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50年:农业集体化道路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50年,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创新制度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每一步探索和改革,中国农民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也付出了高昂的历史代价。最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亿万农民找到了一种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这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府于1950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剥夺地主的土地、房屋、牲畜等财产,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使农民“耕者有其田”…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评价刘庆F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农村自土地改革之后的又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几亿中国农民开拓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伟大尝试。其间,既有创造性的成功,又有始料未及的失误。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由来与背景中国的农民有着较长时...  相似文献   

3.
土地改革后,农民一般地都要求"单干",对农业合作化兴趣不大。农村党员亦不例外。为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一是处理富农党员的党籍问题,二是积极发展贫下中农党员。结果,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以党员为中坚力量的农村基层干部的阶级成分普遍下降。这种下降在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快速完成的同时,也产生了若干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合作化运动中的急躁冒进、强迫命令和"揩油"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杜润生是中共党内资深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专家,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体制改革的亲历者,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都有过直接交往,见证了两个时期中国农村变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尚伟伟  元敏 《沧桑》2014,(2):170-173
在我国成功完成土地改革之后,毛泽东基于中国的国情及中国农业生产的实际,为使落后的农村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开始了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探索。中共山西省委率先在长治地区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创举,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的共识和统一意志,完成了农村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毛泽东农业合作社的重要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深化农村生产体制改革,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新中国土地改革所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及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再思考 ,并分析这次土地改革成功的原因、经验及历史地位 ,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50周年。  相似文献   

7.
《斗地主》     
齐观山  任国维 《文史月刊》2010,(2):F0002-F0002
<正>齐观山的《斗地主》是一幅精彩记录土地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佳作,真实地再现了我国革命斗争中,受苦受难的农民起来清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当家做主人的情境。  相似文献   

8.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心工作之一。当时,在紧张的革命环境中,党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支持战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刘少奇作为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组织者,代表中央起草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和起草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表了许多关于土地改革的论著和讲话,对土地改革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一位戚姓农民家中见到一张土地改革时期的土地房屋执照,系原察哈尔省怀来县土地改革完成后,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发给该县大古城区定州营村农民戚洪旺的。本文对这张保存了65年、见证了当年察哈尔省土地改革历史的土地房屋执照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执照上印有民国纪年和"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字样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尚伟伟  郭芬艳 《沧桑》2014,(1):90-93
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民主革命后所取得的政治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引导中国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重新审视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体系,丧失了集体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化新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依赖。  相似文献   

11.
土地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的“三大”运动(即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之一,是彻底废除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所有制的重大改革,是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后实现经济翻身的主要举措。作为这场社会变革的基层亲历者,我在这里回忆的是河南郾城县一个普通乡、村的土地改革经过情况。,希望对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民主革命后所取得的政治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引导中国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重新审视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体系,丧失了集体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化新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依赖。  相似文献   

13.
1945年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后,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经验,南斯拉夫开始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改革和部分农业合作化,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了农业政策,并开始寻找适合南斯拉夫情况的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新途径。 南斯拉夫共产党人首先摆脱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只有一种模式的束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触动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和生产资料私有权,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力和逐步实现个体农户社会化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往关于土地改革的研究主要限于简单的“政策——效果”模式,忽视了乡村社会尤其是农民大众的心态、行为及其与土地改革的互动关系。1937- 1949年华北乡村土地改革的历史表明:本来给农民带来巨大利益的土地改革,并没有立刻燃起农民的热情之火,他们往往胆小怯懦,不敢立即起来响应。为此,中共从改造传统的民俗伦理入手,通过“挖穷根”、“斗争大会”等方法,激发农民对地主阶级的被剥削感、阶级对立意识、革命斗争意识和拥护中共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一向温和、忍让的中国农民将整个地主阶级打翻在地的复仇情绪宣泄到极点。不仅如此,其传统的平均主义心态不再限于打倒地主阶级的“均贫富”,而是发展为部分贫苦农民侵犯中农利益的绝对平均主义行为。在此贫富错位的社会裂变中,农民传统的发家致富心态转变为既渴望富裕、又惧怕富裕冒尖的矛盾心态,甚至不惜将现有的财产挥霍浪费。总之,在中共土地政策的影响下,农民的传统心态历经空前的激荡和改造,同时一些传统心态也在延续和放大。  相似文献   

15.
1955年底1956年初,在"四十条"所描绘的远景吸引下,许多农民抱着过高预期纷纷加入了高级社,这是农业合作化高潮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预期加入高级社后收入可以大幅增加,许多农民不愿再从事原先对其具有吸引力的非农职业,有些农民也不愿从事副业生产.这一方面说明,许多农民加入高级社的确是自愿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许多农民的自愿是建立在不尽现实的过高预期之上的,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新富农产生的规模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改革结束到农业集体化高潮前夕,新富农的出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是稀少而缓慢的。在各省之间,农民的富裕程度与新富农比重大小关系不明显,但在同一地区内来看,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在农业合作化程度较高亦即是较早对新富农采取限制政策的地区,新富农的比重并不一定低于甚至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多种因素对新富农的产生、发展发生作用,单因素的分析不能解释清楚新富农这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国家发展农业和改造农村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各地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无法正常开展。传统社会中的劳动互助变工成为土地改革后解决农村生产困难的主要方式。为进一步在农业生产中开展变工互助,国家向农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并采取了为互助组优先提供国家贷款、新式农具、优良品种、农用药械等生产扶助措施。这些措施不但改良了传统农业,解决了农业生产资料缺乏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新型农业互助组织的发展,成为构建农村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土地改革史若干问题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土地改革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以及与武装斗争等方面的关系 以往的论著往往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把这些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武汉市郊区农村经过土地改革、互助组运动,到1955年年底,基本实现了半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此时,市郊农民社员和全国广大农村社员一样,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 1956年1月,党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了高潮。于是一夜之间,武汉市郊1200个初级农业合作社转为882个高级农业合作社,这个转变如此快速,理应冷静地认真分析,是否实事求是,是否从实际出发,是否有利于巩固成绩和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鉴于当时从中…  相似文献   

20.
自从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和党的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公布以来,全国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已形成了广泛的群众运动,掀起了合作化的高潮,这是全国五亿多农民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具有极其重大的世界意义。陕西省博物馆为了配合这一运动进行宣传,特于今年元旦举办"陕西省农业合作化运动展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