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以下简称“文讲所”) ,在五十年代初颇负盛名 ,被目为哺育文学人才的摇篮 ,可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相比。从建国初期开始 ,至“反右”斗争前夕 ,它只办了四期 ,前三期是作家班 ,第四期是编辑班 ,学习时间长达八个月 ,学员人数也较多 ,有一百余名。贵州的白剑辉同志是第三期的学员 ,何季平同志和我是第四期的学员。第五期原拟办的 ,贵州已确定文志强同志参加 ,因“反右”斗争开始 ,这计划便流产了 ,文讲所随之停办。八十年代初文讲所恢复 ,并改名“鲁迅文学院” ,贵州的叶辛、李宽定、李发模、潘俊龄等同志陆续进入…  相似文献   

2.
192 7年 4月间 ,中共枣阳县委派我到武汉投考工人运动讲习所。讲习所的“考试”很有意思 ,负责考试的同志事先让我们集中住在汉口友益街尚德里团市委的房子里 ,然后悄悄将考题告诉我们 ,嘱咐我们能写文章的同志自己写 ,不会写的就请人帮忙。但到考场时不要露了馅 ,让人家看出你已在下面打好稿了。接着 ,安慰我们说 :你们有组织介绍信 ,考试管理和最后审定都是我们的人 ,大家一定能考上。作好准备后 ,就在德国中学 (即球场街现市六中所在地 )进行“考试”。考过后 ,分了两个所 ,我在一所 ,对外叫工人运动讲习所 ,实际是培养县区党团干部的。…  相似文献   

3.
1981年的夏天,我被邀参加了省作协在花溪举办的省文学讲习所,去那里学习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在这短暂的两个月里,除了聆听当代在贵州甚至全国文坛上都有影响的作家蹇先艾、石果、胡学文、胡维汉、涂尘野、叶辛、何士光、廖公弦、戴明贤、徐达等讲述文学创作的有关课题外,我还结识了不少全省前来学习的新学友,其中也有咱们贵阳来的十多位学友。  相似文献   

4.
武昌农讲所创办于大革命高潮之中,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1926年下半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急需大批农运干部到乡间去领导农民革命斗争.1926年11月毛泽东到上海就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后,即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运干部的计划.11月15日,中共中央局批准了这个计划.从1926年12月开始,毛泽东为执行中央的决定,与湖南、江西、湖北三省的国民党省党部商议此事,进行合办湘鄂赣三省农运讲习所的筹备工作.当三省同心协力,准备工作就绪时,已迁至武汉办公的国民党中央党部认为“举办农讲所为非常必要”,遂议决将湘鄂赣三省农运讲习所扩大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交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管理,定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增招苏、浙、皖、直、豫、鲁、陕、晋、奉、闽、川、贵等省的学生共300余名.  相似文献   

5.
王子章 《文史春秋》2006,(12):45-47
1925年5月,韦拔群、陈伯民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回到广西东兰县,从事革命宣传,恢复和发展农民协会及农民自卫军,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提出“打倒封建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东兰县知事黄守先便谓“贪官”是有意指他“、军阀”是指某某,便与当地土豪劣绅勾结  相似文献   

6.
杨大恩(1894—1960年)字乾珍,石阡县汤山镇杨家巷人。早年就读私垫,1913年入镇远师范学习,接受新知识,“尤醉心于史地两科”。1918年在县立高等小学任史地教员。1921年在省国语讲习所进修,回乡后在县城高、初两级小学及女子小学讲国音,注重拼音教  相似文献   

7.
闻章 《文史精华》2009,(2):39-43
河北省文联原主席,《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解放之初,创作出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随后进入丁玲主办的中央文学讲习所深造。在1955年底.徐光耀的老师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反党小集团”,在陈企霞过不去冬时,徐光耀曾先后两次资助过这位老师共700块钱。1956年底,中国作协党组重新调查丁玲问题.并给徐光耀发来调查信。徐光耀按照党性要求,认真、如实、逐条地回答了作协党组的调查。  相似文献   

8.
我的生活和写作央珍我目前还没有想到要写这类文章,哪伯是简短的;我觉得“小传”这样的东西离我还比较远。我的确从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着文学工作,但涉及文学写作,我也只能算个习作者,“作家”这样的~顶桂冠,我始终对它有沉重的感觉,这全是因为我心中的作家应该是...  相似文献   

9.
清未翰林江孔殷与岭南才女洗玉清。都是广东南海人。以文会友,冼玉清曾经是江孔殷在广州市河南的“太史第”的常客,“太史第”的人们都亲切地叫冼玉清做“冼姑”;江、冼两人的文学交往曾传为文坛佳话。  相似文献   

10.
王丹妮  吴晓乔 《神州》2012,(36):10-10
“真”、“善”、“美”是文学创作的价值原则。“真、善、美三合一”?创作理念指导着当代小说的创作,三者在文学创作的活动相互融通。在童庆炳老师的《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的文学理论基础上,本文以当代作家马晓丽的名作《云端》为例分析文学创作价值追求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将从文学的真实、文学的伦理与情感和文学美的创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揭示“真”、“善”、“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市文学总社第八届“金秋笔会”征文题目为“采风夫子庙”,我觉得这个题目好。夫子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又是现代中外文化的看点,也是古城南京的窗口,林林总总,气象万千,可写的东西很多,而且都容易直接展现时代的主旋律。但要想写得出彩,就非得再去夫子庙走一趟,再去参考点资料不可。如此一来,笔会便成为“走”读”“写”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十分有意义的自主探索的研究性学习。这些我们从下面发表的一组文章可以看出。这组文章共十五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夫子庙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热烈的抒情,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共同演奏了一组魅力无穷的咏叹调。  相似文献   

12.
“上孝堂,见血灵,珠泪滚滚,哭一声,胡幼松,我的夫君……只等哪,大红军,早日得胜,杀贼子,与我夫,来祭血灵……”这是人们怀念革命烈士胡幼松,以他妻子口吻编的一首歌谣。它曾流行于潜江和沔阳一带。胡幼松,1898年出生于沔阳县坡段场一个富有家庭。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毛泽东同志举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省农运潜两地区特派员,沔西“农民大王”,洪湖地区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潜江县委书记兼潜沔游击大队政委。1930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潜江县铲共团长陈樵松软硬兼施,无法动摇胡幼松的钢铁…  相似文献   

13.
每当我下部队参观连队俱乐部,看到年轻战士一个个生龙活虎地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就使我回忆起连队俱乐部的前身——50多年前我们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的“救亡室”活动。 1937年12月11日,我们几个北平流亡学生奔赴延安,兴高采烈地去抗大第三期招生处报到,立即被分配到第三大队第九队学习。当天,正赶上第九队召开全体学员大会,选举产生  相似文献   

14.
走进乌衣巷     
徐柏林 《文史天地》2006,(11):61-64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中唐大诗人刘禹锡对“乌衣巷”的千古名句。读后遥想联翩,心驰神往。今年四月,我应中山文学院、中国文化出版社、香港文学促进协会等六家单位之邀,参加“烟花三月下扬州”国际文学笔会,途经南京,走进“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对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门类。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发端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这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就是我国公布的规定学制系统的第一个文件。这个学制未及实行,清政府又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再颁《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中对职业教育有“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结合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对“钱”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当今经济社会中,“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钱。但是,对于“钱”的理解,每个人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我在四十几年前,写过一本《辽史校勘记》,对辽代历史有过涉猎。当时年龄小,读书未博,只能对《辽史》做一点“本证”工作,而于辽代历史上存在的许多大问题,一点也没有触及到。我于1941年到北京见到余季豫先生(嘉锡),以该书为贽,余先生是姻戚长辈。见面后,奖励之余,就说《辽史》有许多问题你还没能探索。可谓一针见血。辽代的汉文学就是其中的一项。以后,我没能继续在《辽史》上下功夫。解放后,因工作性质的变更,无暇顾及。1955年来长春,又从事教学,接受和学习新事物之不遑,致旧业一直抛荒。十年之间,仅为了开辽史专题课下笔写过讲稿。很不成熟。讲过一两遍便长捐箧底,不再看了。关于辽代文学,同志们侧重在其本民族——契丹文字方面,已取得不小的成就,我对此完全外行,不能赞一辞。鉴于辽代汉文学方面成了空白,我很想写一点,但又写不出。最近养疴杜门,看到蒋祖怡先生《增补辽诗话补校笺注》(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通讯》1984年第5期)及米治国同志《辽代文学初论》(《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读后怦然心动,受了启发。周松霭的《辽诗话》当时是空谷足音,尽管内容不充实,说明不了辽代整个汉文学的概貌。但无碍其为“大辂椎论”,这部两卷本属于秘藏珍本,我还没有见过。蒋先生对于辽代文学不及金  相似文献   

18.
武昌农讲所创办于大革命高潮之中,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6年下半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急需大批农运干部到乡间去领导农民革命斗争。1926年11月毛泽东到上海就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后,即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相似文献   

19.
欧湘林 《湖南文史》2011,(12):58-58
我打小就喜欢读书,只要是文学一类的书籍不管古今中外,一抓到手里就读,可以说是“废寝忘食”。  相似文献   

20.
我打小就喜欢读书,只要是文学一类的书籍不管古今中外,一抓到手里就读,可以说是“废寝忘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