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幽默漫画     
《南京史志》2013,(11):63-63
你妈吃的是葡萄干…… 听说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吃葡萄,生出来的小孩眼睛就特别大,于是晚上回到家质问老妈:“为什么怀我时不吃葡萄啊,看我现在眼睛那么小!”妈妈还没说话,老爹悠悠地飘来一句:“谁说没吃?只不过你妈吃的是葡萄干…  相似文献   

2.
知道自己下学期要离开带了两年的学生后,心里有点儿割舍不下。可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是这样,迟早要分开的。当学期要结束的最后一天,我故作轻松地去向跟我朝夕相处了两年的学生告别,就在踏进教室的一刹那,我被惊呆了:地上那用四十八支点燃着的蜡烛拼成了大大的三个字:“方老师”!两年来带班的酸甜苦辣不禁涌上心头,感慨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一个“后进生”带给我的感动“后进生”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我教过的明明同学,曾经是一名“后进生”。他一家来自农村,父母没有文化却又要为一家…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主张父母跟孩子应该成为朋友关系,因此我这个当父亲的,跟女儿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每次吃饭的时候,女儿都一边吃一边把学校发生的事讲给我听。有一天,读初中二年级的女儿有点神秘地说:"我发现我的同桌,跟那个长得很帅的班长在谈恋爱。"我听了心里不由得一惊。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独生女,在家里人的呵护下,我慢慢地长大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件事,使我感觉真好。那还是几年前,同学们在一起议论孝敬父母的问题,他们都说了为父母做的一些事,我在一旁听了,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长这么大,还没主动为父母做过一件事情。这时,我暗下决心,我也要孝敬父母,为父母做点事。晚上回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甩,就钻进了厨房,想为爸爸、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孝敬他们二位。说干就干,我拿了葱,先切葱花。夏天的厨房里可真热,可我不管,心里想着爸妈看到饭菜后的高兴劲头,不由得笑了,嘴里还哼着“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我切完葱又切黄瓜,切出来一看,片不片,条不条,块不块的,心里想,凑合着来吧。接着我又  相似文献   

5.
报载一幅图片,标题是“上锁的童年”,一个小孩坐在石阶上,粗大的钢筋门锁着,孩子在铁窗里失去了自由,那双大眼睛和企盼的目光,渴望着外面自由的天空。我禁不住想起十多年前,小姑娘苏明娟那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之后她成为全国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后来如愿以偿考上了安徽大学。铁窗里渴望自由的孩子们什么时候才能像苏明娟那样如愿以偿呢? 图片上的孩子是从农村来的,父母进城打工,忙于生计,无暇照料,把孩子锁在家里。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如今城市打工者有不少是孩子尚小的年轻夫妇, 他们双双外出谋生,白天把小孩关在“家”里,难以顾及,  相似文献   

6.
哦,夜排档     
倾听热线主持人: 自从我的父母双双下岗后,家庭经济拮据。我正面临中考和升学,估计又要一笔较大的开支。为此,父母每晚都去摆饮食摊——就是被人们称为“夜排档”的那种摊子,赚一点钱。看着深夜而归的父母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我的心里很难受。有时,我一个人在家复习功课,耳边好像老是听到父母招揽生意时的吆喝声,每每此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我有好几次提出要到“夜排档”去帮忙,但却遭到了父母坚决的拒绝。妈妈说:“我们大人无所谓了,你是一个女孩子,不能让同学或其他人看不起。”爸爸说:“别的事情用不着你管,你还  相似文献   

7.
高醇芳 《百年潮》2010,(6):57-61
当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提议我动笔写一写宋庆龄与我家的关系时,我很感动。的确,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我从小就特别珍惜宋庆龄和我父母的友情,经常听到父母谈起他们之间的交往,一直感到非常光荣,20世纪70年代我到法国后,继续和宋庆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直到她逝世。我从来没跟任何人提起我们家尤其是我和宋庆龄的关系,一来是低调,二来也算是“保密”吧!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以西方的民主、自由弓平等来批评中国的言论极多,不少人深以为这是体制所致,我则不以为然。举一个极寻常的现象为例:在中国.父母与子女能是平等的吗?不能。即便有些许人家父母相对民主,能与子女以朋友柑称,也决然做不到绝对的平等。比如在西方,子女到了18岁即告独立,要“赶出”家门,白食其力。而在中国,鲜有其例。不仅不能,绝大多数的家庭,子女连结婚买房都还要啃老呢,而父母也心甘情愿地主动要求被“啃”。因为在中国人心里,父母的就是我的。  相似文献   

9.
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便习惯了家里被来找父母讨要公平的人挤得满满的,他们在窄小的房子里大声地吵闹,怒骂,甚至有时候会与父母打起来。我在一旁边写作业边听着这样一场高潮迭起的闹剧,有时候会对着那些想要揍我父母一顿的人笑笑,他们也是对父母一贯的沾人便宜的毛病没办法了吧,否则不会在临走时看见我殷勤地给他们开门,怜爱地冲我叹口气。而我,在他们瞬间柔和下来的眼神里,会觉得开心,好像那种被别的小孩子鄙视的痛苦,亦跟着消散了一样。我的父母是习惯了骗人欺人了的,他们做小本的生意,从来都缺斤少两,没有让顾客心满意足的时候。最起码的…  相似文献   

10.
绝处逢生     
我于1970年出生在福井县福井市,是宇坪家的第一个孩子,现年42岁。我的父母曾经营过福井室内的一家小花店,主要从事鲜花和园艺的零售。此外,我的叔父母经营了一家小型商务酒店,我父亲也兼任这家酒店的名义法人。作为家中独子,我的童年大多是在父母经营的花店中度过的。学校一放假,我就被父母带到花店做帮工。  相似文献   

11.
为自己喝彩     
正从幼儿园起,我就喜欢唱歌。早晨一起床就唱歌,走路的时候哼着歌,连晚上也要听着歌入睡。用妈妈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小歌迷"。在歌声中,我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特别是音乐课,我经常大方地站在讲台前,"咿咿呀呀"地放声歌唱,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相似文献   

12.
那一天晚上,爱人去南京长江路人民大会堂观看加拿大SHUMKA舞剧团演出的《灰姑娘》、我在家备课。大约八点半的时候,电话铃响起,拿起话筒一听,一个男青年的声音:“请问这里是某某某家吗?”“是的。请问有什么事情?”“这里在演芭蕾舞,我旁边座位上有一个包,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有人来拿。我在包里看了一下,有证件,有小灵通,还有钱。”说到这里,他笑了一下,又接下去说,“所以我打电话到你家。”我一听吃了一惊,首先表示感谢,然后说;“我爱人是去看演出  相似文献   

13.
乡下的院子     
大部分的农村人家,都有一个院子,有院子和院门。我的老家,在一个小乡村,父亲虽然在外工作居住,但老家也有一个院子。小时候,我最喜欢回老家,喜欢到二伯家的院子里玩耍,坐在院门的门槛儿上与表妹玩“拍巴掌”。我那时是很喜欢在有月亮的晚上,与表妹一起,搬出张长椅,躺在院子里看月亮,数星星,并不懂得什么是北斗星,什么是勺把星,然后在习习的夜风里,不知不觉地睡去。在院子里过节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一家大大小小都聚在院子里,摆上几桌酒菜,男人、小孩、妇女们都分别而坐,然后是边吃边谈边笑。男人们蹲在木椅上,大碗喝酒,大声描述在哪接了活儿,…  相似文献   

14.
晚餐时刻是我们家最快乐的时间,一家人边吃边谈, 分享一天的所见所闻。那天吃饭,我问儿子知不知道有个歌星叫红豆,儿子很不屑地说:“知道.但我从不听他的歌,这个晦气明星被抓起来啦!我们班同学都知道。”“哦,你们这些小孩子,整天呆在学校里,消息却比我们灵通啊。”妻叹道,她总是担心现在网络和通信太发达了,对孩子不好。我却较妻看得开,信息时代,孩子们就好比一台台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父母们日夜担心他们可能会被病毒攻击,可只担心是没有用的,唯有从硬件和软件上不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呈诺特说,小孩子开口要东西,做父母的想说“不”,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怎么办?可以有4个阶段的“不”的说法一、首先,承认孩子的愿望。比如说:“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二、明确表示这愿望能许可的范围。比如说:“我们家有个规矩,上学的晚上不能看电影,记得吗?”三、最好还表示这个愿望能够有条件地实现:“星期五晚上可以了。”四、给孩子表达失望或生气的机会,以求心理平衡。比如说:“我知道你讨厌这个规矩,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规矩好吗?对你来说,最好的是每晚都可比看电影、是这样吗?”这个方法,就是部分地承认对方说法正确,可使对  相似文献   

16.
曹景行 《世界》2005,(10):61-62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就会被什么东西强烈地牵动一下。我很想对他们说“谢谢”,实际上更应该说一句“GODBLESSYOUALL”,虽然我自己并不相信世上有“主”。第一次是1995年刚过中秋节,我搭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飞机去美国旧金山。上了机刚坐下,就发现前后左右有好几对带着婴儿的父母。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美国男女,看上去三十来岁,引起我好奇的是,他们怀抱的孩子都  相似文献   

17.
儿子是一名初中生,每天晚上他要到学校上晚自习,一直上到8点45分下课。学校离家有15分钟的路程,晚上9点整,儿子准能按时回到家。在儿子到家前15分钟,我和妻子准时开亮客厅的那盏灯,然后用电热壶为儿子把牛奶煮好。儿子回到家,等待他的,有香气扑鼻的热奶,还有爸爸妈妈亲切的笑脸。以前,我家的客厅里很少亮着灯,除非来了客人。每天晚饭过后,洗漱完毕,我和妻子都径直上到二楼,各自做起各自的事来:我去到书房,或看书,或上网;妻子则进到卧室,或看电视,或做手工。我俩都这么想,儿子这么大了,初中生了嘛,不再是3岁小孩,他有家门钥匙,晚上放学后就由…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60年代初,我是南京市八宝东街小学的一名小学生。有一年儿童节,学校请来一位老红军讲革命故事。这个老红军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老部下,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许多有关许将军的战斗故事。从那时起,传奇将军许世友的形象在我心里扎下了根。也就从那时起,我也经常“现买现卖”,向街坊中的小伙伴们转述许多我听来的有关许将军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9.
山水之间     
自本刊与新华日报集团《南京晨报》共同举办2006“感动父母”书信征文大赛以来,收到了许多中小学生的来信。在他们的信中,有着对父母工作繁忙的体谅,有着与父母沟通的快乐,有着与父母玩耍的温馨,有着为父母分忧的愿望……一封封来信承载着浓浓的亲情,略显稚嫩的笔迹中表达了一颗颗对父母真诚关爱的心。在征文来信中,更有许多父母为孩子写了回信一同寄来,他们欣喜地表示,自己的孩子真的长大了!自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在“原创选粹”栏目中选登“感动父母”优秀征文,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20.
20美金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