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张忠培 《考古学报》2012,(4):401-422
一福泉山墓地二马桥墓地三瑶山墓地四墓地表述的文明社会1994年我在《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文明的一个例证》一文中提出良渚文化年代的上限在公元前3200年前后,以及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认识〔1〕,直到今天也基本上没有改变这些观点。我常说"让材料牵着鼻子走",近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昙石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从器物类型剖析看有同有异,其相同因素与交流有关,考古发现迹象推测,浙南是它们交融的联结地;其不同特征,体现了各自的土著性,彼此文化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4.
吴城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兴旺,手工业高度发展,商业贸易活跃,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往来。繁荣的社会经济,促使社会各阶层分化和早期城邑的兴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文明形态,成为长江中游地区一个辉煌的文明中心。吴城古城便是这一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5.
郭梦雨 《东南文化》2023,(1):102-111
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衔续紧密,二者过渡阶段的遗存并不具备稳定的文化内涵。在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转变过程中,以鼎、豆为代表的器物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双鼻壶、匜等则是良渚文化时期新出现的器形。同时,以陶器为标准的文化分界在环太湖内部的各个区域还存在不同表现形式,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转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6.
甄雅茹 《文物天地》2024,(11):67-70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收藏的史前石器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磨棒等生活生产工具,有石磬、石璜等乐器和祭祀用品,种类具有代表性,这里择要简述。这些石器既能集中体现史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特征,又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体现者。  相似文献   

7.
贾艳媛 《区域治理》2021,(42):42-44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在我国社会不断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逐渐明显,迫使人们的文化认同甚至是社会认同、国民认同陷入了危机.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服务的三大主体之一,与政府、企业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总的来说,社会组织无论是在规模、数量还是在能力上,与现代服务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就...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问题,如社会管理盲区增加、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等,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复兴中国文化并完善城乡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白光润 《人文地理》2003,18(2):75-78,6
文章分析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指出技术文明经历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命过程成就和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论述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区别。生态文明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进步。指出个性原则具有永恒的价值,克服现代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多样性危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论述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方法论,认为文明过程的环境影响、地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诸平 《攀登》2007,26(5):96-99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的激荡,各种经济利益的冲突,各种社会派别力量及阶级(层)的斗争,分别形成了中国文化不断演进的思想、经济及政治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文化不断演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考古文化类型 ,以出土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而闻名 ,尤以大型玉制礼器著称。礼器 ,通常指用于祭祀、丧葬、宴飨、朝聘、婚冠等礼仪活动的各类器物。考古研究发现 ,礼器的应用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不过当时只用于祭祀和丧葬等活动。玉制礼器的产生大约在距今 6 0 0 0至距今4 0 0 0年间 ,多发现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其中良渚文化礼仪用玉尤为典型。它们大部分出土于浙江反山、瑶山、上海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新沂花厅、赵陵山等遗址…  相似文献   

12.
良渚文化发现60年来,诸多学者对其作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其研究至今方兴未艾。本文试对其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作一分析,并就良渚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作尝试性的解说。一良渚文化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制陶、纺织和编织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制玉和祭坛建筑更是反映了良...  相似文献   

13.
良渚文化玉琮及相关纹饰的文化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考古》2012,(2):84-94
良渚文化中一种典型、奇特,且颇具神秘色彩的器物——玉琮,长久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迄今为止,关于它的研究文章,数量已经相当之多。有关玉琮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其形制、纹饰、源流、年代、功能、工艺等方面,观点多样,迄无定论。笔者近来对玉琮也略有思考,发现玉琮的形制、神人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祭祀方式已显现出良渚文化时期社会上下层群体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高度发达的古文化,但是它与其后的马桥文化之间却缺乏明确的继承关系,似乎是突然消失了。本文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良渚文化中断的成因及其去向,为理解良渚文化的发展和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娜 《江汉考古》2020,(3):49-56
漆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器类之一,本文从胎质、漆色、髹饰技法和纹饰等方面梳理了良渚文化漆器的工艺特征,并根据出土单位认为墓葬出土的漆器应为仪式用具,填嵌玉石的漆器可能是财富和身份的一种标志,非墓葬单位出土的漆器应为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漆器制作技术继承了长江下游更早的史前文化漆工艺,并有较大的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何驽 《东南文化》2016,(4):43-49
浙江余杭瑶山、反山贵族墓地的考古资料显示,两处墓地属于两个不同的统治阶级集团,集团内都是由男性担当社会管理和防卫职能,由女性担当社会宗教和纺织业职能,但两个集团职能的侧重不同,前者偏重于宗教祭祀,后者偏重于社会管理和政府财富。这两个社会控制集团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显示出良渚文化公共权力的传递与分割似与职能有关,符合民主国家权力集团组合的特征,成为良渚文化作为商业国家的社会政治的民主特征。良渚文化民主政治的社会中坚支撑是由拥有殷实财富和中等社会地位的中等集团所构成的"中产阶级",良渚社会统治集团内部成员也是由"中产阶级"晋升而来。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代多数石器需要安柄使用,但木柄之类的有机质遗存极难保存。由于南湖等地具备特殊的埋藏环境,良渚文化带柄石器的实物竟有成批出土。本文首次公布这些珍贵的装柄石器实物资料,并系统介绍了良渚文化带柄石器出土的历史和现状,对带柄石器的安装和使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相信对良渚文化石器的研究能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良渚文明兴衰的生态史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杰 《东南文化》2005,(5):33-40
环境考古学的发展为讨论良渚文化的衰亡开拓了新的思路。然而,环境论者在表述论点时,常常会片面地强调外界环境变化对文化发展影响,显得过于机械化和简单化。从地理学和考古学的基础研究入手,深入地阐述了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史观是研究良渚文明兴衰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良渚文化系统动态分析,认为良渚文明的兴衰是其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良渚文化的衰亡是因为人地关系紧张,造成了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中国古物大量流散欧美,价格高、易携带的古玉尤为大宗。笔者于1979年-1980年曾旅行探访20余所博物馆,在各馆库房仔细研究玉器。到1990年代,再多次前往重要的馆藏从事专题研究。"良渚玉器上的刻画符号"就是当时我密切关注的专题之一。在本篇中,笔者除回顾百余年流散欧美的良渚古玉收藏及出版情况,介绍四件圆周有刻符的良渚玉璧外,也略论约16至20世纪仿赝良渚古玉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