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书芳 《神州民俗》2009,(11):39-39
姨娘出嫁这天,我记得清清楚楚,天特别冷特别冷,屋里的水缸都冻得捅不开。可是迎亲的马车却早早地就来了,全是枣红马,而且笼套鞍辔都用红布包着,鞭子的红缨也在萧瑟的冬天里格外鲜艳,我看见枣红马的嘴唇都是冰流了。  相似文献   

2.
讨古器是湖南安仁自古以来一种特有的殡葬风俗.其核心内容就是新故女子的娘家人,从她夫家讨回一件死者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物件作为念想.妇女故去后。子孙们必须第一时间提着四色菜肴以及烧纸线香烛炮等物,手持哭杖,披麻戴孝来外婆家报丧请罪。  相似文献   

3.
《江淮文史》2001,(1):17-17
自古以来,女儿出嫁,父母为其置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却有一些名人为女儿准备的另一种“特殊”的陪嫁,令人称道且传为千古美谈。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家族有“歌丧哭嫁’习俗。民间风俗歌《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嫁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姑娘一种“修养”,衡量姑娘才智、贤德的标准。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便学唱《哭嫁歌》。新娘在出嫁前半个月(有的地方为一个月),就由伴娘相伴“哭嫁”(土家语称为“打坡”)。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与村寨中十位姐妹一起哭唱,谓之“陪十姐妹”。迎亲当天下午,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时,新娘要“哭嫁”,相好姐妹或长辈女人也陪着“哭嫁”。  相似文献   

5.
“守娘歌”,也可译为“成长歌”。过去,在苗族一些聚居区,姑娘一般都不愿意早婚,大都到二十岁以后(有的甚至拖到二十七、八岁)才出嫁,谓之“守娘”。有的青年伙子,故意挑逗、激将,但都没有动摇姑娘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李小燕 《客家研究辑刊》2001,18(1):52-55,33
对于客家歌谣、传说和俗语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客家山歌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者可谓不少,取得的成果亦不可谓不多,但多数研究是从欣赏的角度出发,而通过客家歌谣、传说和俗语来透视客家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经济生活等方面事象的还不多。笔者不揣浅陋,草拟此文,意欲通过对《十二月耕田歌》、《四月荒》等有关传说与歌谣以及一些民间俗语的分析和描述,来展示客家传统社会的农耕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东莞地区的旧时婚礼中,有“撒果子”习俗。“大妗”在“铺床”过后,把花生、莲子、红菱、橘子等水果向新人床中撒去,且边撒边唱“撒果子歌”,其词云:  相似文献   

8.
米亚罗盛会     
在四川省西北部的米亚罗,风光旖旎,尤其在每年深秋时节,这里长长数十公里的峡谷两旁山坡上的树叶,有绿有黄,有橙有红,色彩斑谰,十分夺目。其间,一条小河沿谷底山麓旁如歌似的流淌着,淡蓝而清澈。  相似文献   

9.
女子自梳是盛行于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婚嫁习俗。中国旧时,未嫁女子的发式为梳辫,已嫁则为梳髻,一般在出嫁当日,由母亲或大妗姐等长辈为其改梳云髻,以示身份的转变。近代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女子,为抵抗封建婚姻的束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后,毅然选择独身终老。和出嫁一样,她们也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仪式,白行易辫为髻,以此向社会表明不言婚嫁的决心,这种仪式被称作“自梳”或“梳起”,梳起的女子被称为“自梳女”。  相似文献   

10.
太湖南岸广大地区,历代均是中国富饶之地,曾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之称。富饶之地特别重视婚嫁大礼。这一地区某些婚嫁大礼与湘西土家族、云南大理之白族实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出嫁一方的“哭嫁”,意味“哭发哭发,不哭不发”;迎娶一方的“闹彩”,流传“闹发闹发,不闹不发”。  相似文献   

11.
高榕 《贵阳文史》2013,(5):79-79
"凤冠霞帔"是汉家女子的盛装。在昔日,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的出阁女子,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如斯华丽,缨络垂旒,玉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一抹浓艳满身喜庆一如心中漫溢的幸福。读过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对"凤冠霞帔"一词不会陌生,在作品中,它往往是古代富家千金出嫁时的盛装。而在不少传统戏曲里,"凤冠霞帔"也被作为出嫁新娘所穿的礼服出现。其实在华夏民族传统的习俗中,"凤冠霞帔"并非只用婚嫁,而"凤冠"与"霞帔"亦是两种可以分开独立穿戴的服饰。  相似文献   

12.
裕固族的婚礼,是从出嫁姑娘的戴头仪式开始的头天下午太阳落山之前,总东(婚礼总管)、副总东入座,向东家发出候客指示,客人按辈份、族份、身份入座,总东首先以一曲哥导唱,揭开婚礼的序幕,而后在娘家举行戴头仪式。戴头时辰一到,新娘的舅舅领唱戴头面歌:  相似文献   

13.
汉水流域丧歌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水文化事象,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典范的孝文化、乐感文化和伦理习俗文化等中国文化的内核。迎来送往、养生送死、慎终追远、追根溯源等传统道德标准是汉水流域丧歌创作和流传的最深刻文化动因,而其巨大的习俗传承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历史认识价值、社会心理价值和美学认同价值则是其长期而广泛流传的最直接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和湖北省人事厅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文号:2002Z03001/(2002)6号。的现实动因。演唱丧歌是汉水文化习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几乎伴随着汉水流域民俗大礼———丧礼形式的每一过程。加之汉水文化产生和繁育在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世界民间故事村武家沟村、汉民族第一部神话史诗《黑暗传》,第一个以“汉”命名并将“汉”字几乎覆盖所有中国文化事象的朝代汉代和汉民族民歌村吕家河村等古老文化化石和文化富集区所在地,在中国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中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因而,挖掘、整理、保护好汉水流域丧歌,并进而认识、利用、传承好汉水流域丧歌,不仅对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地方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辨证深入地全面认识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持续发展,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更具有直接强大的现实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俗研究》2006,(3):F0003-F0003
洪淑苓著,(台北)里仁书局2004年2月出版。本书透过与女性相关之历史传说、爱情故事、回娘家歌谣、七夕诗文与节日习俗的考述。  相似文献   

15.
《民俗研究》2006,(2):F0003-F0003
[法]葛兰言(Marcel Granet)著,赵丙祥、张宏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本书是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研究中国“异文化”的代表作。作者基于对欧美人类学的方法和思想的整体反思,试图借助中国古典文献《诗经》和其他文献得以保留甚至在现代中国地方、基层人们的生活中仍然有所保留的歌谣、节庆等,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习俗和民族信仰。  相似文献   

16.
女伴:亲亲的阿姐哟,和气的小伙伴,我们站的不是一个灶,烧的同是一山柴;我们吃的不是一甄饭,栽的同是一丘秧;我们穿的不是一匹布,挑花绣朵在一起。姐姐明天离山寨,姐姐明天要出嫁,绿茵茵的草坪上,谁来领头跳乐作?‘于日月亮亮的月光下,谁来领头唱阿哩?③风吹树叶动,开口就是歌。彝家的歌填满山谷,彝家的舞象瀑布,三天唱绿一面坡,九天”昌满一个湖。放开清脆的嗓门,象百灵鸟一样欢唱;迈开轻捷的舞步,象彩蝶一样飞舞。舞落满天星斗,唱到雄鸡和声。新娘:亲亲的姐妹们,和和气气的小伙伴,·全色的太}‘日姑娘,明亮的月亮伙子,银色的白云姑娘,巍.峨…  相似文献   

17.
客家香荷包     
《福建史志》2013,(5):21-21
宁化客家人有佩戴“香荷包”的习俗。香荷包俗称“香袋”,是一种驱邪压魔的吉祥物。 孩子满月后,第一次随大人出远门、走亲戚,细心的母亲早就给他缝好一个小小的香荷包,挂在孩子的胸前;姑娘要出嫁了,当妈妈的又早早地给女儿绣好了一只香荷包,让它永远伴随在女儿的身边;家里要建新房子了,还是勤劳的女主人,一针一线地把香荷包绣好,等着上大梁的时候,恭恭敬敬地把它存放在大梁正中的顶上方。人们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平安!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这个人口不足30万的西南边陲小城,老人年高去世,本来是件极其沉痛的丧事,但人们却是嫁娶般热闹非凡,这在当地风俗习惯中叫做丧事当作喜事办。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是暴死的青壮男女,丧家也要大操大办,除了低沉伤感的哀乐外,整个现场洋溢着喜庆的欢乐气氛。昔日妻逝鼓盆而歌的庄周,倘若在世也将被活活气死.无颜于世矣。  相似文献   

19.
烟花三月 ,木棉吐艳 ,春水弹琴 ,红水河两岸的东兰壮山 ,一群群艳妆娇娆的壮家姑娘 ,沐浴着明媚的春光 ,她们挥舞锄头镰刀 ,垦荒开山植棉。一串串诉述心怀的山歌声 ,随风飘荡 ,顺水轻流 :枫叶绿芽芽 ,鹧鸪叫喳喳。姐妹挖棉地 ,歌声洒山洼。播下情和爱 ,留下满山花。白云落壮岭 ,姐姐落夫家。……阳春三月邀请众姐妹上山垦荒植棉 ,乃是壮家姑娘出嫁后一次隆重的创业活动。届时 ,远近女伴亲友按照传统惯例 ,从四面八方云集出嫁姑娘的夫家荒山上 ,少则三五十人 ,多达百余人。她们精心打扮 ,衣着一新 ,犹如赶歌圩一般。劳作间 ,姐妹们笑语欢歌 ,…  相似文献   

20.
出嫁歌     
好年好月好日子就在眼前 了1亲亲的父老兄弟姐妹们,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来唱哈尼的“哈巴”唱一唱哈尼的古经。哈尼的古经象山上的路,走一条通向一个地方。不是我什么都会唱,不是我条条路都通。世上的首饰有千百样,一个戴一样,眼里就好看多哈尼的“哈巴”,一人唱一曲,大家来欣赏。今天就唱姑娘出嫁歌,唱得不好请见谅。春笋一节一节长高了,姑娘一天一天长大了,身后的发辫过肩了,额前的留海打齐了。’一头水牛长肥了,大家齐声来赞扬,一个姑娘成熟了,‘名声就在外面了。花开的山坡,蜜蜂飞来了,姑娘去赶街的路上,小伙子跟着来了。眼睛不住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