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抗战胜利后不久,国共内战再起,国共之争由会场转移到战场。在国共两极对抗尖锐化的背景下,中间势力该如何抉择与自处,成为所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士不能不思索的问题。一在国共武力对峙的两极格局中,中间派人士关于自身角色的思考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些人以为中间派就是中立派,对于当前的国共纷争和内战应当采取超然中立的态度,既不可得罪国民党,也不可得罪共产党;有些人以为  相似文献   

2.
正"皖南事变"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冲突的一个大爆发点,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探究"皖南事变"产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有助于考察当时国共关系的真实状况。"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国共第二次合作以来,初期双方合作虽使两党关系改善但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在政治上,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防范心理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全面抗战初期就有国民党将领宋希濂、戴笠、蒋鼎文等致电蒋介石,称共产党借此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虽达成停战协定,但摩擦时有发生,形势仍然严峻。根据以往经验,中共党员继续在国统区进行秘密工作,开展地下斗争。  相似文献   

4.
合作与冲突始终与抗战时期国共关系风雨同行。日本的侵略促成了国共两党携手御侮,但政党之间的分歧仍然侵蚀着国共两党合作的肌体,加剧了国共之间的权力博弈。陇东事件发轫于国共两党对陇东统战县域的争夺,根源于共产党寻求发展与国民党必欲遏制之间的碰撞。陇东事件是经蒋介石默许,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具体策划,国民党陇东当局实际执行的一次试探共产党合作底线的有计划、有预谋的军事摩擦行动。冲突的发生虽夹杂着国民党地方当局对中共力量发展的疑惧及其对重庆政权意图的主观臆测,但总体上是沿着国民党"限共、溶共、反共"的轨道运行,冲突的发展也未逾越甘肃省政府既定之"地方化"的解决范畴,国共双方交涉最终陷于蒋介石推脱责任,甘肃省政府居中调停,陇东署县政府承担一定责任,交涉双方相互指责的扯皮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主同盟,是梁漱溟、黄炎培、张澜等著名爱国知识分子为了调解国共纠纷促进团结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并在周恩来等的亲切关怀、支持和帮助下,于1941年在重庆成立发展起来的。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对民盟也是十分肯定、备加关怀和热情支持的。他对民盟的重要问题,有时还亲自过问。他和民盟的主要领导人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等,都有密切的往还,推心置腹的畅谈,并乐于虚心征求和听取他们对国是问题的意见。1945年5月,国共谈判由僵持而陷于停顿,民盟中常委黄炎培等忧心如焚,遂联络几位国民参政…  相似文献   

6.
<野玫瑰>是抗战中期西南联大教授陈铨的一个话剧作品,以美女、间谍、爱情、汉奸等元素反映沦陷区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复杂多面,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嘉奖.然而在抗战中期国共冲突政治背景下,该剧的上演引发了国共两党在文化领域的一场激烈冲突,誉之者以为是现实主义杰作,贬之者斥之为是对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亵渎.本文依据可靠史料重新解读风波的来垄去脉,辨析争论双方在政治理论、文艺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取向,探讨争论背后的用意和故事.  相似文献   

7.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相对缓和,但国民党对陕北地区控制权的争夺并未停止,1943年夏季蒋介石误判日苏冲突在即,命令胡宗南7月10日闪击延安.此后因日苏关系趋于缓和,中共又获悉计划详情,蒋被迫暂停军事行动.随之中共全面改变“和国”政策,展开大规模政治攻势,国共紧张的军事对時演变为舆论宣传战.而苏联公开介入国共冲突,刺激蒋介石再度计划进攻陕北,但罗斯福的反对态度及党内人士对英美停止援助的担心,军事制裁方案最终放弃,重新将中共问题定位为政治问题.由此可窥知,国际因素成为蒋介石考量战时国共关系的关键所在,但随着美苏深层次的介入国共冲突,国共关系及其实力的变化又转而成为影响美苏在华存在的重要变量.更为重要的是,闪击延安计划促使中共重新定位与国民党的政治关系,国共关系迅即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袁军 《沧桑》2013,(1):79-81,108
在太平洋战争中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争端中,美国政府采取了支持中国军队抗战以达到牵制消耗日军、减少美军伤亡的目标,和平解决国共争端政策达到最终扶助中国成为统一、民主、合作的国家的目标。美国政府在执行上述政策过程中,偏袒蒋介石政府,压制共产党,从而增强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实力和嚣张气焰,但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的目标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9.
六参政员访问延安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45年7月初,褚辅成、黄炎培、冷、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六参政员对延安的访问,不仅是中间党派与中共最高领导集体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也是中间党派在抗战期间为调解国共矛盾进行的一次最重要努力。由于这次访问达成的《会谈纪要》体现了第三方面与中共在政...  相似文献   

10.
杨雨青 《民国档案》2016,(2):125-131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派遣马歇尔特使来华调停国共冲突,并给予国民政府大量援助,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美国提供援助的本意并非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但最后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未能成为促使国民党改革及国共和谈的推手,反而成为"内战的制造者和鼓舞者"。本文主要利用蒋介石日记及其他档案史料,研究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的博弈,分析蒋介石如何使美援从压力变为助力。  相似文献   

11.
1942年,中国抗战正经历着最困难的时期,但抗战营垒内部却危机四伏,国共冲突不断升级。这种状况激起国内广大抗日人士强烈不满,手握重兵、时有“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这时对国共合作的态度,以及对抗日前途的看法成为舆论界关注的重心。不少报界名流、社会贤达,以及民主党派人士,到西安时都有一识“西北王”真面目的想法,但均不得如愿。这位神秘的“西北王”,虽位高权重,但在西北向以“不爱宣传、不出风头”自诩,不仅从不接受记者采访,更处处避免与新闻界政论人物交往,实际上是千方百计避开抗日舆论界的监督,以免泄露校长“…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国共双方达成协议,正式向全国公布实行第二次合作。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评价,大致经历:积极抗战、反共准备投降、反共投降与反共抗战交替变换、积极反共消极抗战、峨眉山观战下山摘桃子几个阶段.评断前后不同,是出于政治需要,随着国共关系和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国民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说影响巨大.现在抗战史学界出现了修正此说的趋势.史学研究必须从史实出发,不能以领导人物的论断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次携手合作,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如抗战初期,八路军参加忻口、太原会战,中共中央长江局积极参与武汉保卫战;抗战中后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相互依存;两党合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等等。在湖南最直接的军事合作主要表现在国共合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和塘田战肘讲学院。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次携手合作,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如抗战初期,八路军参加忻口、太原会战,中共中央长江局积极参与武汉保卫战;抗战中后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相互依存;两党合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等等。在湖南最直接的军事合作主要表现在国共合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和塘田战时讲学院。  相似文献   

16.
汪朝光 《史学月刊》2005,1(3):61-71
抗战结束前夕,中日双方的军事较量与日本在大局不利时“和平”解决中国问题之企图以及中国内部国共双方着眼于战后之角力相交织,展现出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之错综复杂的图景。日军已无法改变其所处之总体被动状况;国民党在局部战场的作战表现有了改观,同时力图遏制中共的扩张;中共向南方敌后发展的军事战略和推动民主联合政府运动的政治战略取得了相当成效。就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而言,国共合作对日,国方重正规军事,但因实力所限未有重大进展,中共重敌后蚕食,因广大空间而如鱼得水;日本对国民党的军事压力与政治诱惑并举,同时亦不放弃利用国共矛盾以渔利。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虽在战后接收中得到了投降日军的合作与支持,但并未能实现其遏制中共扩张之企图;中共有了较之以往更为有利的态势与国民党争夺中国的主导权,并以其正确的战略战术而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最先发动这场战争的日本则成了最大的输家,以其无条件投降而结束了多年侵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张俊义 《百年潮》2004,(11):42-46
1941年1月爆发的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国共间发生的一次最严重的冲突.在全民抗战一致对外的大潮流下,国民党政府这一逆行,不仅遭到中共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齐声谴责,而且亦引起美、英、苏等国政府的关注与批评.  相似文献   

18.
八年抗战期间,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不愿当亡国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筑长城,御敌守疆,挫败日本法西斯分子猖狂骄横的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野心.这期间,先父戴慕真参加了著名的忻口会战.  相似文献   

19.
日本侵略和中国反侵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共区区几万人马,局处陕北一隅,生存形势严峻.抗战结束时,根据地建设蔚为大观,华北、华中根据地已辖设500多个县(彼时全国总共有2000余县);全国根据地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①国共虽然达成协议,但国民党始终拒绝正式承认两党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而到抗战结束时,国民党不得不同共产党坐下来共商国是.巨变源于抗战期间中共依托根据地实现了多方面的迅猛发展.根据地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关涉甚广,其中政权建设被认为是"根据地建设中的首要问题"②,是"关系根据地能否生存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20.
抗战后期,国共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曾派总统特使赫尔利来中国调处国共两党关系。国共关系是如何恶化的?美国为什么要直接插手国共问题?赫尔利是如何调处国共关系的?最终结果如何?《抗战后期美国调处国共关系始末》一文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