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子.手扶耙,赤足行走在山间田野,这是传统的龙华客家妇女的形象。龙华客家女人戴凉帽的习俗和传统始于宋末,当时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为了生存的需要,客家妇女也和男人一样执梨耙田,勤耕苦作。  相似文献   

2.
‘渺啊—场。阿普加阿八的手杖,边唱要栽在这里了!一棵发千株,一穗长百粒!董神瑟神@播的种全长到 这里!米利董④播的种全长到这 里!利恩恩⑤播的种全长到这 里!这时人们一边丢谷子,一 犁田耙田祝词中甸县三坝区白地乡的纳西族,在春耕平整秧田时,掌耙人边走边吟唱: 啊— 让青草杂草都死光, 一窝窝、一丛丛地死光! 犁不死的耙死, 耙不死的刮死, 让青草杂草都死光! 阿普加阿八l的手杖, 要在这.里栽上! 播谷谷好, 撒稗稗一之壮, 愿庄稼兴旺, 愿五谷丰收! 啊,丰收神来吧! 播谷种祝词 白地纳西族在播谷种前,先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烧好香,再把…  相似文献   

3.
远逝的舂声     
<正>舂声,就是乡间农家舂米时发出的号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南农村乡下,一般农家都会置齐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农具。在所有的铁木制农具中,我印像最深、比较大型的算是舂米的米碓子了。米碓子是一种脚踏式的舂米工具。舂杵被嵌在一块笨重的方形粗木头上,然后按杠杆的原理安装,整个的形状像一个放倒的"7"。碓身长两米左右,碓头正对着地上的石臼,碓尾有一个凹坑。靠前有扶手,两边有踏板,踏板上有抓手的吊环。舂米时,人单脚站在碓尾上用力踩下,碓头就高高翘起,一放脚,碓头落下,舂杵就重重地舂到石臼里。"木公鸡,啄白  相似文献   

4.
滋贺县教育委员会和埋藏文化财中心,在该县蒲生郡蒲生町市子冲堂田遗迹内,发掘出古坟时代后期(五世纪后半至六世纪初)使用的一批木制农具,其中有(耒巳)等.据同时发现的祭祀用的陶器证明了它们的年代. 从一件比较完整的耙来看,是在木质的长40厘米、宽10厘米、厚8厘米的底座上,插入用于耕土的木齿.木齿长30厘米、直径5厘米,现残存两根。如果复原,底座长1.2米左右,齿约十根,在底座上还有  相似文献   

5.
简谈广东连县出土的西晋犁田耙田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3年底,广东连县附城公社龙口大队一座古墓中,出土黑色陶质犁田耙田模型一方。墓为砖室结构,有前后两室。墓砖上有"永嘉四年庚午岁六月卅日立"和"永嘉六年六月立"的纪年铭文,并见几何纹、叶脉纹和兽面网纹。永嘉是西晋怀帝年号,四年当公元310年,六年当公元312年。整个墓葬特征与墓砖纪年相符,可以确定属于西晋时期。墓早期已被破坏,犁田耙田模型以及陶井、陶屋、陶鸭、陶盂等器物散乱弃置于后室,多已破碎。但犁田耙田模型大体完整,可以复原。模型作长方形,长19、宽16.5厘米,四角各有一漏斗状设施,中间纵贯一田埂将耕地分为两块,一块上有一人使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开展了全面的农具改良工作.政府通过建立农具管理和服务机构,兴办工厂,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大量增补旧农具,积极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农具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改进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产量,同时奠定了农机产业的基础,为后期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做了铺垫.由于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和农具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农具设计和制造水平低,新式农具质量较低,价格偏高,技术传授和维修服务差,经营管理相对落后,新式农具推广使用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农具工作政策和措施的失误,不仅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也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一农业机械化是苏联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苏联农业的现代化又首先是从机械化开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苏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月革命后至二次大战前。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前十年积极筹建农机工业,后十年大发展。沙皇俄国时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在农业中普遍使用木梨、木耙、铁梨等简陋的农具从事耕作。国内根本没有拖拉机工业。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直到1923年苏联才  相似文献   

8.
官营铁农具是秦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在中央及地方部分郡设有采铁、冶铁、铁官等机构,其中前二者分别负责开采铁矿、冶铸铁器等具体事务,后者则总管相关事务。此外,秦还应普遍存在下设至县的铁官。目前还不宜将冶铸铁农具等铁器的作坊也称为工室。秦的县属机构中,田、厩、田官、司空、仓等应该都对官农具拥有一定的管理或使用权限。秦对假借百姓官农具非常重视,并有着相当完备的法律保障其施行。一般而言,秦民不需顾虑所借官农具的自然破敝。秦应设有专门的铁市官,负责向百姓售卖铁农具等铁器产品。总体上看,秦官营铁农具的民间供给对小农生产的促进作用是不宜低估的。  相似文献   

9.
商周时期有没有青铜农具;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哪些器类属农具;铜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都是考古学界长期以来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一些地区铜农具的先后出土,更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笔者近年来对上述问题作了点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非耜形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古文字“目”认作农具耜的象形,由来甚久,大致从半个世纪以前一直沿用到今天已成定论。其实,还有颇多的商榷余地。由于当初考古发掘出的古代农具很少,缺乏实物证据;古书记载农具又没有对它们形制的描写,描写或图样的出现在汉代以后,传世或出土的农具上又没有铭文,因此当时考订古代农具形制只能用汉代及其以后的说解,而用古文字资料作考证,还是一门新的学问。根据后世的描述来考订商周以前的农具形制,其结论往往不会完满,甚至出现差  相似文献   

11.
唐代曲辕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她从事农耕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辛勤劳动,勇于革新,在农具和耕作技术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为人类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繁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有关农业的记载不胜枚举,考古发现的农业史料也无法统计,为农业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前提。令人注意的是,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生产工具里,农具的数量一直占居首位;在农具中又以整地农具居多。说明整地工具是农具中最重要的一种,而且最富于发展和变化。从原始的  相似文献   

12.
杨越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1):85-95+158-159
1949—1952年,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党和政府在全国尤其是在老解放区开展新式农具的推广工作。为此,黑龙江地区在东北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新式农具推广实践,主要包括:及时掌握和应对新式农具推广工作中显现的问题,将国家经济扶持与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调试并确定新式农具研制过程和制造标准,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技术干部,为新式农具有序推广做好了组织、技术、方法、队伍准备。新式农具在黑龙江地区的推广,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秩序的恢复,巩固和促进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爱国热忱和生产热情。  相似文献   

13.
户撒坝为什么一边平一边不平呢?这里有段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据说户撒坝子是一坵大田,这里住着一个老农民。这个农民本事很大,他一个人耕种着这坵大田。因为这坵田高低不平,他每天都驾牛犁耙,耙了好几遍,还没有耙平。他决心一定要耙平它。可是,有一天,他已经耙到了腊撒坝尾,牛突然死了,不能再耙了,从此田也就种不成了。就这样,当时耙得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学界关于建国后改造农具的分析讨论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式农具的推广政策、实施手段及效果等方面。鉴于此,本文从区域社会史视角出发,运用一手档案资料,对建国初期新式农具推广和改造问题进行再研究,侧重体现技术革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文章以建国初山西农村社会的新式农具推广为例,从  相似文献   

15.
正转眼间,寒冬过去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大地忙着重新换上了嫩绿的春装,青青草原上的小羊们也开始忙起来了。这不,一年一度的春耕动员大会刚结束,羊村的春播就开始了!只见小羊们各自带着农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辛勤地播种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一、绍兴出土的越国青铜农具1949年以来,在绍兴各地陆续发现了一批越国青铜农具,它们多分布在绍兴城区及其周围地区.出土数量较多且比较集中的地点有:绍兴西施山遗址,袍谷遗址、禹陵、亭山、东湖、城东等地.此外在陶堰、南池、坡塘、上蒋、富盛、斗门等地也有较多的发现,器物主要有犁铧、锄、铲、锸、(钅矍)、镰等.介绍如下:犁铧:耕地用的农具.形似“V”,两翼部有锯齿,中间各有一半月形孔,翼中有一凸脊.绍兴县上灶乡火炬村出土的一件高19.2厘米,器形较薄,造型比较精致(图1).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入住阳澄湖费尔蒙酒店时,客服经理让我无论如何都要抽出一个小时参加酒店的“绿色环保活动”。随后我便被引到酒店特别打造的生态农庄,服务生早已准备好种子和农具,让我自己播种,并将写有我名字的小牌子立在地里。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是我国远古部族聚居的重要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新石器I时代遗址。在该地区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栽培稻的遗存,这里应是我国稻作的一个重要起源中心。稻作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主要形式,原始农业发展的实质是原始稻作的发展。随着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为我们研究原始稻作发展序列创造了条件。 一、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具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中使用的生产工具,一般是利用石、木、骨(蚌、角、牙)等材料制成的。石质农具有砍伐用的石斧、石锛、翻耕用的石锄、石铲、收割用的石刀、石镰、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榨、石杵等。骨质农具有骨耜、蚌铲、蚌镰、角锄等。木质农具有木铲,木耒等。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以上各种农具都有发现,但在骨、木、石三种农具的构成和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刘集原是新洲县的一个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后,刘集公社党委在县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指示精神,按照"机械化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同时并举,大中小型机械相结合,以  相似文献   

20.
詹娜 《民俗研究》2006,3(3):17-31
农具,传统农耕技术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技术,它的出现与使用始终是衡定农耕技术民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脉络。农具知识的传承不仅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同时也是农耕技术民俗与农耕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载体的农具,它不仅表现为减轻民众劳动负担的媒介与辅助性工具,同时,作为民众生活层面的一种文化事象,农具在传承并延袭传统农耕知识的同时,还盛载着民众丰富的心理需求与精神内涵。一、农具研究的相关成果农具,我们经常所见却又熟视无睹的农民自制的劳动用具,它既没有华丽的造型和精美的外表,又没有深奥的内涵与神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