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明一代,居住在今牡丹江和绥芬河上游一带的“野人女真”尼麻车、都骨兀狄哈部族,他们在这里披荆斩棘,顶风冒雪,辛勤劳动,开拓疆土,使千里冰封的明代北国版图显得生机盎然,发展了东北地区经济,推动了历史前进。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明代速平江等卫的“野人女真”尼麻车、都骨兀狄哈部族社会经济形态的问题却研究很少。今成是稿,提出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学术界,以期有裨于对明代东北“野人女真”尼麻车、都骨兀狄哈部族社会经济形态之研究,亦不无小助。  相似文献   

2.
《李朝实录》中的兀良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李朝实录》把当时女真人区分为斡朵里、兀良哈、女真、兀狄哈等部种,其中兀狄哈又区分为骨看兀狄哈、具州兀狄哈、速平江兀狄哈、火刺温兀狄哈等等。《李朝实录》其中,对朝朵里、女真和诸种兀狄哈的由来和分布,说的比较明白,但对兀良哈,则记载的不大明确。日本学者安部健夫认为,兀良哈是从满语的uJan也就是蒙语的uriyan,即“边界、边沿、田边”而来的“边人、藩胡”的意思;三田村泰助认为,兀良哈属奥罗奇族,而“奥罗奇”的原义有多种,兀良哈可解释为从具有“座席、场所、领域”之义的“奥罗”而来的“土着者”,也就是说,兀良哈就是“土着民”。我们说,《李朝实录》所说的“藩  相似文献   

3.
兀惹丛考     
兀惹是古代黑龙江流域一个著名的民族,他来源于隋唐时的黑水靺鞨,活跃于辽金两代的政治舞台上;元明时进行了数次分化、迁徙,一直是东北大地上一个十分活跃的民族。辽代,兀惹人主要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辽圣宗时一部分兀惹人被辽的统治者迁居到松花江上游“鸭子、混同两水间”,金以后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女真族中去了。留居在原住地的称为“兀的改”(乌第改)。元代改称“斡者”、“斡拙”、“吾者”,明代称“兀者”、“兀狄哈”;大约元末明  相似文献   

4.
明代骨看兀狄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明朝时代,在吉林省珲春东部沿海和朝鲜咸镜北道沿海,居住着一个“水居以捕鱼为业”的部族。《明实录》称东海鞑靼,《李朝实录》称骨看兀狄哈,或水兀狄哈、水野人,《龙飞御天歌》称阔儿看兀狄哈,《通文馆志》或称(木占)儿凯。骨看、阔儿看、枯儿凯,音近清代库尔喀,实际是同一名称的不同音译。库尔喀是库雅喇的别称,《满洲源流考》说,“库雅喇即库尔喀的别名。”库雅喇即是珲春县土著满族——库雅喇满洲。  相似文献   

5.
兀良哈三卫指泰守卫、朵颜卫、福余卫,是明代设置的带有羁縻性质的军事机构。卫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皇帝赐给敕书印记,以管辖本地的蒙古族部落和协助朝廷的军事行动。由于三卫叛服无常,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明代蒙古史上影响较大的马儿古儿吉思可汗的景教名字和瓦剌的异姓贵族也先家族以及西部部落出身的几位重要历史人物穆斯林名字的考察和分析,认为在16世纪末叶格鲁派黄教成为蒙古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之前,在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方面,景教和伊斯兰教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伊斯兰教不仅在瓦剌及其他西部部落如野乜克力和畏兀儿人当中广泛流传,而且东蒙古太松可汗脱脱不花之弟阿黑巴儿只吉囊的穆斯林名字,说明伊斯兰教已渗透到蒙古汗室成员内部。  相似文献   

7.
迭剌部是遥辇氏部落联盟和早期契丹王朝的重要部落之一,其与乙室部原为一部,阻午可汗在整编部落时才被一分为二,又称大部落、北大部、北大浓兀、左大部。  相似文献   

8.
迭剌部是遥辇氏部落联盟和早期契丹王朝的重要部落之一,其与乙室部原为一部,阻午可汗在整编部落时才被一分为二,又称大部落、北大部、北大浓兀、左大部.  相似文献   

9.
86岁的牛汉脸上,刻满岁月的刀痕。与他同时代的人,谁脸上不是如此?几十年沉沉光阴将他的身高压缩了5公分。即便如此,他站起来还有1米86。牛汉的祖先是铁木真的嫡系,叫忙兀特儿。兀特儿是姓氏,忙是部落名,这支部落早年在今天察哈尔、张家口一带。元朝亡后,忙兀特儿迁徙山西,改姓史。他的祖先骁勇善战,常能虏获异族美貌女子。讲到这一点,牛汉笑呵呵的。  相似文献   

10.
"黑水故城"作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因其与统万城的历史联系,明代宁夏诸方志多有记载,一度影响了明清时期文献对统万城的认知。由于学界对"黑水"(哈剌兀速)的错误认知,导致长期以来对于"黑水故城"所在位置的认识偏差甚大,对"黑水故城"与统万城的关系也没有清晰的认识。文章通过对明代宁夏"八景"历史记载的详细梳理,结合学界对于"忻都城"的研究观点,就"黑水故城"的历史成因和地理位置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四、夫余国建立至明代在三大族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私有制的产生,黑龙江地区社会出现两极分化,原来的氏族社会解体,逐渐代之以由氏族组成的部落,并组成部落联盟.各部落联盟之间的联系增多,特别是和中原地区的频繁往来,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影响,一方面加速了本部落联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  相似文献   

12.
《委兀儿译语·地名》中嘉峪关以西的地名都分布在明代所设哈密、沙州、赤斤三卫地面,《委兀儿译语》中的委兀儿指哈密卫畏兀儿。这份地名录反映了三卫以哈密卫忠顺王为首,受明朝委任,维护明朝与西域地面交通往来的历史事实。地名录反映的交通路线与陈诚《西域行程记》所载相同,都是取道今甘肃肃北县马鬃山区北上。地名的汉译虽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色彩,但尚处于伊斯兰教本土化的早期阶段。《委兀儿译语》可能是与《西域行程记》同一时期的文献。  相似文献   

13.
濮阳出土的《唐兀公碑》是我们研究宋元以来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史料。"唐兀"二字首先是地理概念,而非种族或民族概念,其正确含义应该是指西夏王国统治区域,其引申之义可能应泛指生活在西夏境内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诸多民族而言;另一方面又是蒙古族对党项人的称呼。濮阳出土的唐兀公碑其族属应为西夏党项无疑。  相似文献   

14.
鲜卑系东胡系统之民族,匈奴、高车、柔然系北狄系统之民族,然拓跋鲜卑部落发展至部落联盟阶段后,已经卷入诸多异种族成分,本文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所包含的北狄诸族成分这一点展开探讨,爬梳史料,以论证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所融入的匈奴、高车、柔然族成分.  相似文献   

15.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安抚经多年征讨后表示愿意臣服唐王朝的北方诸少数民族部落,亲自到灵州会见各少数民族部落派遣的代表.接受少数民族部落的回归,实现了北疆的安定。唐太宗驾临灵州,对于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安定和谐的边境,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兀良哈三卫朝贡制度被明朝视为防范北部蒙古部的首道藩篱,自明成祖永乐二年建立后,各种制度、规则逐步完善健全,由中央礼部、兵部和地方辽东都司、永平府共同管理,各种制度、规则逐步建立健全,明朝为守住这道藩篱,花费即便大量钱财也在所不惜。然而兀良哈三卫朝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受到北方蒙古部干扰,往往是朝贡与掠边交替进行,甚至是两者同时并行。明世宗后期,蒙古诸部吞并了兀良哈蒙古后,兀良哈人的"朝贡"活动,成为蒙古部变相索取明朝财物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古代朝鲜半岛居住着许多部落群体,北部称朝鲜族,汉江以南称韩族。朝鲜族社会发展较快,公元前已进入阶级社会。韩族各部落集团发展缓慢,公元后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韩族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大分支。据《后汉书》所云的韩族共七十八“国”(部落)。公元前1世纪,韩族诸部落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并形成两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半岛西南部联合为马韩部落联盟,东南部辰韩和弁韩发展为辰韩部落联盟。马韩部落联盟共有54个部落,“其总王称以辰王”。百济部落属马韩部落联盟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证明代蒙古部落大批入据青海这一纷乱、复杂的历史过程,深入分析多方面矛盾交织的内、外因,对厘定明代中后期这一影响巨大的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迁徙事件的历史真相有重要史学价值,同时对当代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证明代蒙古部落大批入据青海这一纷乱、复杂的历史过程,深入分析多方面矛盾交织的内、外因,对厘定明代中后期这一影响巨大的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迁徙事件的历史真相有重要史学价值,同时对当代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比前代都漫长,沿线地区诸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十分活跃。来自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西域占星家们不仅为蒙元王朝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及其家族也最终融入蒙古民族共同体中。元廷退回蒙古草原后,他们进一步蒙古化和游牧化,逐渐成为明代蒙古乌珠穆沁部的组成部分。"乌珠穆沁"汉译为"阴阳",指占星者。此外,还有不少信仰也里可温教的人众和被称作"撒儿塔兀勒"的西域人加入乌珠穆沁部。明代乌珠穆沁是由西域人和蒙古各部组成的新部族。到清代,乌珠穆沁部被编为左、右两个扎萨克旗,旗里各级行政组织名称仍然保留其历史上不同族群、部族的旧名称。从西方占星者到蒙古游牧部族的一员,是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融合和不同文化交汇交融中非常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