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潮》2000,(4)
1998年3月29日是傅连暲同志遇害30周年祭日,10月22日又是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20周年纪念日,为悼念这位对革命、对我国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第一位红军医生,我们拜望了傅连暲夫人、年过八旬的老红军、老干部、老党员、军委卫生部原处长陈真仁同志,听她讲述傅连暲受林彪迫害以及他们同林彪一伙坚决  相似文献   

2.
康模生 《百年潮》2014,(12):43-47
正傅连暲字日新,小名叫太阳生,生于189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傅连暲出身于农民家庭,祖辈在长汀的河田镇伯湖村务农。父母亲因逃债流落到汀州城打工谋生,因邻居相劝加入基督教可以得到一份"吃教"以维持生计,于是全家都加入了基督教,所以傅连暲一出生便成了基督教徒。不仅如此,他读完小学、中学后又进了教会办的"亚盛顿医馆"学医。他攻读医学五年后,被医院留下当医生,后来先后担任汀州八县旅行医生、汀州红十字会主任医师、医  相似文献   

3.
屈平 《文史月刊》2005,(1):25-28
在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军衔时,有一位被授予中将的老者,是从虔诚的基督徒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他就是傅连暲。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认识他起,不是直呼其名,而是亲切地叫他“傅医生”。傅连暲走上革命道路的传奇经历,正反映出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这样一位毁家纾难、把一切献给革命、功勋卓著的红色医生,后来却遭到林彪的迫害含恨而死。  相似文献   

4.
黎勤 《百年潮》2002,(3):35-43
1975年5月17日,"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了整整9年,傅连暲惨遭林彪迫害冤死也有8年之久.毛泽东突然在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长贺诚任职的请示报告>上挥笔批下"傅连暲被迫死,亟应予以昭雪.贺诚幸存,傅已入土,呜呼哀哉!"显然,这个批示表达了他对这位与自己相处37年,建立了不平常交情的老友--中国第一位红军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军委卫生部副部长的伤感与怀念.  相似文献   

5.
正书生与武夫长征之初,毛泽东40岁。他双颊深陷,颧骨高耸,憔悴消瘦,黑发长得几乎齐肩,两眼却炯炯发光。毛泽东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的派头,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似村中学究。长征期间,毛泽东患疟疾,经常复发,一病数月。尽管教会医院出身的傅连暲医生使尽浑身解数,毛泽东还是处在半恢复状态,虚弱而乏力。红军行至贵州,自桐梓经良村至赤水县之土城,均系  相似文献   

6.
1937年初春,一 位访问延安的法国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傅连(日章)同志曾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时,感到十分惊讶,他怎么也想不通,一位英国教会精心教育与培养出来的“上帝之  相似文献   

7.
李萍 《文史春秋》2006,(3):46-47
公元1689年9月7日(清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首席代表索额图与俄国全权大臣戈洛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个界约,也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标志着清廷正式外交的开始,因而可以说索额图是满清的第一位正式外交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外交家中,顾维钧(1888-1985)是声名最显赫的一位。他曾任驻法、驻英和驻美大使,1919年,拒签巴黎和约,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尊严,创造了“弱国也有外交”的神话。顾维钧一生先后有四位夫人。在他事业峰巅时的妻子黄蕙兰,对襄助其成名功不可没。黄蕙兰女士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其家庭及本人的轶事甚多。  相似文献   

9.
论文通过对1906年旧金山地震后中外历史文献的解读,探讨清政府对旧金山受灾民众及华侨的经济援助、道德关怀与政治声援,梳理清政府重塑国际形象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所在。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发生后,驻美公使梁诚及其他官员即组织对受灾华侨开展救济,同时向清政府求助。清政府以国家名义向美国政府表达了对受灾民众的人道主义关怀,国内一些长期陷入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也纷纷捐款,其中以广东、湖北、江苏表现为最,但清政府的经济援助被美国政府拒绝。清政府对旧金山地震的赈济,是争夺华侨经济资源、寻求华侨政治认同的重要举措,也是为重塑国家形象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屈平 《福建史志》2004,(6):45-46,24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军衔时,有一位被授予中将的老者,是从虔诚的基督徒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认识他起。不是直呼其名,而是亲切地叫他“傅医生”。他就是出身于福建长汀县的傅连暲。  相似文献   

11.
我的叔父李克元烈士是一位出生、读书、从军在武汉,驻防、空战、击落日机在武汉,牺牲、安息在武汉的抗日英雄。1938年8月21日,他牺牲时,差8天满28岁。叔父在世时我还不到8岁,我与叔父接触前后不到一年,1934年我随祖母到杭州笕桥叔父家中住了几个月,1938年叔父在汉口驻防时又去他家中  相似文献   

12.
1872年至1881年,清政府派遣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前往美国生活和学习,这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便于管理,清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并由专人负责。这些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与美国同学共同学习,并且接受清政府的统一管理。在此过程中,幼童逐渐西化,引起清朝官员的不满,最终导致留学计划提前结束。这一事件是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曲折过程的缩影,体现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外关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一丁 《文史月刊》2004,(12):28-28
在近现代作家中,赵树理是一位最讲究实践、最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人。特别是在1958至1960年的所谓大跃进、更大跃进、继续跃进的年代,浮夸风甚嚣尘上,泛滥成灾,而他不仅不写吹牛文章,连吹牛的话也不说。见到某些干部有损于农民利益的瞎吹,他还要给予抵制。  相似文献   

14.
<正>苏州最出名的街道是观前街,它东西走向,西端连接人民路,东端与临顿路交叉,交叉口是醋坊桥,南侧是青龙桥,桥下是与临顿路平行的临顿河。青龙桥对面临顿路50号曾经住着许多家苏州平民,沈家阿婆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点滴琐事,勾勒出那个年代里百姓无奈而艰辛的草根生活,她们用善良、勤劳斑驳了岁月,婆娑了时光。  相似文献   

15.
1945年春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夜,一位年届花甲的文人病死于南京,从而结束了他早年以辛亥革命功臣起家,中年操觚鬻文,晚年附逆投敌遂又遭日寇遗弃的复杂一生。 此人便是民国通俗小说界元老何海鸣。一 何海鸣祖籍湖南衡阳,原名时俊,笔名海、一雁、孤雁、行乐、求幸福斋主等。他1891年出生于广东九龙,自幼便饱尝亡国滋味,据他后来回忆,7岁时,清政府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殖民者,此举激起九龙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亲眼目睹了清政府与英军一起镇压了九龙人民的武装斗争。此事对他刺激极深,以至成年之后,常对友人慨叹…  相似文献   

16.
1938年农历四月初四,是日寇铁蹄占领安徽巢县县城的第4天。迫于形势,12岁的我和家人一起随着难民队伍开始逃难,3天后到了六安县城。为减轻家中生活负担,我和堂兄、堂弟及一位表兄由家人送往中国战时儿童保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朱英1901至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在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较大程度地改革旧的封建体制。因此,从总体性质看,清末新政应该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清末新政既...  相似文献   

18.
正华侨在外创业不易人们都知道迪庆是云南省的藏族自治州,许多藏族人生活在那里,却不知道在滇西南其他市县也生活着很多藏族同胞。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绮罗镇,流传着一位腾冲儒商和一位藏族姑娘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2018年3月18日,一个晴朗的午后,记者来到保山市腾冲县绮罗古镇李大仁巷的一所大宅院,庭院里的茶花开的正艳,桂树兰草也郁郁葱葱,两块乾隆时的牌匾显出主人家曾经的地位和辉煌。这所五进大院子的主人是一位藏族老太太罗布启春。罗布启春老人坐在正屋门口午休,看到家中生人造访,也只是礼节  相似文献   

19.
方英  汪菁华 《江淮文史》2007,(4):162-172
1875年,由于马嘉理案的发生,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首位常驻使臣。在此后的36年时间里,清政府又先后向英、美等国派出了50多名驻外使臣。其中有6位来自安徽,崔国因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和清政府内部发展的客观要求,遣使出洋已成为必须。于是1868年清政府向海外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由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代表团访问欧美,故称作蒲安臣使团。此事既表现了清政府外交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也标志着清政府外交终于跨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