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楠 《华夏地理》2003,(3):40-51
纤夫是三峡的风景,号子是纤夫的魂魄.没有了纤夫的三峡,只是一条普通的江;没有了号子的纤夫,只是失去生气的躯壳.号子是用劳动和生命谱写的赞歌,是与命运和自然抗争的最强音."一条纤绳九丈三,父子三代肩上拴,脚踏岩石步步深;一步辛酸一滴泪,泪水落地石头宽."一声吆喝包容了多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  相似文献   

2.
每到清明节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溱潼家家户户的老百姓就出门了,他们去参加“会船”。会船是以撑篙为主,每只船上一个家族几十口人。想象一下,一家人撑着船,神情肃穆,衣着朴素,在溱湖上快速地划着。之后,湖面上的船越来越多,大家越划越快,争抢第一。这几乎像是船的大会,顾名“会船”。会船有点像赛龙舟,但绝对不是那回事。龙舟比赛看谁划得快,会船也是同样。但不同的是,之所以比赛谁划得快,是为了去上坟。张家儿子多,船划得快,就能多上几座坟。这是他们最得意的事了,展示他们家的人丁兴旺。  相似文献   

3.
达生 《炎黄春秋》2004,(6):76-76,78
《伏尔加纤夫曲》(又名《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著名的苏俄歌曲。它作为我国最早传唱的俄罗斯民歌之一,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受到广泛欢迎。它激励了一代人,不怕艰难险阻,奋力拼搏,勇往直前,鼓舞他们走上革命解放的道路,并且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它浑厚悲怆、沉重有力的音乐语言使人想起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纤夫曲》,想起中国黄河、长江上的纤夫,想起中国的黄河船夫  相似文献   

4.
论劳动号子     
在我国各民族中,无论何地,当两人以上干艰巨体力协同劳动时,几乎都有他们自己的“劳动号子”。 生活於黔、湘、桂接壤之区的侗族,五六十人共抬一根极大的木头,会有一人领唱着抬扛号子,其他人则应声相和: “嗨佐罗啊——嗬,木头过厢靠大家哩! 嗨佐罗啊——嗬,木头上山靠头扛哩! 嗨佐罗,嗨佐罗,大家同心协力干, 翻山越岭保平安哩,嗨佐罗啊——嗬!” 贵州苗族亦有他们的“拉木”劳动号子。黔东南丹寨县的《拉木歌》至为明显。一人领,众人和,三字一顿,气势粗壮,协作性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纤夫百态     
恩萌 《华夏地理》2003,(3):52-57
提起纤夫,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列宾的那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相似文献   

6.
植被·根脉     
汉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码头城市,长江、汉江码头工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地方特色鲜明、节奏强烈、粗犷高亢的码头号子。包括:抽包号子、过跳号子、打包号子、扛货号子、抢货号子、进仓号子等。码头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  相似文献   

7.
在青海劳动号子多种多样,有擀毡的号子、榨油的号子和打墙夯土的劳动号子等。一、打墙号子打墙夯土号子是亘古以来勤劳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的发明和创造。打墙,一般需要3-4把杵子,抬杵子的小伙们必须身强力壮。等到墙板里装满了土,抬杵子的小伙们就排成纵队,由一个打头的人领喊号子,后面的跟着喊。"哼儿里哼,夯儿里夯,哼儿里哼哪,夯儿里夯啊!"  相似文献   

8.
正大家知道土家族、苗族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插秧整"插秧酒",薅草打"薅草锣鼓",抬东西喊"号子"等习俗。与土家族、苗族不同的是,泰州人不只是抬东西的时候打号子,在田里干活特别是干重活都有打号子的习惯。泰州的劳动号子品类繁多,以秧歌、窑工、车水、耕田、打场、挑担号子等内容为普遍。解放初期,茅山栽秧号子曾经唱进中南海,林湖栽秧号子"格上段"被中央音乐学院地方音乐教材和江苏省小学音乐教材选用。  相似文献   

9.
鲜艳的宝塔顶,船头"梢公"撑篙引船,船上坐一"仙姑",船尾"摆梢婆子"手握破芭蕉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唱词即兴创作.采莲船作为湖北传统民俗舞蹈形式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入选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汉江夏金口,一支"武汉采莲船"的民间非遗民俗表演艺术团队,将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送到金口每...  相似文献   

10.
打硪号子     
<正>硪,大集体年代,是夯实水库大堤的专用工具,形状像小水磨,称之为石硪。打石硪时,必须唱打硪号子。如今,小小石硪永远封存在历史的底片里,悠扬的石硪号子只能铭刻在美好的回忆中。在那大兴水利的时代,打硪号子可真多呀!打硪人一天唱到晚,要唱几个月,到底唱多少打硪号子,数也数不清。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叙事、抒情、民间小调,其歌词都是以激励劳动热情,鼓舞民工干劲为主题,颂英雄、唱农事、鼓干劲……  相似文献   

11.
弶港渔号子     
<正>弶港渔号子,江苏东台黄海上一道鲜活灵动、永不褪色的风景。她是渔民们的集体原创,来自耕海牧渔生活的长期积累和向海图强的情感抒发。弶港渔号子2011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车号子、牵篷号子、起重号子、测水号子等原汁原味的号子,犹如永不离海的鸥群,又犹如潮头欢奔的浪花,在大潮小汛间,传颂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古镇情思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梢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每当想起或唱起这首歌,我就油然地想到了我的故乡—渠县三汇镇。那是一个奇特而繁荣的古镇,说她奇特,是因为她依山傍水,虎踞在三江交汇处的一个硕大的磐石之上(当地人称“石磐”),远远望去,宛如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停泊在万顷碧波之中。说她繁荣,是因为她曾经是渠江流域商贾云集、流通的集散之地,最兴盛时远自苏杭乃至温州均有客商往来。地方志载:“三汇建场于明代,地为宕、巴、渠三水总汇,商务最盛,号称小重庆”。三汇镇是达州市著…  相似文献   

13.
魏启扬 《旅游》2002,(11):22-23
峡江岸边的石头在江水的怒吼和纤夫的呐喊声中,演绎出了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纤夫石。  相似文献   

14.
向孜 《神州》2013,(4):175-177
高山号子是一种原生态的劳动号子。它广泛存在于溆浦及其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高山号子也是较强的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的有机结合,也是音乐美和劳动美的和谐统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本文将以湖南省溆浦县高山号子为例,详细介绍探析其独特之处,挖掘其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文化,从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我认识王新民是在1982年。那年武汉作家协会举办诗歌评奖,参选的诗歌很多。从大量的作品中评委们忽然发现一首诗。老诗人曾卓、莎蕻都是评委,他们惊呼:“好诗,好诗!”诗的题目是《我是纤夫,我拉纤》。诗作如一座厚重而凝练的雕像,树立在评委们眼前,使他们感到惊讶与兴奋。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史志》2021,(3):45-49
萧红年谱(1937—1942年)1937年26岁1月3日,完成组诗《沙粒》。1月9日,由日本东京至横滨,乘游船"秩夫号"回国。在船上,邂逅徐淑娟的哈法大同学高山。※同许广平、海婴、萧军去鲁迅墓拜祭。1月13日,抵上海与萧军住在吕班路256号,即后来的重庆南路256弄。这是他们在上海最后一处住所。  相似文献   

17.
《旅游》2012,(4):2
恩施州人民政府,湖北省旅游局主办,巴东县人民政府,恩施州旅游委员会承办,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协办的第四届巴东·中国三峡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2012年4月17日至19日在长江三峡腹地--湖北恩施州巴东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农溪隆重举行。目的:为传承纤夫文化,打造节庆品牌,推介绿色巴东、文化巴东、富裕巴东、和谐巴东,提升巴东旅游的知  相似文献   

18.
法属波利尼西亚地处天涯海角。它所属的各个岛屿并不很大,交通也不便利。但是,我们的同胞却远涉重洋,在那里立足生根,繁衍生息。他们最早的祖先,就是1840年在一艘自澳大利亚开往南美洲木制机船上的37名中国人。因为机船要在塔希提停靠加油,他们借机会登陆,发现塔希提岛上土地宽满,雨量充足,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条件和环境和他们家乡中国广东差不多,便向当局申请,愿意留下居住。当地政府久闻中国人勤劳忠厚,聪明能干。如果留下他们,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工农业的生产,繁荣经济和改善民生,定能作出贡献。当局还考虑到那时塔希提人…  相似文献   

19.
与水手同航     
Kurt 《世界》2014,(6):144-149
当清晨的阳光迫不及待地洒满大海,爬上我的阳台,并闯入房间,一同塞进来的,还有一张Cruise Compass——船上一天的活动指南。  相似文献   

20.
千百年来,纤夫们在险滩和峭壁上,用双脚踏出一条条生路,用臂膀刻下一道道沟痕,用身躯竖起一根根石桩,它们记录着峡江上曾经的生生死死。如今三峡蓄水成功,这条残留的纤夫古道也永沉江底,成为历史上冰冷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