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凯 《文史月刊》2011,(11):60-60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大门被关闭了。靠什么生存,如何生活,成为熟读四书五经的清末文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娟 《环球人物》2020,(1):98-101
距离话剧《林则徐》最后一次带妆彩排还有一个半小时,编剧郭启宏的手机响个不停。他为同乡、好友留了10多张票,一一分好,装进信封,写上名字和电话交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仔细叮嘱“不要送错了”。  相似文献   

3.
黔籍科考状元及探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在众多的考试科目中,只有贡举中进士科的第一人才称状元。在1300多年的科举(指文举)考试中,贵州有两人获“状元”桂冠,一人获探花殊荣。  相似文献   

4.
王亚楠  刘韫  武中卿 《收藏家》2022,(11):37-46
2022年8月27日,“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对外开展。展览首次聚焦于中国逾千年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创作母题之一:“园林宅邸”画及与之相关的古代绘画作品,旨在探讨和阐释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神内核,引领广大观众在品味古代绘画的同时,去感知艺术背后所隐藏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体悟古代文人基于儒释道思想所形成的特有的内敛静谧之气,为理解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由于其社会地位和处境,以及受到山水诗、画和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在营造园林上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文人参与建园程度及园林类型方面,进一步说明文人在中国古典园林上的深层作用。  相似文献   

6.
把自然界的景观引入人类的居住庭院或城市环境之中,人为仿造自然山水环境而进行设计,从而诞生了“园林”。这种在居住庭院内的人工设计景观,不仅在于个人居住空间环境的改善,还有人生所追求理想的寄托。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个人生命终有尽头,在哪里可以寻得长生?或,在这有限的生命时光中,如何度过此生?在中国古代,有人在自己居住的庭院内设计理想的自然景观,寻找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7.
在绵延两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即将寿终正寝的时候,刘春霖成了状元——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  相似文献   

8.
王淼 《湖南文史》2014,(7):52-52
《三国演义》篇首词下阕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阕词明白如话,笔者少时初诵时不免有了疑问: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是"白发渔樵",而不是其他人呢?  相似文献   

9.
旧志"分野"考--评古代中国人的地理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野”是旧志编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天象星宿与疆土州国的对应,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地理化观念。以星宿定位州国的宇宙观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众多记载,被赋予特殊丰富的内涵,对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10,(11):94-94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不胜数的举人和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  相似文献   

11.
释中国古代的“白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籍研究》2003,(3):76-77
  相似文献   

12.
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历史理性之在古代发现,这似乎是中国学术传统的一个特色。中国古代历史理性的产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殷末至周初),作为正题(thesis),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是一致的;第二阶段(西周后期至秦),作为反题(antithesis),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背离,而与自然理性相附合;第三阶段(汉代),作为合题(synthesis),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重新结合,并与自然理性(人性之自然)兼容。  相似文献   

13.
"补子"作为区别官阶秩序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体现出统治阶级对等级的需要和重视。通过分析官服补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一步阐述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对其他历代官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历史上,“死”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是没有差别的,其本质即生命赖以寄托的生物体(肉体)活动的结束。但个体之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待“死”的态度是受社会价值观支配的,如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慷慨激昂的赴死方式,体现着儒家传统的生死观。“自杀”作为一种受明确意识支配的特殊的死亡方式,尤其是自杀前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既反映个体之人的价值观,也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一个时代自杀行为表现出的统一性,颇能展现这个时代特有的心理状态,反映这个特定时代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的“蔽竹”是我国有史以来设立的第一个“举报箱”。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李悝首先帮助魏文侯建立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并在人们常到的街道设立“蔽竹”。所谓“蔽竹”,就是一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简塞入筒内,李悝还把设立“蔽竹”的经验写进他的著作《法经》(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长文法典)中。武则天的“铜匦”唐朝武则天执政时在宫中设立了“铜匦”,这就是唐朝宫内盛行的举报条。铜匦,即铜制匣子。对于铜匦的设立,武则天曾下了一道…  相似文献   

16.
陈正贤 《文史天地》2012,(12):46-48
男婚女嫁,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从来是男求女而不是相反。女求男即或有之,也只是个别现象,且只会在暗中进行,否则拉郎为配,强嫁于人,对一个女子来说,无异于自轻自贱,世人也会视这样的女人为没人要的“贱货”。然而在中国古代,却发生过多起“拉郎配”事件。  相似文献   

17.
“选秀”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形成制度也近2000年了。“选秀”是近代的说法,古代叫“采选”。指通过正式规范的途径,从民间挑选貌美色丽、素质上乘的女子入宫服侍皇帝皇族。采选的制度是东汉首开其端。在此之前,历代朝廷充实后宫,或强夺,或挑选,时间不定,规矩不一,随意性很强。  相似文献   

18.
"选秀"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形成制度也近2000年了。"选秀"是近代的说法,古代叫"采选"。指通过正式规范的途径,从民间挑选貌美色丽、素质上乘的女子入宫服侍皇帝皇族。采选的制度是东汉首开其端。在此之前,历代朝廷充实后宫,或强夺,或挑选,时间不定,  相似文献   

19.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许多新派文人纷纷脱离旧婚姻,或见诸报端,或与前妻协议。尽管招来父母以及社会上的非议,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向前迈出了一步,推动了婚姻观念的变革,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20.
杨之水 《收藏家》2000,(7):44-47
中国文物研究所藏有一厚册旧照片,一帧一人,全部为烟花写真。但也有几帧画面上是两个人:或一人坐,一人立,或一人坐,一人跪;照片上方题有“宾湘红”等妓院名称与妓女的艺名。照片中的两人其实是用了照相术化身为二的一个人,前者称作“二我图”,后者称作“求己图”。鲁迅先生在《坟·论照相之类》一文中对此曾有描述,略云:“然而名士风流,又何代蔑有呢?雅人早不满于这样千篇一律的杲鸟了。“较为通行的是先将自己照下两张,服饰态度各不同,然后合照为一张,两个自己即或如宾主,或如主仆,名日‘二我图’。设若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的时候,名色便又两样了:‘求己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