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首次胜利,在此期间中国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除香港、澳门外的大部失地;同时,中国代表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怎样从一个备受欺凌的弱国走向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大国,请看《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一文。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地位是在五十年前结束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奠定确立的。中国成了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文从此成为国际会议五大正式语言之一。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潘荣 《文史春秋》2004,(9):47-49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五个常任理事国都可由各自政府推荐一人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以协助秘书长工作;当然视情况,非常任理事国也可以这样做。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中国外交部先后有6位高级外交官赴纽约出任该职,他们分别是:唐明照、毕季龙、谢启美、冀朝铸、金永健、陈健  相似文献   

4.
日本希望频繁担任非常任理事国以强化“安理会内的熟面孔”这一形象,争取各国的好感,以便在时机成熟时水到渠成地成为常任理事国  相似文献   

5.
中、日、韩三国关系历来是东亚关系史上的敏感话题,时至今日,中、日、韩关系仍然是左右着东亚地区甚至世界局势的敏感神经.而今天日本企图想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一事更加发人深省.现实需要告诉中国人研究历史上的中日关系尤其是明清时代的清日关系尤为重要,它是揭开现当代中日关系的钥匙.本文重点研究清初时期的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对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的建立、变化和后滞影响进行研究,以求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二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深化发展1 94 5年 8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军的胜利而告终 ,迎来了新时代 ,成为 2 0世纪的历史转折点 ,这无论对战胜的中国还是战败的日本学界都产生了强烈震动。鸦片战争以来百年间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战胜了日本 ,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确立了五个大国中一员的地位 ,民族主义昂扬 ,也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光明。在经历了 4年内战后 ,得到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支持的中国共产党 ,最终将国民党从大陆赶到海峡对岸的台湾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 94 9年 1 0月 )。有计划地进行国家建设的新中国 ,在翌年 1 1月很快…  相似文献   

7.
1974年,第六届联合国特别大会在纽约召开。在派谁去的问题上,中共领导层内部发生了分歧。这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后,首次派遣高级代表团出席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必须派外交和国际经验丰富的人率团。中央政治局讨论具体人选,毛泽东批示让邓小平去。但江青坚决反对,她企图让张春桥取而代之。毛泽东得知情况后,十分恼火,给江青写了一封信——江青:邓小平同志出国是我的意见,你不要反对为好。小心谨慎,不要反对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不仅正式地提出了充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申请,而且大大地加强了谋求的力度,从舆论宣传到实际运做,从积累“实绩”到争取选票,无所不用其极,摆出了志在必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架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冷战结束为突出标志,国际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客观条件:日本的国际政治空间有了显著拓展;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目标更加明确;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积累了可观的“实绩”;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理解”和“支持”明显增加;联合国改革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国家利益推动了更高的国际地位追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趋于强硬,对华政策中的消极面逐渐凸现。由此.造成了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局面。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完全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署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逼中国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等,致使中日关系出现了复杂局面。此外,日本企图在未解决历史问题之前急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做法,也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人民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是联合国改革年,小泉政府籍此推进其联合国改革外交,把删除敌国条款和加入常任理事国作为其主要目标。从国家利益出发,日本提出自己的联合国改革方案:恢复联大生机与活力、改革安理会、改革秘书处、修改敌国条款、重新考虑联合国会费分摊及增加联合国日本工作人员数量等。但由于联合国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小泉政府的强硬外交路线,其联合国改革方案能否实现及落实程度仍未可知。  相似文献   

11.
一"日中历史共同研究"的意义 在两国政府支持下进行的日中历史共同研究是2006年10月安倍首相与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会晤的成果之一.从2001到2005年间扶桑社版<新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合格与2001至2006年间日本首相对靖国神社的6次参拜,使日中两国的关系在小泉执政的4年半时间里降至前所未有的冰点,尤其2005年日本申请加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及东海油气田开发等问题加在一起,导致在北京日本大使馆、上海、香港的日本总领事馆四周发生了反日示威游行,并扩展到成都等地.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打赌     
张炜 《湖南文史》2010,(11):27-28
周恩来曾有过两次"打赌"经历,两次都是出手即胜,令人赞叹不已,让人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13.
国内区域贸易、国际贸易与国家竞争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怀峰 《人文地理》2005,20(1):86-89
大国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替代的关系;二是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国内区域贸易能提升大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国际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融人世界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同世界密切联系起来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说:“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中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起来。”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美英等世界各国废除了过去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国家元首参加了开罗会议,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的筹建并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些表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日本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从未间断,但对日本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来文化及其承载主体,先后都成为日本挑战乃至攻击的对象。日本的对外认识彰显出一种从"攘夷"、"师夷"到"制夷"的逻辑,或者说呈现出从对峙、较量到接纳、学习,再到试图超越的变迁轨迹。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不安分的民族。大国情结是日本对外认知和行动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其历史上对外扩张侵略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外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场战争中获得大幅度提高,由一个不断遭受外国欺凌的并被不平等条约所束缚的弱国跃升为对世界安全负有重大责任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与各国的关系在这八年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国以来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日本终于与中国兵戎相见,最后签呈降书;长期以来扮演在华列强领头羊角色的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力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以往并未受特别重视的苏联和美国先后为中国抗战提供了最大规模的外援,而成为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战时中外关系的这些变化,将对其后…  相似文献   

17.
秦海燕 《沧桑》2013,(3):60-62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相互融合,自然融合的因素较多,瑶族"汉化"与汉族"瑶化"的互化情况较为明显,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进步。其原因在于相互杂居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的社会基础,农耕文化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的经济基础,而文化认同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强有力的纽带,以及相互通婚为瑶汉民族相互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6月上旬举行的八国峰会上,普京和布什相互“怒视”。这对曾经关系“温馨”的大国领导人,是因为美国执意在东欧布置导弹防御系统而相互叫板的。他们强硬的言论令国际社会为之一惊:难道地球上将再次出现“新冷战”?  相似文献   

19.
<正>"三事"、"三事大夫"、"三有事"屡见于《诗》、《书》等西周文献之中。从东汉郑玄以下,注家倾向于将"三事大夫"等同于"三公"或"三有司",而这一说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周金文中"三事"的解读。根据《尚书·立政》,"三事"实指常伯、常任、准人,而两汉普遍流行的看法是,常伯、常任为天子近官,相当于汉代侍中。后一说其实更能贴合《诗》、《书》和西周金文。试作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海龙  毕颖 《攀登》2013,32(4):27-32
当今世界,以敌我分明、对抗冲突、零和博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大国关系正逐渐被以相互尊重、协商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所取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以尊重为前提、合作为途径、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对比新旧大国关系内涵、特征,剖析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代条件和现实意义,分析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