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志坚 《风景名胜》2012,(9):92-106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隽永流长,我不忍剽窃一回他那脍炙人口的诗:"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心上。"这首情诗足已表达我对滇藏线的情有独钟。之前懵懂坐在拉萨八廓街那黄房子的玛吉阿米酒馆,竟然不知这里就是仓央嘉措的《情歌》写真处。"未嫁少女"藏语就是"·玛吉阿米",这里充斥着很文艺的氛围。我要了杯可乐,坐在楼顶上看顺时针涌动的人群,心随烟飞,深深植入原汁原味的西藏文化之中。我一直在想"玛吉阿米"是什么模样?在用藏纸做的留言记事本上永远也找不到她的身影。玛吉阿米,你到底在哪里?只有用心的人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玛吉阿米。"滇藏线",就是我心中的"玛吉阿米"。  相似文献   

2.
空谷鬼影     
蒙可 《世界遗产》2013,(4):36-41
“我是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哲学上的人生三大问题困扰着无数学者。其实,他们不妨去东非坦桑尼亚北部的一个峡谷里走一圈,答案并不难找。  相似文献   

3.
又到月圆时     
今夜又是月华如水,月亮满园的时刻,我依旧伫立在窗前,常常望着我们相依相偎的结婚照发呆。记得吗?每逢月圆之夜,我俩对月畅怀,其乐融融,而今只是身边少了你,只能望月兴叹,不禁柔肠寸断。  相似文献   

4.
Kjell 《风景名胜》2011,(7):79-89,78,16
“如果你往地下挖个洞,一直挖一直挖,通到地球的另一端,那里就是中国。”很多瑞典小朋友,都从父母那里听到过这个故事,在他们看来,中国是一个远在世界“另一端”的国度。搬出地球仪来验证一下,你会发现这种说法多少有点夸张的成分,可是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瑞典,又何尝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神秘国度呢?  相似文献   

5.
李丹 《神州》2012,(22):83-83
每当我看到天空中飞翔的小鸟,河里自由游曳的鱼儿,花从中忙碌的蜜蜂,我就会想起校园里的孩子。孩子们进了校园,他们的双肩就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沉甸甸的书包。每天望着孩子们匆匆的身影,我都会有这样想法:他们如蜜蜂一般地忙碌着,可他们的心似空中飞翔的小鸟、河中游曳的鱼儿,向往着自由和快乐。在语文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又给了孩子们多少快乐?  相似文献   

6.
吴芸红 《炎黄春秋》2010,(2):59-62,51
我在少先队工作前前后后近六十年,其中有许多事和人可写。可是漫长的六十年,竟不知从哪里下笔!从解放前地下少先队写起?那不行。应该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0月13日团中央发出建队决议亦即少先队成立之日,或是从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会议写起?  相似文献   

7.
生命     
正一天,朋友领着三岁孩儿来玩耍,我问小孩:宝贝,你从哪里来?小孩指着母亲说:从妈妈肚子里来。我笑了。又问:妈妈从哪里来?小孩抬头,望着母亲。母亲笑着告诉孩儿:从妈妈的妈妈肚子里来。大家都笑了。我无法再问,因为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人从哪里来?有人说,人是猴子变的。但谁见过变人的猴子?猴子把聪明和伶俐留给了自己,把狡黠和贪婪变给了人。  相似文献   

8.
黄小峰 《中华遗产》2011,(9):150-153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背花篓……”这是流传甚广、有关月亮的儿歌。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自古以来月亮就是寄托人们无尽想象的对象。有关月亮的传说和典故数不胜数。对月亮的种种传说和想象大都是由其独特的视觉特征所引起的,它的阴晴圆缺、风雨明晦,惹来人们无尽的诗情。  相似文献   

9.
曹瀚 《丝绸之路》2013,(5):58-58
在莫高窟“朝圣”的20多天里,我从大家对于壁画近乎教徒般虔诚的拜谒中,隐约感受到了一丝的困惑和疑虑,那是我们大家都不愿触及但又无法回避的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问题:我们是来“朝圣”的,但“圣”在哪里?又怎样“朝”呢?如果就是每天看壁画,作写生,那好像缺乏了点神圣感。我知道大家都很苦闷,但也都不愿去触碰别人的感受,只是在默想。也许画家们会在辛勤的创作中破解这其中的要义。  相似文献   

10.
张旭瑶 《南京史志》2010,(10):29-29
"翩翩起舞的彩色蝴蝶,你为何总是在空中自由地飞翔?难道你没有其他的事吗?"我坐在书桌前,一只手托着头,望着窗外那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脑海里突然闪出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曹宇凡 《南京史志》2010,(12):16-16
八月十五将要来到,我望着日渐圆满的月亮,不禁感叹:又是一年月圆时。 一年之前的暑假,我沉浸在网络中“享受”孤独。大脑中一遍遍地回想着离别时,昔日在学习的战壕里摸爬滚打的“战友们”一张张可爱的脸。我闭上眼睛,依稀还能看见他们一个个离去的痕迹。在梦里,月光下,我曾不止一次地寻找那些熟悉的身影。醒来时却发现,他们真的离我而去了。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原雅漂队罗浩从北京打来电话,叫我写一篇纪念雅漂十年周年的文章,我推辞再三,但对方态度坚决,我也就只好难为自己了。当年,作为雅漂队里唯一的司机,本来是单纯的雇用和金钱关系,可在与雅漂队员相处的半年时间里,我慢慢变成了队员。我亲眼见证了这群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在残酷现实面前苦苦挣扎的队员。他们中有的甘愿辞去工作,有的抛妻离子,  相似文献   

13.
是海风带出千年已逝的记忆才要惊醒陈旧的睡梦老船漂到哪里去了死去的水手在今夜苏醒帆起帆落一海的星光明亮暗夜诡谲的渔人都流了泪千年的喜悦是挂在颈上的化石鱼此刻晨钟响起我小心又热烈地站立海上哭泣……8年前读大学时写下了这首诗。奇怪的是那时我是没有见过海的。只是越不具体的  相似文献   

14.
夏夜漫步     
正"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在诗人们眼中,夏日最独特的地方正是那烈日炎炎的夏之午。而我却恰恰相反,我认为夏日的代表应是这凉风习习的夏之夜。太阳在施展了一天的"雄威"之后,终于下山休息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宁静祥和的月亮。"王泽天,趁着时间还早,咱们下去散步吧!"吃完饭,妈妈笑着说。"哦耶!太棒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正玩着电脑的我急忙放下手中的鼠标,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外面静得出奇,只听得妈妈手中的大蒲扇上下扇动的声音以及那知了若隐若现的鸣叫,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它爱那赤日炎炎的夏天,因为在夏天,它才能从土中钻出,去一展那动听的歌喉。"不知不觉间,已走到秦淮河边,我们望着那河水,心里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我家迁居纪念塔,住房离纪念塔原址估计不到8米。儿孙们问我,纪念塔在哪里?我俯身指给他们看,就在窗子底下。他们又问,纪念塔是什么样子?我把儿时曾经目睹过的塔描述给他们听。但由于语言的描述不直观,他们听了也还是很难想象出塔的雄姿。  相似文献   

16.
东方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华夏乃至华民族的根文化的起源在哪里?我国原始先哲的智慧依据又溯源何处?历史犹如一道道沉淀淤积的河床,各种图腾说、神仙说、山经海纬,无不残存着神文化色彩,这使人类学及人类发展史陷入一种神秘的虚幻之中;非神化的中华民族史前文明在哪里?有否与人类自然规律相吻合的所谓的“三皇五帝”?人祖伏義是神还是人?应该有其科学的定论,这是确立和拥有文明的基本点。伏義与大地湾遗址伏義氏被先民奉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義制九针,神农尝百草”说,伏義同时又算是“医祖”。《史记·三皇本记》载:“太皞庖義氏…  相似文献   

17.
秦朝 《南京史志》2010,(9):22-22
作为家长,我很享受儿子望着我时那崇拜的目光,得意之余,内心不免惶惶:要是某天,儿子不再认为他的父亲是无所不能的,不再崇拜我时,我能接受那种失落吗?仅仅是想象,想象某天儿子不再崇拜自己,  相似文献   

18.
关飞 《湖南文史》2012,(1):18-19
“我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贵国,就是想为大清服务。”“那你准备做什么工作?”“我希望指挥新购的鱼雷艇加入长江的防卫舰队。”这是李鸿章面试美国人马吉芬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9.
冯君  李娟  appleseed 《世界》2007,(10):98-123
又一个十一长假来临,在办公室里饱受中央空调摧残的上班超人们大概早已手持2张电子客票,迫不及待地想要邀请心中的“她”一头栽进神往已久的国际度假温柔乡了!哪里是全球最热门的浪漫度假地,中国男人们又有着怎样的旅行心理?《世界》杂志特地打造十一网络调查,看看他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20.
逃避与受益     
在历经半年光鲜耀眼,最后需要用生命作赌注,乞丐和炼狱般的雅鲁藏布江漂流生活后,我悟到一些东西,这是我在大都市生活中不易感知的。两月前到北京出差,和几位雅漂的朋友在饭店小聚,一个给予所有雅漂队员很多帮助的林洁女士问我:“我发觉你和其他的人不同,你当年为什么参加雅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