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达 《世界》2004,(7):62-65
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体产业,又是工业化的基础产业,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知识经济也不能改变其主体、基础的地位;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利于解决就业压力问题;国内市场对制造业的产品需求非常旺盛,而且长期不会改变;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中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产业间空间集聚度方法,计算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并通过时间趋势分析和区际对比,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研究结论为:①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平均值为0.0151,属于低度空间集聚。②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度上升趋势明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变化趋势不显著。③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且产业链空间集聚与产业属性的关系不明确;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较低,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作用关系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关中城市群制造业产业为例,采用EG指数和区位熵法,定量分析制造业产业的集聚水平、空间演变及其效应。研究表明:关中城市群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较高,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在降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虽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关中城市群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区域依次形成了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呈现出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群规模等级分异相一致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4.
游小珺  韦素琼 《人文地理》2012,27(5):110-114
福建作为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发展备受瞩目。闽台隔海相望,在气候、地形等自然背景和经济、文化等人文背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得台湾工业化过程的发展政策和经验能够为福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类比物体动能,对不同工业化时期的闽台经济、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动能进行测算比较,并结合闽台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福建经济发展动能起点高、增长快。(2)目前福建第二产业明显领先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快。(3)闽台在经济发展重点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且当前重点行业具有一定互补性。福建可利用闽台区域条件互补优势,借鉴台湾发展政策,制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东省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广东省制造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广东省大多数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都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很多地理集中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分布都存在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对广东省制造业集中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源和能源投入强度较高的产业较为集聚,并且出口显著提高了产业集聚程度。尽管外资是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并没有促进产业的集聚,说明制造业外资已经进入扩散阶段。本文的结果和全国尺度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说明地理尺度对于研究产业集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由国家旅游局和天津市政府共同主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特别支持的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已在天津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经济类的展会,已经形成了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品集聚、旅游企业集聚和旅游服务集聚的效应,成为中国旅游行业最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博览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驰名的大型旅游专业展会和中国旅游行业知名品牌。自  相似文献   

7.
王磊  付建荣 《人文地理》2015,30(2):97-102
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都市区尺度上的工业区位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所揭示的产品差异化和城市集聚效应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区位熵分析、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美国工业区位与大都市区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集聚于大都市区核心区的往往是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位于大都市区外围区的大都是产品依赖于城市市场,但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传统制造业则往往位于非大都市区。多数都市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而大部分传统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这不仅印证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演和城市地理学的行业分析,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国家城市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锐波  李晓雯 《人文地理》2017,32(2):95-102
本文基于二位数制造业数据,探究了2000-2014 年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广东省制造业以2005 年为拐点,总体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征,但行业差异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保持高集聚的趋势,资本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以不同的扩散速度趋于分散。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及运输成本下降并非广东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原因,市场潜力及产业内联系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抵消了土地等成本提升所带来的负效应。而且,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行业的作用不同:市场潜力显著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受政府行为影响较大,产业联系则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二位数制造业数据,探究了2000—2014年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广东省制造业以2005年为拐点,总体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征,但行业差异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保持高集聚的趋势,资本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以不同的扩散速度趋于分散。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及运输成本下降并非广东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原因,市场潜力及产业内联系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抵消了土地等成本提升所带来的负效应。而且,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行业的作用不同:市场潜力显著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受政府行为影响较大,产业联系则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10.
原嫄  孙欣彤 《人文地理》2021,36(4):134-142,167
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中国和欧盟细分产业的强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子群及个体三个层级对中欧的产业网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中国产业复杂网络发展趋势、规律以及阶段定位。研究发现:①产业强关联网络的发展具有显著规律性,欧盟产业强关联网络发展形态是中国的高级演化模式;②欧盟产业间的紧密度及群体聚集趋势均优于中国,但中国产业间的资源传输效率表现更好;③中国当前正处于分配性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换位的转型期,但尚未达到欧盟所处的以服务业高度集聚作为网络枢纽以带动全行业发展的成熟稳定期;④中国和欧盟的区块网络均呈现近似“核心-边缘”的等级层次结构,分块网络从“单核心”驱动向“双核心”共振驱动更迭,但欧盟比中国更早实现双核心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产业配套能力是企业在选择投资区域时最关注的外部条件。吸引投资是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产业配套能力来评估投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0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出河南省目前存在18个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群。通过对各产业群的经济关联和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林木产业群、耐火材料产业群是河南省配套能力最完善的产业群类型,煤电产业群和烟酒制品产业群的配套能力也相对完善,其余各产业群由于存在较低的产业关联度或空间分布过于分散,导致配套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家君  时慧娜 《人文地理》2007,22(5):55-59,106
本文从工业行业结构角度入手,以东中西为研究单元,结合全国30个省市,运用集中化指数、罗伦兹曲线等方法,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工业行业格局和区域布局的变化情况,指出:东中西地区行业部门渐趋完备,但部门间发展不均衡程度加深;电子、机械类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地位上升明显;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区际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12年京津冀各城市工资及其它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市场潜能、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制度改革等因素对城市间各行业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市场潜能对各行业工资水平的增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除消费性服务业外,各类产业集聚对地区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制造业集聚带来的拥挤效应也已开始体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带动公共性服务业工资的提升,而公共性服务业缺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反哺;产业集聚对消费性服务业工资缺乏带动作用。③在控制变量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对工资水平的带动作用逐渐弱化;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工资水平的带动作用较高,而对制造业影响较弱;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工资水平的带动作用仍未体现;政府市场干预能力的提高仅带动了公共性服务业工资的提升,而外向度的提升则仅对公共性服务业缺乏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交通是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铁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必将对城市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修正市场潜力模型分析高铁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总体上,高铁提升了城市服务业的比重,降低了城市制造业的比重;制造业型城市和服务业型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得到提升,制造业比重都下降;从单个城市来看,高铁提升了大多数制造业型城市和大多数服务业型城市服务业的比重。②对于制造业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高铁主要促进该类城市一般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对于服务业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强化,高铁主要促进这些城市高端服务业比重的提升。③高铁的开通增强了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5.
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世纪潮的全球涌动,实施海洋经济开发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而横跨中越两国边境的北部湾海洋经济区,是中国西南地区出行东盟国家的必经通道,具有重要的国际合作开发价值,所以已经纳入海洋区域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安排。为此,考察北部湾海洋经济区的基本结构,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发挥区域内核心城市的引擎功能,促进北部湾海洋经济区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禀赋,依据西部大开发政策打造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使之成长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跨国境商贸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信息交流中心,应当从研讨课题推进到合作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两种以企业行为的分析为基础解释产业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地理学中的"新经济与工业地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地理经济学"。本文从理论起源、产业集聚的成因、市场结构的性质、外部经济的类型、交易关系与根植性、产业集聚的机制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晓娜  马延吉 《人文地理》2009,24(4):98-102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些工业部门由于自身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增长缓慢及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等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而瓦房店市轴承产业在受到国内外市场冲击以及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双重影响下仍能立于不败之地,发展成为我国轴承生产基地,与大企业的基础带动作用和中小企业的集聚是分不开的,企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企业访谈基础上,对瓦房店市轴承企业集聚发展动因、过程与类型加以分析,进而提出轴承企业集聚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Using the most recent data from the first economic census in China, a team of China-based and American economic geographers investigates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t the provincial and county levels by integrating proxy variables for natural advantages,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e.g., decent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authors focus their investigation on manufacturing activity as a whole, as well as on manufacturing categories at the two- and three-digit levels of aggregation (the latter representing a finer scale of analysis than used in almost all previous studies). Interesting differences emerge in the locational patterns of industries whose enterprises pursue strategies of globalization vis-à-vis local protectionism. Differences also are apparent in the impact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spatial scale and level of industrial aggregation matter when analyzing pattern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L10, L20, L60, O18. 5 figures, 5 tables, 50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