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悦 《神州》2012,(29):199-199
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标志设计艺术中颇有特色和魅力的设计元素。随着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符号元素,更彰显其极强的可塑性和审美意趣,形成现代视觉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戴鹏  杨昱 《神州》2013,(14):221-221
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象形文字,并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字体构成方式。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汉字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方式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将汉字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形式意蕴与现代多元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方式进行完美的融合,无疑有着其它设计元素、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设计效应,进而推动中国的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燕 《丝绸之路》2010,(12):93-94
中国千年的汉字文化,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一种传承文明、交流思想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运用于视觉传达的每个角落。近十年来,随着视觉艺术的不断发展,文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扮演着一种新的角色,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平面设计中的文字设计和组合原则展开分析,对字体的形式、风格、审美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期对文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刘俊行 《风景名胜》2020,(1):0184-0184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身涉及到的范围面非常广,其中园林景观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汉字、绘画以及雕刻等多种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都有非常普遍的应用,本文便从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入手,研究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磊 《旅游纵览》2013,(9):266-267
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从古传承至今,对中国社会的变更,对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汉字思维是意象的,设计思维属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在汉字思维的影响下呈现出包容、兼并、诗意的特点,它不但对设计的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设计过程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中国文化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多元一体文化,而其中的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则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结合的文化,也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结构。由于中国文化随  相似文献   

6.
薛辉 《神州》2011,(3):15-15
本文针对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元素,包括传统图形、传统文字、传统色彩以及传统材料的应用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分析,阐释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质的传统设计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价值。同时提出了在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完美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丁希勤 《丝绸之路》2009,(22):99-100
西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呈现国际化趋势,如何正确对待国外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设计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设计师在设计中忽视或照搬传统文化元素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探讨、挖掘传统文化,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本土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使之成为国际性设计语言,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中国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从而使我们的设计在国际上拥有独特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陈慧颖 《神州》2013,(21):25-25
如何把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地用于现代的食品包装设计,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探索。本文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从传统文化的应用分析、结合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传统文化的设计分析、表现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都融入到了传统文化之中。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现代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将西方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我国的园林景观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也无法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恰到好处的应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所以,作者以现代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为主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陈黛  沈丹 《风景名胜》2020,(3):0313-0313
在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郁,设计人员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增强园林思想内涵与精神的表达,能够使园林参观者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精髓全面展现。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体现进行了探索,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翟阳  孟庆波 《神州》2013,(15):31-31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标志充斥着整个社会,传递着许多重要的信息。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的国家,科学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中,让我国的标志具有独特性;同时赋予标志民族个性,使标志设计形式多样、意蕴深遂,让我国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姜薇 《神州》2011,(3):1-1
21世纪的今天,当代艺术设计不断地蓬勃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由于起步较晚,从形成到发展都深受到西方设计文化影响,在一段时期内都是借鉴和模仿西方的设计。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加深,新观念新方式的介入,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寻求合理化、创新化的视觉空间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从自身文化角度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成为当代艺术设计中元素的一种新取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装帧的审美需要一些丰富而又刺激的版面,或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技术和创意,而且它应该是一种更加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装帧艺术可以借助各种传统元素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多层面传递民族文化,揭示它的内涵。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利用本土资源,合理地运用传统元素,并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思与方法,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个性与实战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晓莉 《神州》2014,(12):213-213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具有错综复杂性,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和形式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越来越盛行,本文对中国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并阐述其在当下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泽培 《神州》2012,(35):200-201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众多的传统民族艺术,并且它们还形成了不同的面貌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民族艺术代表的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现代包装设计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文化信息载体之一,而如何在包装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传统民族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设计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以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而切入点,深入探讨现代包装艺术继承与发扬民族艺术的必要性以及基本功能,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民族艺术元素,以期能够将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民族艺术进行完美融合,进而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还有效拓展了现代包装设计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为我们现代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设计素材,本文从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类别将唐文化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唐代丝路文化、佛文化、唐纹样、唐代诗词书法等,从中将文化元素提取并应用在景观设计中。  相似文献   

17.
屈秀竹  张程 《神州》2013,(17):48-48
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是利用北京的"京"来体现人的奔跑,但就是这个简单的"京"字却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叹为观止,也让世界人民感叹中国文化。随之而来的上海世博会的标志设计,其以世界的"世"为原形,体现了"你、我、他"共同参与的精神,同样也振撼了世界人民。这些都只是中国元素当中的文字体现,却已让世界人民为之惊叹。文章阐述了中国元素对于现代设计符号学的作用及意义,同时分析了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所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是利用北京的“京”来体现人的奔跑,但就是这个简单的“京”字却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叹为观止,也让世界人民感叹中国文化。随之而来的上海世博会的标志设计,其以世界的“世”为原形,体现了“你、我、他”共同参与的精神,同样也振撼了世界人民。这些都只是中国元素当中的文字体现,却已让世界人民为之惊叹。文章阐述了中国元素对于现代设计符号学的作用及意义,同时分析了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所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吕娟霞 《丝绸之路》2010,(22):76-77
广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必然受到其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涵着丰富的设计元素,对中国现代广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传统审美文化、传统伦理文化、礼仪风俗和传统文学艺术四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产生的重要影响,以便正确把握中国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提高广告创作水平,努力实现中国广告走向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张怡 《风景名胜》2021,(2):0075-0075
从古至今,人类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民族文化,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延续,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人文精神文化和设计创新发展水平.可以说,没有从古至今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奠基,就不可能有现代设计的延续与发展.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传统民族民间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加强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