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蔡平夜墓楚简中乙一.14号简文中的“句□”,应为“句邘’,为地名,即《左传》之“皋浒”;“此竝”及次竝戈之“次竝”,亦为地名,均为《左传》之“兹方”。  相似文献   

2.
犬戎与宁夏     
庐客 《宁夏史志》2006,(5):62-64
殷周时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生活着许多游牧部落古民族,历史书中称他们为鬼方、 [犭严]狁和西戎。到春秋战国时,经过内部兼并聚合,留下势力强大者大约有7个,其中在西北和宁夏境内有义渠戎、乌氏戎、[目旬]衍戎等小方国,中原大国把他们总称为“西羌”、“西戎”或“犬戎”(畎戎、畎夷、昆夷、绲夷等)。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秦汉海疆的形成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人物,“制六合,振四海”,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国统一的海疆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据史书记载,黄帝已开始巡狩活动,曾“东至于海”①。禹时已有九州的划分,禹的河流疏导工程已达渤海。禹也在沿海巡狩,并死于会用。在殷周两朝时期,殷周在沿海建立了封邑,并开始了初步的海洋开发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燕、齐、鲁、吴、越以及楚都是沿海的重要国家。如齐国的四至是:“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②。至于海即滨临今渤海,齐之东还有莱夷等方国,莱夷是…  相似文献   

4.
新发现的殷周“易卦”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殷周“易卦”及其意义曹定云一、以往殷周“易卦”发现之概况殷周“易卦”的发现,是近十年来考古学界、史学界和古文字学界的一件大事。它推动着人们用新的资料和新的观点去探讨“易经”,进而深入认识殷周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以往人们对于“易卦”的认识,只限...  相似文献   

5.
古文献及西周金文有“丰公”、“丰伯”、“丰王”等称谓,学者多以为这个“丰”即西周时期的姬姓丰国,为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受封之国,而那些称“公”、“伯”、“王”者则是他的后裔子孙。实际上,殷周时期以“丰”为国名的方国部族,除上述姬姓丰国外,尚有两个“丰”国,一为姜姓丰国,另一为戎族丰国。这三个丰国,不仅居地、姓氏、族属各不相同,就是在时代上也先后有别。数年前,蔡运章、陈长安二位先生曾撰文对各丰国的铜器作过专门讨论,很有创见,读后颇多收益。但  相似文献   

6.
“令支”方国族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字形上对殷周甲骨卜辞、金文族徽进行分析,例证了金文族徽文字“■”、“■”即是“令支”的合文,“令支”为殷周时古国,地望在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古有令支县故城。  相似文献   

7.
商代监察制度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王朝对封国方国初步形成了一套监察制度。其办法是商王设立“监”官,对外出巡守时的祭祀进行监督;在封国方国内建立“史”官和总领四方的“四方之史”及临时派遣的使者,掌握了对地方军队的统帅监控;王还通过出“省”诸侯,出“循”封国方国的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古代早已存在的巡守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从《甲骨文合集》11503反版卜辞谈起,释读出由三个“○”组成的类似今“品”的字形,为“众星”、“列星”之意,并进一步考证卜辞内容为:七日己巳夜禋[庚午]有新大星竝火。论证当时曾有一颗超新星出现,其亮度可与天蝎座α不差上下,当时的人们担心此为不祥之兆,故举行称为“设”的仪式,以禳灾祈福。  相似文献   

9.
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黄组卜辞中的重要方国“尸(夷)方”,学者或释为“人方”,意见长期不能统一。小屯南地H31、H57出土的无名组卜辞也有“尸(夷)方”,都邑地名和黄组卜辞相同,而字明显是“夷”,证明该方国应为“夷方”。无名组卜辞征夷方地名有,与黄组征人方地名有齐、淮(潍)配合,又证明夷方都邑位于淄、潍之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殷周社会性质是争论的一个重点。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又说: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因此,对于殷周生产工具的研究是弄清该时代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11.
杞国史地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周代杞国史地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周代杞国不宜再分为“殷杞”、“周杞”或是“夏杞”、“夷杞”,而应该把杞作为一个国家来对待。同时也对商代、周代杞国的地望、迁移及迁移中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2.
车马祭祀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西周时期,车马用于周王室的重大祀典。东周时期,祭祀礼制逐渐被破坏,各诸侯国僭越周礼规定,车马被广泛用于郊祀、宗庙祭祖、社祀、山川望祭、盟誓、方神等各种祭祀,祭法多采用沉和瘗埋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祭祀观念的变化,最迟到战国中期,木偶车马被用于祭祀,成为秦汉以后车马祭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周人名商为殷,或者以为出于敌忾,或者说有尊敬之意,还有说殷是夷字的繁体、省借,称商为衣(殷)是指商人为夷人。理由皆不具足,而且方法上存在严重缺陷。实则商名本身即天命神佑之意,代表上天以临下土。周人代商,天命归于周,商当然不宜再为其称名。周人于是以其兴起之主汤之旧邦郸(衣、殷、卫),也是殷人的聚居之地,名其族邦。这既符合周人心理,也是商现在为“小腆”的现实相一致。殷是地理与民族概念、旧称,而商则是殷人曾经代表天命的徽号。  相似文献   

14.
陈翔 《江汉考古》2020,(1):81-87
西司马墓地中部偏西的82座墓葬,从出土器物、葬制葬俗来看,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最早可到武王时期,最晚不出成王时期,墓主应是殷遗民。其中西向墓和南向墓应分属两族,二者在墓葬形态和财富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西司马殷遗民墓地很可能就是武王时期迁徙殷遗民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周公东征史实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周公的历史功绩主要是在成王即位之初稳定周初局势和巩固周朝统治两个方面,而周公东征则是前的重要内容。《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时“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人们习惯上说周公东征三年,一般认为包括救乱、克殷、践奄的整个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历时亦非三年。“周公东征三年’’很可能仅指伐奄的三年而言。  相似文献   

16.
陈氏太建北伐,系东晋南朝北伐史上的绝响之作。陈宣帝太建北伐的政治策略,是联周击齐;战争进程是先取江淮,而后强争黄淮交战于周。就南北对峙军事要地与江左国土安全关系论,太建北伐是内含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的双重底蕴的。但陈氏起于南朝末造,经济武备均不及北朝,陈宣帝不能审此而失之烛远,穷兵远略将不可避免最终的失败。太建北伐始胜于周齐交争之隙,终败于北周统一北方之际,要在“合纵图齐”政略选择的失误;太建北伐最终归于失败,要在不仅折兵阃外再失淮泗,而影响亦及于南北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也谈应监甗     
王龙正  孙清远 《中原文物》2012,(1):45-49,66
应监是监督殷遗民而非监督武庚,更非监督应国国君。在周王朝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位于山西境内"武之穆(周武王之子)"的封国——应国,因其地邻近殷朝旧都安阳,而被周公与成王赋予监督殷遗民的新使命,"应监"可能是管蔡之乱后,应国国君应叔兼领监督殷遗民任务之时的称谓,南迁后的应国地处周王朝南疆,其国君仍然称为应侯,之所以称为应公者,则是因为他曾兼任周王室的卿士。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广西发现了“田州土知府印”和“镇安府土知府印”。本文考证此二印的颁发者为吴三桂政权,并考查了颁发时间及受职者,进而指出二印见证“三藩之乱”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用鼎制度分为殷、周两大文化系统。殷商文化系统是鼎的组合,呈偶数形式,表现出殷人追求对称美以及对女性的尊重。而周文化系统的礼器鼎的组合形式呈奇数,表现了周天子至高地位的形成,反映了周人的阴阳思想和等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八系氏(吉刀)是周代诸侯国的后裔。研究和明确八系氏(吉刀)簋的历史,可填补文献记载的阙失和空白,为汉唐以来至现在研究周许国史出现的悬案,提供了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