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勇 《文史天地》2014,(10):14-19
正一、宠臣失宠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族大臣,在慈禧太后的最后几年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他也得罪过不少人,多年来弹劾他的奏章一直不断。有趣的是,袁世凯在这些弹劾中却不断升迁。随着预备立宪在全国的推行,袁世凯于1907年奉命离开经营多年的直隶,调往中央参与军国要政,出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他与从湖广总督任上调来的张之洞一起,成为  相似文献   

2.
正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大臣,在慈禧太后最后几年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他也得罪过不少人,多年来弹劾他的奏章一直不断。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袁世凯信任有加,所以,袁世凯并没有因受到弹劾而受到任何处罚,反而步步高升。但是,1908年下半年,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反对袁世凯的潜流一直不断,在慈禧太后活着的  相似文献   

3.
宋凤英 《文史天地》2008,(11):14-21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他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几乎从没停止过与洋人打交道。不但清王朝在对外交往中对他十分倚重,就是当时的西方列强在与中国交涉时,也有“只知李鸿章而不知有清朝廷”的说法。1896年,李鸿章对欧美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  相似文献   

4.
一 最近在2009年第3期《广西文史》上读到顾绍柏先生《广西历代文献提要》(编选六),在介绍清代广西宣化县(今南宁市)人钟德祥的《蛰窠诗稿》时,言及钟德祥在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期间,不畏权贵,上疏弹劾李鸿章亲信、四川总督刘秉璋及其下属贪赃枉法,因而得罪权贵,奏疏不但没有扳倒刘秉璋,自己反遭诬陷,竞被流放张家口第十四军台达6年之久。至于如何遭到诬陷,钟德祥自己甚少道及,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甲午海战作战指导方针探析季云飞1894.年7月至次年2月,中国北洋舰队经过丰岛、黄海、威海三次海战全军覆灭。北洋舰队何以覆灭:有论者归咎于李鸿章采取了一条“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方针。笔者综合分析李鸿章指导海战的有关电稿,认为这种结论有失偏颇。鉴...  相似文献   

6.
1988年10月,安徽省和合肥市有关方面举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以“李鸿章与中国近代经济”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在史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和相当的重视。最近,由周军、杨雨润先生主编的《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版,集中反映了合肥会议的收获,同时对十年来大陆学者研究李鸿章的成果作了初步总结,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创建直隶民族工业夏青海天津机器局李鸿章(1823-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53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在晚清,李鸿章先后3次任直隶总督长达25年之久。19世纪60年代的直隶,由于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张之洞幕府相互倾轧,严复在两者之间艰难抉择。李鸿章及其幕府遭张謇等弹劾,严复始有投奔张之洞幕府的想法。在李鸿章幕府内部,又有“闽党”与“浙人”之争。在内部斗争形势变化,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严复著译以“立言”,剖析李鸿章幕府弊端及在战败中应承担的责任。严复发表《辟韩》,从君臣之义上对甲午战败进行反思,而张之洞命作《〈辟韩〉驳论》,严复与张之洞交恶。严复针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提出中体有中用,西体有西用;还抨击张之洞师法日本之“新学”及对“西学”的偏见,谴责张之洞干预教育制度。严、张交恶既有派系之鸿沟,又有“西学”、“东学”之分歧。严复作为政治家在李鸿章幕府并无过人之处,与经世立业相比,严复在著述立言上的功绩较为引人瞩目,这与晚清倡导新学分不开。严复等在李鸿章幕府中倡导“学新”,形成有别于张之洞及其幕府倡导“东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9.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张礼恒一、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台湾学者问世的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窦宗一的《李鸿章年(日)谱》、李守孔的《李鸿章传》、雷禄庆的《李鸿章年谱》和《李鸿章新传》(上、下).至于论文那就更多,从台湾出版的15集《李鸿章传...  相似文献   

10.
这是19世纪末震惊世界的一幕。 1895年3月24日,日本广岛马关春帆楼附近. 这天下午4时15分,中国的全权议和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结束第三次谈判,自春帆楼乘轿返回寓所途中,亦即4时30分,一名暴徒突然冲到轿前。轿夫兼卫士尚未反应过来,“砰”的一声,一粒子弹击中了李鸿章的左颊。李鸿章顿时血流满面,一度不省人事。受害者虽然没有死,但不得不通知日方“不能出席定于次日开的会议”。 一个外国使臣被所在国的国民刺伤,实在是一件丑闻。国际舆论为之哗然。日本政府也极为狼狈.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最大的担心是咯李鸿章以…  相似文献   

11.
成败在人     
《南方人物周刊》2013,(12):38-39
中日近代史上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命运表明,改革大势固最终由时代潮流决定,但领导集团的格局、智慧与胸怀,则决定了一国一族的中短程命运,波及数代人的生活。 1895年3月,甲午战败的清廷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谈判前,二人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对话。伊藤对李鸿章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鲜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李鸿章进行专题讨论的会议—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6月至10日在李鸿章的家乡合肥举行。会议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合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安徽省历史学会、合肥市历史学会联合主办,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湖北、山东、山西、陕西、吉林、河北和安徽等11个省市的代表共70余人参加。讨论时,大家竞相发言,重点围绕“李鸿章与近代中围经济”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了探讨。这次会议明显的特点是,大家对李鸿章的评价与过去不同,比较一致地认为,尽管李鸿章有误国之处,但他对中国近代化有重要贡献,应予充分肯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华遗产》2012,(10):48-55
左页图为1896年8月17日,李鸿章拜会英国前首相格雷斯顿,就中国的税务和铁路问题与之商讨,会谈结束后,格雷斯顿亲自送李鸿章登车离去。下图为李鸿章在最后一站访美时,美国友人赠送的李鸿章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塑像。李鸿章的环球之行,除了访问“干涉还辽”有功的俄德法三国,为什么还要访问英、美呢?因为他还肩负着一个重大使命,就是提高缴纳中国海关的关税,用以偿付《马关条约》应付日本的赔款。  相似文献   

14.
李衡  甘政权 《江淮文史》2014,(3):152-156
正合肥古称庐州府。清代庐州府辖四县一州,即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及无为州。晚清时期,位于合肥县东乡磨店的李鸿章家族,是个世代耕读之家。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高中戊戌科进士。随后10余年间,李文安的两个儿子李鸿章、李瀚章先后考中进士,李家遂成为"一门三进士"的"庐郡望族"。李鸿章及兄弟、子孙们发迹后,纷纷回报乡梓,尤其重视文化事业,重修包公祠、城隍庙、庐州府学、  相似文献   

15.
顾建娣 《安徽史学》2022,(4):129-136
同治二年,李鸿章拒派淮扬水师赴援临淮以助湘军平叛苗沛霖。李鸿章先以各种理由拖延,在曾国藩一再催促甚至威胁要劾奏的情况下,不惜正面对抗,直接上奏朝廷,陈明军情和拒赴临淮的原因。最终李鸿章以水陆师互相配合,攻克苏州。曾国藩得此消息,十分惊喜,不再计较李鸿章的不听命行为。李鸿章抗命成功,在于清廷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也希望尽早打败太平军,不愿借洋师“助剿”苏南等地的太平军,因而在处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分歧时,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与日本刘世华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考查李鸿章政治生涯与日本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了解李鸿章,公正地评价李鸿章。同时,反思李鸿章与日本竞争失败的原因,可以启迪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一代中国人。一李鸿章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是...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与中国铁路贾熟村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洋务派的领袖,铁路则是洋务派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李鸿章对铁路的兴办十分重视,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他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治二年六月初五日(1863年7月20日),上海英、美商行向江苏巡抚李鸿章递交禀帖...  相似文献   

18.
正李经方(1855—1934年),字伯行,号端甫,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同治元年(1862年)过继给李鸿章为嗣。一生跟随李鸿章从事洋务、外交等活动,深得李鸿章喜爱。甲午战争后,因随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并参与签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而遭国人唾骂。他既饱读经书,又习得英文,一生出使多国,深谙当时发达  相似文献   

19.
张建 《文史博览》2014,(6):52-52
在纽约,不管是中餐馆还是西餐馆,都有一道流行了百年的名菜,叫李鸿章杂碎.1896年,晚清重臣李鸿章出访美国。在美国历史上,李鸿章是第一位来自东方大国的高层领导人。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前的20年间,山西政坛上,曾有不少的封疆大吏如同过眼云烟,匆忙而过,没有留下多少令人回味的东西。然而有两位人物在山西的近代历史上却值得浓墨重彩的记一笔,他们是初入政坛的张之洞和在山西任职时间最长的胡聘之。尽管他们不是山西籍人,但对近代山西社会发展却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张之洞赴任山西巡抚之前,以赐进士及第,入仕翰林院编修。他与张佩纶等人评论时政,弹劾庸官,以敢言直谏的“清流派”著称。在近代史上张之洞是地位仅次于李鸿章的当权人物,洋务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