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暑山庄水心山骨,其园林构置以理水见长,水体经合理的疏导和艺术性的处理,形成湖泊、溪流、瀑布,洲、岛、亭、榭、殿、堂、楼、阁借水系而巧妙布局,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系成为这一集锦式园林整体布局的灵魂,避暑山庄也成为清代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
杨豪中  郝玲 《文博》2007,(4):80-83
在西方,园林被称为Garden或Park.欧洲的园林文化传统渊源而流长.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这是西方园林艺术领域内的一场极为深刻的革命,也在世界园林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谢璞 《丝绸之路》2014,(6):37-40
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东亚园林的两朵奇葩。伴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东渐,日本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对于将禅宗思想融于整个民族精神的日本来说,枯山水庭园更可谓是日本禅寺园林,乃至成为日本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本文从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历史背景、理水手法、审美思想与禅学意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今后佛教文化园区禅寺景观设计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郭昀嘉 《风景名胜》2020,(2):0004-0004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江南私家园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个园是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代表作品,文章从个园中的造园特征进行说明,在园林建筑、理水艺术、叠石艺术、植物配置、铺地设计这五个造园要素进行分析。从个园的空间布局角度,对个园的造园元素和表现手法进行解析,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文人意境。  相似文献   

5.
明代宰相制的废除,将绝对集权的独夫统治推至高潮,更加严格的封建礼法秩序使得更多的人们向往世外桃源般的避世生活。园林发展也因此被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明代造园技术在选址布局、叠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人与园林的关系也发展为相辅相成,这个时期留下了大量山水画作品为明代园林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国文 《神州》2012,(18):170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都有其各自的优势,也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任何单独的应用都已不能适应现代园林的发展,有必要研究两种园林的优势性和局限性。取两种园林的优势性,去其局限性,以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现代园林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隗丽佳 《收藏家》2014,(9):12-18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兴建的最后一座大型宫苑,颐和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在掇山理水、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被视为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或许颐和园风光景致太过声名卓著和美轮美奂,以至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园藏文物的价值多少受到些许遮蔽和掩盖。  相似文献   

8.
陶新伟  王新振 《神州》2012,(26):217-217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其优势在于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中国现代园林的健康发展,既要认真汲取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又要深入研究西方现代园林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拓展园林设计领域;开阔眼界,研究园林发展趋势;立足本土,再现地域文化景观;博采众长,关注园林文化内涵;朴实无华,融设计于自然。  相似文献   

9.
建筑、山、水、植物是古典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植物是自然的精华,是四大要素中唯一基有生命属性的要素,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造景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历史遗留下的瑰宝,而其中的植物造景方式亦是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1]本文从古典园林植物发展历程出发,归纳古典园林植物特点,并探讨其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王悦慧 《沧桑》2012,(6):19-21
作为清代建筑与园林典范的避暑山庄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思想在这里相磨相荡,既相互融合,又各显神异。以"敬天法祖"为思想内核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在其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金山上帝阁和永佑寺御容楼则是其物化的载体。本文通过对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分析,来揭示清帝治国理政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古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学,其传统木构建结构形式和建造手法,如斗拱、架梁、榫卯拼装等使用,使得它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东方古典园林是世界四大园林体系之一,唐代建筑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屋顶样式、装饰手法、营建手段等对后世建筑学影响深远,《营缮令》的发现,更进一步让人们明了唐代工程营建与修缮手段,而第五六条是对唐代建筑兴建详细规定,对今日我们研究唐代建筑史有重要价值,故本文将针对五六两条从建筑学角度进行细解。  相似文献   

12.
园林展起源于西方国家,旨在通过展览的方式,促进园林、园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园林展纷纷在各大城市举办,不仅带动了园林、园艺事业的长足发展,更为举办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园林展在中国的红火发展,展园的规划设计和后续利用也成为摆在设计者面前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立足于园林展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从选址、主题的选择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对园林  相似文献   

13.
<正>清康熙年间,一名曾在清宫做王室翻译和宫廷画师13年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etteo Ripa),受命铸造了刻画有"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的铜版画,并带回欧洲向处于启蒙运动的西方世界展现了来自东方的园林文化独特内涵与艺术魅力~(1)。18-19世纪是我国传统园林建设的鼎盛期,避暑山庄等景观园林建设既是"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14.
周书真 《风景名胜》2020,(3):0006-0007
近现代由于受到西方造园思想的冲击,中国的园林以岭南地区为开端深受影响,植物造景方面体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目前国内的造园受到西方影响,虽然紧跟设计领域的前沿步伐,但是不能与场地环境相适应,反而丧失了地方原有的个性,广西属于岭南地界,近代受到西方影响,是中国园林文化百年来在西方园林文化影响下的缩影,以武鸣明秀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造园的空间组合、风水运用、植物选择结合地形、景观布局、景观氛围、视觉序列为研究植物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姚亦锋 《人文地理》2002,17(4):12-15
自然地理环境早先与现代都对人文传统的景观有很大影响。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发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选择,进而以顺乎自然的设计指导思想求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更有人与自然相与融洽的审美理想。西方古典园林中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在现代中国盲目模仿西方城市摩天大楼景观的时候,现代西方城市规划学者正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精髓和古代文化遗产,为塑造现代人居环境的自然协调寻找新的灵感启迪。  相似文献   

16.
阚红柳 《清史研究》2022,(4):119-129
康熙朝是一宫多苑城市格局和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确立的历史时期,对雍乾以后诸朝有深远影响,对清代宫廷史研究、清代皇家园林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康熙朝奠基之后,一宫多苑主导着清代北京的城市格局,并深刻影响了皇权政治。一方面,御苑中心经历了从畅春园转至圆明园,再至颐和园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园居理政发展为清代的政治特色,园林的功能被置于皇权的高度,得到政治制度、官僚系统的高度配合,进而成为王朝盛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康佳 《风景名胜》2021,(2):0003-0003
文学和艺术的介入,使得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变得更为丰富。艺术以“如画”或者“picturesque”的类比进入自然,指导对自然美的欣赏,“园林如画”也成为这一时期园林鉴赏和创作的一大追求。“picturesque”与“如画”对译,虽源于中西都认同“风景如画”的审美理念,但中西园林却有着不同的“如画”之美,这一点在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审美评论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王继训 《安徽史学》2005,41(2):67-71,117
长期以来,人们研究较多的是胡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张东荪、张君劢等人,而对谢幼伟的思想学术研究却不多.实际上,他对西方学理的介绍与输入,对西方治学方法的重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阐发,尤其对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促进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现代的转换方面做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谢幼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有四个特征:以唯心论为主要思潮;反躬实践;宗教式的态度;以直觉作为方法论.他还认为西方现代哲学放弃了二元论而采用一元论的思维模式,主张天人合一、心物同源;倾向于价值理论问题的研究;注重历史和时间概念的分析,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园林,大致由三部分构成:其一亭台楼阁.它是园林的骨架;其二花草树木,它是园林的服装;其三山和水的处理,也就是叠石,俗称假山,它是园林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刘丽丽 《风景名胜》2021,(6):0070-0071
在对现代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材料是物质基础,是最根本的因素。在实施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使用传统的园林材料对现代景观的特点进行表达,使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符合现代发展要求。文章以现代景观设计和传统园林材料为基础,从砖瓦、石材、木材等角度出发,对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传统园林材料应用进行分析,在保障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为现代景观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