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夕,毛主席决定告别陕北人民,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到河北平山去.在将要登上黄河渡船前,毛主席表示了对陕北人民的谢意,说,我们不会忘记陕北人民.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任弼时、陆定一同志从佳县螅蜊峪出发,渡过黄河,经碛口、临县、寨则,于26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1947年3月18日晚9时,在胡宗南进攻的枪炮声中最后一个离开延安的。他在陕北转战370天后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进入晋察冀解放区,于1948年5月27日到达他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西柏坡。本文所记叙的就是这437个夜夜日日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刘鑫 《神州》2012,(26):16-17
延安时期,也就是从中央红军经过长征于1935年到达陕北至1948年东渡黄河离开陕北的十三年间。这一时期,广大革命干部群众的美学理论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并进一步确立了马克主义美学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东渡黄河 1948年3月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向中央机关排以上干部庄严宣布:“我们的党中央和毛主席准备过黄河到华北去。” 为了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迁往晋察冀边区的河北平山西柏坡,与先期到达华北的刘少奇、朱德领导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3月21日,中央机关200多人(对外番号为“教导旅’,毛泽东化名李德胜)由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出发,经绥德县、葭县,于3月23日到达吴堡县川口村。 中午时分,从川口村走来一支整齐的队伍,为首的三人各骑一匹高头战马并列前行,这三人正是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陆定一、胡乔木、汪东兴等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以及任弼时、陆定一的夫人还有江青等家属也随后步行来到园则塔渡  相似文献   

5.
西柏坡往事     
刘少奇在西柏坡1947年3月,刘少奇受中央委托,从陕北东渡黄河,于当年5月来到西柏坡,在这里主持中央工委工作一年。1948年5月毛泽东来到西柏坡后工委撤消,少奇同志以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身份参与中央领导工作。1949年3月,  相似文献   

6.
<正>1936年初,在日军侵华、民族危难、蒋介石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继续围剿红军的形势下,初到陕北的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下,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积极响应全国民众的抗日呼声,组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做出“东渡黄河,挺进山西”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从1936年2月20日渡河东征到5月5日胜利回师陕北,历时75天,转战山西50余县,扩红(征召新兵)8000余人,唤醒了民众,  相似文献   

7.
《沧桑》1996,(3)
朱德夜宿东白水 1937年7月7日北京芦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拉开了帷幕。八路军开赴前线,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朱德、任弼时亲率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出师华北战场。10月22日,总部由五台县南茹村。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出发,于次日到达盂县上社村,24日由上社村继续南进,下午4点多,来到县城西的东白水村。  相似文献   

8.
张贵桃 《文史月刊》2006,(11):41-42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和蒋介石“围剿”红军的严重形势,以及陕北地瘠民穷、交通闭塞的客观实际,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红军应当利用当前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积极向山西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苏区的巩固”。通过“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方针,1936年“应准备对日作战”,“猛力扩大红军”,把红军的行动与苏区的发展方向放在山西和绥远。会后党中央即筹划东渡黄河,拟在山西:开辟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连在一起,成犄角之势。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6,(3)
毛泽东一生对山西的革命和建设做过许多重要指示,但真正踏上山西这片黄土地却仅有时间不长的两次。然而,这两次都是在中国革命发生战略转折的关键时期。其中一次就是在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这是一次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行动,至今已整整60周年。 挥师东征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力排众议,提出:东渡黄河到山西去,开辟吕梁山根据地,逐步向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发展,以便通过河北或察哈尔开赴抗日前线。毛泽东认为东征的重要性在于,一是到外线去打击阎锡山部,调动其在陕北的4个旅兵力,借以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边区新的“围剿”;二是配合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和全国反内战高潮;三是壮大红军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瓦窑堡会议统一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战略指导思想。1936年1月19日,毛泽东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发《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宣布:“打倒阎锡山,开通抗日前进路;打倒阎锡山,解放山西。”并命令以红一方面军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毛泽东任总政委,彭德怀任总指挥,叶剑英任总参谋长,杨尚昆任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  相似文献   

10.
1948年3月,为了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中共中央开始向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转移,与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领导更大规模的全国范围的战略进攻。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粥时率领中央领导机关,从陕北吴堡川口村河庙渡口东渡黄河,在临县高家塔的下里滩靠岸,25日到达兴县蔡家崖。4月1日,毛泽东在蔡家崖作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土地改  相似文献   

11.
伊盟萨拉乌苏河考古调查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萨拉乌苏河的概况萨拉乌苏河位于伊克昭盟乌审旗和鄂托克旗的南部,即鄂尔多斯草原的南端。它发源于陕西省西北部定边县境内,在鄂托克旗的东南角,流入内蒙,然后东北流,进入乌审旗,又东北流40公里(按地面里程估计),在巴吐湾村东折,继续前流入陕北,与响水河会合;再东南流,称无定河,到清涧县入黄河(图1)。  相似文献   

12.
1937年8月31日,八路军115师先遣部队从陕北韩城芝川黄河渡口出发,乘着简陋的木船渡过湍急的黄河,东进山西。6天前,这支部队还叫红军,其后在三原云阳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担任正副总指挥。他们率领第115、120、129三个师陆续渡河进入山西境内,从此开始了世界军事史上颇为神奇的远征。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周恩来语)。1947年4月初,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经晋  相似文献   

14.
攻歼六营集之敌尹萍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大军突破国民党"黄河天险防线",从中央地带打断了其亚铃式的"黄河战略",粉碎了其战略上钳形重点进攻的铰链,割断了陕北、山东战场战略上的联系,使鲁西南、陇海路乃至中原地区直接暴露在我军打击之...  相似文献   

15.
孟兰英 《文史春秋》2013,(12):60-63
1936年初,刚刚在陕北站稳脚跟的中共中央,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此时,黄土高原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战士壮行。毛泽东目睹了雪后初晴的高原风光,抒写了这一传诵遐迩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共产党人”的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16.
正龙泉关位于通往西柏坡的路上。1948年3月23日至4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由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向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转移时路经山西。4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人员从五台山出发继续东进,经长城岭上晋冀两省交界处的龙泉关进入河北省阜平县境内,5月26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龙泉关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重要历史性时刻。  相似文献   

17.
1936年红军东征途中,足迹遍及中阳多半个县,并有四次较大的战斗.强占黄河渡口1936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发布以全面抗日为目的的《东征宣言》.20日,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三连即强渡黄河,组织了以连长曾国华为首的24人突击队,于晚8时羊皮筏齐放,冲过激流,直驶对岸,在河东守敌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激战3小时,胜利占领王家坪渡口,并乘胜追敌到三交镇,于次日凌晨全歼阎军二○七旅四一四团杨有贵连.红军大队人马渡河后即兵分两路,直指柳林和中阳县城.  相似文献   

18.
扬州大明寺是唐代高僧鉴真住持过的名寺,也是他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出发地。唐天宝元年(七四二),鉴真接受日本朝廷选派的留学僧荣睿、普照的邀请,发愿东渡,弘扬佛法,历时十载,六次东渡,五次失败,饱受风涛之险,牢狱之灾,终致双目失明,也没有动摇东渡的决心。这位年愈花甲、双目失明的高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西安事变”爆发,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国共两党达成了联合抗日协定。1937年8月25日,红军45000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18集团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9月初,除一部分组成留守兵团保卫陕甘宁边区外,其余30000多人,先后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留守待命于陕西省福平县庄  相似文献   

20.
全新世中期以来,黄河出三门峡后,在华北平原上呈放射状的多股自然漫流,其中最主要的分流(distributary)有两条:一条是沿太行山东麓北流的山经河和禹贡河,一条是东北流的汉志河(即汉书所载的河道)。据谭其骧考证,汉书记载的黄河实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在战国沿汉志河两岸筑堤以前,禹贡河、山经河(简称西股)与汉志河(简称东股)是并存的,黄河有时主要走东股,有时主要走西股。这是符合地貌学上陆上三角洲河流多股分流演化规律的。黄河下游的一股主要分流为什么沿太行山东麓北流?关于此问题,我在2002年发表的论文中已作了阐述(任美锷:《428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