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发展是现代整个社会的永恒主题。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状况,探究科学发展观的民族意义,可以从总体上为把握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提供全局性和时代性意义。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核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蕴含的民族意义。即,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本质特性的集中反映:民族地区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完整体现:关注公平和正义,重视少数民族发展权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取向的终极要求:追求民族关系的和谐共生和民族问题的和谐运行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实践映象。  相似文献   

2.
和谐管理思想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反思,注重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和谐,倡导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蕴含了尊重、信任、关爱、宽容的伦理内涵。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和谐管理的执行过程必须贯彻企业集体主义、企业人道主义、企业公正三条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3.
王庭栋 《风景名胜》2020,(1):0023-0026
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柳氏民居进行研究,分析柳氏民居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特征,阐述了民俗与建筑之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雕梁画栋塔尔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建筑古国,也是一个建筑大国,建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塔尔寺——藏传佛教的圣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香客游人,与旅游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潮汕传统民居是潮汕文化的主要载体,体现潮汕文化的特质。潮汕民居不仅显示中国古典传统建筑的中轴线特征,具有与中原民居相类似的文化内涵。并且无论是在布局上,还是在伦理功能的调控上。潮汕民居更显示一种以“中心”为基点的“向心围合”特征,蕴含潮汕人民“北极崇拜”的天人合一文化思想,曲折展示潮人崇宗敬祖,追求和谐的民系心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正处在紧急抢救时期。我们抢救的不但是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建筑、建筑群和聚落,而且是我国文物建筑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要从“古老”、“寺庙塔”、“宏伟壮丽”、“精雕细刻”的片面性中跳出来,放眼去看城市、乡村中貌似平常却蕴含重大价值的平民百姓建筑、各种功能的建筑。它们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7.
陈国成 《神州民俗》2009,(10):36-37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通过空间形态的不同变化,体现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本文从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装饰特征、蕴含的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分析岭南建筑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史雅婷 《沧桑》2013,(4):49-50
佛教,是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外来宗教之一,在不断发展中融入了我国的文化元素。本文就寺庙的内涵、我国寺庙建筑的演变及所蕴含的文化进行介绍,以期对理论界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周燕平 《风景名胜》2021,(5):0173-0173
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了提高。绿色建筑是指在一定社会时期内,建筑施工时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舒适的使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出现资源过度开采、能源紧张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对此,只有贯彻落实绿色建筑理念,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韩若冰 《民俗研究》2023,(1):111-116+159
礼与俗,都是人们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实践中的产物,因而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并贯穿于人类整体意义上的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之中。礼与俗的关系,在不同族群中有不同的表现,但在其要素置换和价值转换中趋于价值同构,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华文明历史上的礼俗互动传统,体现出和谐共生、家国一体等深厚内涵。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如何准确把握礼俗重构实践的矛盾统一律,实现对礼俗互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价值融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南通博物苑新馆是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为博物苑百年苑庆精心设计的一组建筑。作为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艺术整体性和谐统一的典型,新馆的设计和定位,在布局与构造上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兼及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从体量、高度、结构、人文内涵方面与原有历史建筑和谐相融,交相辉映,运营十多年来受到广泛赞誉,堪称经典。  相似文献   

12.
赵秀华 《满族研究》2017,(2):113-118
会音巴雅尔产生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查干哈达村,自1808年首届会音巴雅尔,距今传承已经209年,截止到2017年,查干哈达村民历年举行会音巴雅尔208届,将于2017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举行第209届会音巴雅尔.2014年9月,第206届会音巴雅尔以"远亲不如近邻,百行以和为贵"为主题,成功入选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百集大型系列片《记住乡愁》第一期第七集.会音巴雅尔即"会"的节日,蕴含"消灾祛病,睦邻亲善,团结进步,和谐共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南通博物苑新馆是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为博物苑百年苑庆精心设计的一组建筑。作为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艺术整体性和谐统一的典型,新馆的设计和定位,在布局与构造上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兼及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从体量、高度、结构、人文内涵方面与原有历史建筑和谐相融,交相辉映,运营十多年来受到广泛赞誉,堪称经典。  相似文献   

14.
大同帝君庙是专门供奉文昌帝君的道教神祠,是现存于今为数不多的研究文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实体建筑。文章对大同帝君庙的历史变迁进行叙述,后移步换景,按山门、帝君殿、玉皇殿先后顺序对大同帝君庙进行描述,并对其蕴含的人物故事、神话传说进行简单叙述。其建筑形式和蕴含的人物故事、神话传说,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在21世纪的今天,对大同帝君庙进行研究,有利于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使之有序传承,从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5.
霍爽 《神州》2012,(25):100-100
尊重自然,生态优生是可持续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对环境的关注是可持续居住环境设计存在的根基。环境协调原则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居住环境的营建及运行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发展,使建筑居住环境融合到地域的生态平衡系统之中,使人与自然能够自由、健康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大报恩寺塔建筑琉璃构件的科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报恩寺塔是明初重要的皇家琉璃建筑,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和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一道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技研究价值。本文以南京大报恩寺塔的建筑琉璃构件为研究对象,利用WDXRF、EDXRF、XRD、OM、热膨胀仪、高温测试仪等测试方法研究其胎釉化学组成、烧制温度、结构及物理性能;探讨南京大报恩寺塔建筑琉璃构件胎体原料来源和釉料配方的传承发展关系,揭示其制备工艺技术中所蕴含的科技内涵。  相似文献   

17.
林园地处重庆市西郊歌乐山上,始建于1938年,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曾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官邸。作为国民政府的中枢机构,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林园建筑有着独特的民国建筑风格,众多不同类型的抗战遗迹个体,构成了林园庞大的文物群,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独有的建筑艺术和园林风格,体现了作为抗战建筑遗产所具有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8.
湘楚文化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尤其是20世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道德、品格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福祉天下的民本思想、狐死首丘的乡国情怀、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法贤掖后的典型风范是湘楚文化所蕴含的最重要的道德内涵;而坚忍自强的韧力信心、内关修能的志向抱负、出污不染的豁达风骨、重诺达信的胸襟气度则是湘楚文化所蕴含的最基本的人格内涵。继承和弘扬湘楚文化的本质精神,对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先进的民族精神和培育完美的民族品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桂华 《人文地理》2005,20(5):74-77
本文从理论上探索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列问题,基于"生态旅游四体系统"理论,构建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论述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于生态旅游的多主体受益者。根据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内涵的多维性、状态的差异性、受益者的多主体性的特点,应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得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其多目标、多受益主体的和谐共生的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河西区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文化记忆、文化精髓以及文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思考,以期在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机遇下,将提升文化认同作为传承河西精神、创新丝路内涵的重要路径,以有力推动河西五市旅游联动中的互利合作和共生共赢,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彰显河西走廊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