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传播学和民俗学,在本质特征上都是关于“大众”的学问,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民俗学视野研究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构建民俗新闻传播学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助于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科学把握,从而有效规范纠正新闻娱乐化倾向;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受众观”,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有利于还新闻传统形态上“官学”为“大众民学”,推动民主和谐社会构建;有利于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构建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正>方志文化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如何使方志文化在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如何用传播学的角度去看方志文化的传播。目前国内对利用传播学来传播方志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一、传播主体地方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  相似文献   

3.
如何研究文化,历来争论不休。本文梳理了功能主义学派和解释人类学两大理论,厘清了二者理论和方法上的异同。功能主义学派提倡用自然科学的严谨方法来研究文化,而解释人类学主张坚持人本主义精神,对文化作深度的诠释。笔者认为,人文现象若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容易丢失文化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有其相对性,每一种文化是整个人类特殊的、珍贵的生命智慧,每一种文化都值得我们去理解。  相似文献   

4.
李杰 《神州》2014,(9):172-17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传播学的影响非常深远。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霸权理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文化研究学派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本文主要探寻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传承与发展,认为阿尔都塞的多元结构决定论观点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被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霸权理论则出现了突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二元框架的萌芽,因此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方志传播学是方志学与传播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方志传播学应以方志和方志知识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的视角,立足于自古至今方志与方志知识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传播事实,并结合当下的信息化传播发展,探究方志与方志知识的传播历史和发展趋势,目的在于探求方志与方志知识的传播规律,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的社会价值,提高社会传承地方志的自觉性。方志传播有直接传播、中介传播、转换传播三种,研究采用的方法除传统模式外,更要注意从时间、空间和个案三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6.
寓乐于会:近代博览会与大众娱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博览会的兴起固然主要是源于商品经济与科技传播的需要,但大众娱乐文化又始终与各类博览会形影相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大众娱乐是将博览会传播科技、文化功能与群众"找乐子"心态连接起来的最好形式之一,并使博览会能够吸引成千上万民众参与其中。近代中国举办的博览会充分借鉴了西方博览会的做法,加入了大量的娱乐活动,寓乐于会,寓教于乐。大众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博览会的内涵,增强了博览会对大众的吸引力,而且使博览会本身成为研究近代城市大众文化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电视作为一种具有神奇色彩、富于创造性的新的社会和大众性文化的传播媒介,其影响是大众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最基本的理论结构之一。通过电视,进入加拿大的新侨民都要凭着他们对英语或法语的熟练程度和思考的习惯面临加、美大众文化的现实。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仅为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加拿大人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  相似文献   

8.
魏泉 《民俗研究》2016,(3):92-100
无论古今中外,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谣言之所以易于形成并被普遍传播,是因其根植于人性,善于迎合大众的心理、情感和利益诉求,因此谣言研究是涉及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市场学的重要课题。从文体角度出发,聚焦分析网络时代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体",对具有典型表征的"求转发体""拟名人体""微信体"等常见的网络谣言文章用语作细致深入的考察,可以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辨识谣言,避免其造成危害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并对当下的谣言研究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与传播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在博物馆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博物馆的社会效益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传播途径来达到的。因此,1974年6月1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QM)在哥本哈根拟定的会章中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中国国家文物局在一个文件中也规定:“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两个文件都同时提出了博物馆的传播工作。我想对博物馆与传播学作一些探索,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0.
法国年鉴学派范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史学近几十年的变化可以法国年鉴学派的发展为集中表现,因为年鉴学派“已经取代了德国历史学派的地位,而且成为未来历史学家的中心锻炉”。西方史学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用某一种范式来归全,但人们至少承认“年鉴学派是新史学中最有影响、因而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此,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有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多年前,笔者曾勾勒近代墨学复兴的历程,并从社会环境、文化思潮探讨其复兴原因。(2)三十年转瞬已逝,墨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就近代墨学的文化环境来看,传播媒介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因素。一些传播学论著往往从文本、机构和受众来研究现代媒介,有的也论及三者互动和影响,但在传统到近代的过渡时代,三者对于传播学术、思想的作用仍然存在差异。近代学术思潮跌宕起伏,虽与著作文本及受众变化不无关联,却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机构。  相似文献   

12.
尹晓鹏  孔雪樱子 《神州》2013,(15):14-14
耽美文化源于日本,当下已成为在我国传播甚广的一种流行亚文化。耽美微小说,是一种新耽美作品形式。在微博兴起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文学样式。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于大陆地区的耽美微小说传播现象,重点研究耽美微小说的体裁形式的归纳总结和传播学视野下的文本传播探究。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张晶 《人文地理》1997,12(1):39-43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本文对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现代趋向为三种相互补充的研究方向,即景观学派、文化生态学派及环境感应研究。本文又对文化地理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意在丰富、充实文化地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历史悠久,文献典籍丰富,在考古学文化方面。近40年来无论是田野发掘。还是课题研究,均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如何将考古材料与历史传说相结合,复原中国史前史或上古史的本来面目,重建中国古代文明,这是近几十年来几代人所关注和企盼的。但这项极有意义的考古学研究工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时期,讲解艺术是普及大众知识、建构文化回忆的主要手段,其在博物馆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角色。如何通过讲解艺术提高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效率,实现大众化、高质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当前博物馆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2008年起,我们的法定节日中增添了清明、端午、中秋,这似乎为大众参与传统节日提供了时间保证。有人问我:这是否有利于恢复传统节日文化。我认为,文化有死活两种,活的在今人的行动中,死的在书库的文献内。那些节该怎么过,想必大多数中国人几乎都不会了。因此,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仅靠制定几个法定假日,想让大众都能积极参与到节日生活中来,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与美国经济高度一体化,加拿大工会很大程度是在美国工会帮助下发展起来的,但两国工会率近几十年来却呈现极为不同的发展趋势,引起学界关注。通过比较两国公共部门工会、政治文化、工会理念和劳资关系法等方面的差异,在阐述两国各自特点的同时,两国工会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得到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张静 《民俗研究》2016,(3):75-84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的泛滥,中国学界对谣言传播和谣言治理展开了多学科的学术探究,其中既有社会学、传播学的视角,也有民俗学的视角。民俗学视角的最大特色,是将谣言的传播和变异视作一种人类固有的文化现象。西方民俗学界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关注谣言,将之视作传说,在搜集、整理和研究上取得了众多成果,运用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谣言的类型、语境、传播和变异展开研究,不仅推动了谣言的研究,也促进了传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讲座已经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履行其自身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讲座的形式,传播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大众的责任意识。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是文化部直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是全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业务指导中心以及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培训指导中心,对公共图书馆讲座形式的发展有明确的要求,本文将以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的重要性为研究点,对传播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维 《四川文物》2020,(4):101-109
云南滇池地区与境外古文化曾有接触,但这种接触的具体路径还不明晰。目前大致有两种,其一是通过北方草原经"半月形边地文化传播带"南下,其二是经印度、缅甸至云南的南方丝绸之路。对于这两种路线,历来有较多争议,很早就有学者认为,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主要是由北方丝绸之路来承担,但要将这条路线连接起来,还缺乏较为系统的证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考查了从云南至甘肃、陕西、新疆和欧亚草原地带、中亚、西亚等地的金属器物。文物证据表明,青铜时代的滇文化通过北方欧亚草原地带,与中亚、西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交往,一些金属器不仅表现出相似的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而且有的器物造型几乎相同。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滇文化的诸多金属器,就其制作技术、艺术风格来说,是通过北方草原经"半月形边地文化传播带"与中亚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