系,更好地建立起传统村落与当下更广泛社会议题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开平碉楼百分之八十多都是乡村工匠根据主顾提供的明信片、照片等外国建筑图案搞起来的。当碉楼在故乡的土地上实实在在地矗立在眼前,那些异国发芽的梦就有了温度,可以触摸了。与梦想和尊严相比,建筑风格的纯粹又算得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也是我国今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一个项目。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于6月27日获得大会表决通过,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9.
华侨华人的兴衰开平碉楼的兴建,最迟可以追溯到16世纪40年代,现存最古老的碉楼——迎龙楼,就是那一时期的遗物。今天,生活在和平的明媚阳光下的人们,很难真切地体会到当年开平人建楼时的复杂心境和经历。明朝以前,今天的开平是恩平、新会、台山、新兴几个县交界  相似文献   

20.
社区增权是社区参与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是提升社区参与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使社区参与真正落到实处,使社区居民能够真正获益于旅游发展,亟需通过不同层面的增权,凸显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本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现状及问题,并提出通过从经济、心理、社会和政治等四个不同层面实现增权,探索村落遗产地提高社区参与有效性的途径,以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