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璜综论——古玉研究之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璜的定义与历史概况 玉璜是古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玉礼器中“六器”(壁、琮、圭、琥、璋、璜)之一。 关于玉璜形状的描述有:《说文》:“璜,半璧也。”《太平御览》卷十四玉部引《搜神记》载称:“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乃有赤气若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郭宝钧《古玉新诠》:“朝时日出,晷景在西,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西方古器物在我国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机 《文物》1999,(10)
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发现的西方古器物为数众多,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经过科学发掘出土,并作过认真地研究的。它们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因而备受学术界重视。当然,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本文所谈只是西方古器物在中国的流传这一面,并且仅限于纺织品、金银器、玻璃器、陶瓷器、铜器诸项;文书、钱币、造像、碑铭、宝石工艺等均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丝绸是古代中国的特产,所以在一般印象中常认为丝路即中国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西方之路。其实,即使就纺织技术甚至丝织技术而言,我国在这个过程中亦受益  相似文献   

3.
按照传统史学的观点,古史的复原工作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并建立在文献考证、辨伪、排比、取舍、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 但是,中国上古历史,到孔子时代已“文献不足征”,后遭秦人,摧毁更重。虽经后世多方网罗,有所复出,终究不能还原;并且其中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难缕析。要根据残缺不全而错讹严重的文献材料复原古史,显然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陕西历年来出土的唐墓志铭,其中有几块反映了唐初国内外民族的活动情况,特别是我国边疆民族和邻近国家重要首领人物的墓志铭,内容涉及当时国内外交通和文化交流及民  相似文献   

5.
玉琮源流考——古玉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琮”字,自古以来又有所谓“玉琮”之物。许多学者对其作过研究。但时至今日,玉琮的形状如何,其定义是什么,它的产生、发展、用途等问题仍有许多争论和看法,有些问题尚无人论及。笔者以考古材料为据,参考古文献资料,对上述有关问题作些探讨,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近代通史》近期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卷,约550万字,各卷名称如下:第1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2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第3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第4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第5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第6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7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第8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第10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本书的出版,完成了近代史研究所几代人的夙愿。对于1840—1949年完整的中国近代史来说,本书的撰写还是一个尝试。本刊特别约请我国近代史学界几位著名学者通过笔谈的形式发表看法,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10年前的12月10日,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古史学家、不列颠学院伊利莎白·劳逊院士,在圆满完成了她在南开大学的讲学和对中国的学术考察后,在北京因心脏病突发病逝。噩耗传出,学界震惊。对于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者来说,劳逊的去世尤其令人痛惜,她是英国第一位应邀...  相似文献   

8.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唐张弼墓志,志主张弼(595~654年)原来的身份是供职于太子李建成东宫的太子舍人,墓志记载了事变后他们这些前宫寮属的遭遇,使我们对事变的后果和唐太宗的用人政策,有了更加  相似文献   

9.
吴鹏程 《沧桑》2013,(2):133-135
寺庙建筑及其形式演变是一个地区宗教思想发展、宗教文化传承、社会文明积累的直接见证。寺庙的历史延续与传统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历史烟云跌宕起伏,千回百转,无论是其建造者还是修缮者他们当年所付出的艰辛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仅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个难以猝然解开的谜。  相似文献   

10.
在东亚这个广大地域内,有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存。许多专家已经阐明了这些遗存的重要意义。它们往往同美洲的最初居民密切相关。堪察加半岛上的乌施基(Ushki)遗址便是这一类遗存之一。这个遗址位于堪察加半岛中部,乌施基湖附近,是个多层堆积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此遗址有5个发掘点(被称为乌施基Ⅰ、Ⅱ、Ⅲ、Ⅳ和Ⅴ地点)。在这个遗址的发掘中,揭露出包含两种不同时期和不同内涵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存。一个是遗址的第七层(14300±200 B P),另一个是第六层(10360±350 B P)。除了上述两个旧石器时代的地层外,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6,(1)
刚才,富国同志、社奎同志、泽民同志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力安同志、传华同志、建国同志、贺巍同志对我们全省的史志工作作了一个总结和安排。在这些重要的讲话中,关于我们史志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关于史志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任务,关于当前史志工作的重大课题的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史志工作的各项措施,特别是加强领导的问题,解决机构、编制、人员、经费问题,都已经讲得很明白、很具体了。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我觉得特别是富国同志,从党的工作全局的高度,从我们事业的发展的现实和未来的高度,在指导思想上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天上午参加会议的地、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前进的,不忘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更快地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七一"重要讲话从八个方面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此次讲话的主题,是一条贯穿于讲话的红线,也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客家商帮是壮族地区重要的商业群体,他们是迁入壮族地区的客家人中的佼佼者.客家商人在壮族地区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买卖、创建圩市以及经营工矿业等活动,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壮族与客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王立群 《文献》2004,(3):132-137
《文选集注》①是传世唐写本中保存唐人《文选》注释最为完备的资料库,1856年由日本学者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一书率先著录,1908年前后董康赴日时据《经籍访古志》的记载进行寻访,尚得三十二卷.今本保存于日本数处,其中,金泽文库所藏最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对铸铜工具"陶管"的分析入手,认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的墓葬就埋于作坊区内,更正了以往我们对周原遗址聚落结构特征的一些错误认识,并以此阐述了具有特殊功用的器物在聚落结构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儒家一起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同时老子学说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影响。近年来,法国、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相继成立了老子学会和《道德经》研究会。可是,关于老子的家乡和出生地,至今却说法不一。其争论目前主要有两说:其一,认为老子的家乡和出生地在春秋时楚国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的太清宫镇。其二,说老子李耳的家乡和出生地在今安徽省的涡阳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无论大小强弱、发展先后、水平高低,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人问鼎中原,定都北京,为对人数众多的汉族实施有效了统治,必须尽快掌握汉语.但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满族逐渐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汉语汉字,开始了汉化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满族学者也对汉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都四德<黄钟通韵>即是其中一部,为近代汉语语音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黄钟通韵>以清代辽宁语音为基础,反映的诸多语音现象,至今仍保留在今辽宁语音中,对辽宁方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历时6年,"生业与社会"栏目已经开设23期。我们的研究范围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处遗址的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环境考古;还包括对多种动植物种类开展专题研究;对全国各个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生业状况进行系统而全面地探讨,划分发展阶段;对于与礼仪性相关的活动也有研究;另外还有对于方法论的探讨等。今后,我们要继续推动发表单个遗址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注重在有条件的单个遗址中,开展包括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和环境考古在内的多角度的分析,以求更加全面地认识当时的生业状况。我们要继续推动专题研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探讨生业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求深化研究的内涵,拓展研究的领域。我们要继续推进生业考古相关学科的建设,立足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我们要继续鼓励青年学者挑大梁,推动青年学者在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壁画中保留着多幅印度成就师的画像。此文以其中的"道果法"祖师毗瓦巴为例,对石窟中6幅毗瓦巴图像在不同窟龛中的分布情况、宗师及其"道果法"于元明时期在炳灵寺的传播背景、以及在石窟中的功能特征做了尝试性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