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盘花鼓起源于安徽凤阳花鼓。临海沿海一带的演唱艺人,先后受了明清两代凤阳花鼓的影响,创作了二人舞《上盘花鼓》。后来又以江南一带流传的民间小调为基础,结合当地社会生活,创作寄生草、姑娘看花灯、小妹送情郎、相思深等十余种花鼓曲调。最初的上盘花鼓  相似文献   

2.
丁淑娜 《旅游纵览》2023,(8):151-153
晋南花鼓作为黄河文明与三晋文化共同孕育浸润发展而来的杰出代表,其形式自由、变化多样、动作鲜明、节奏欢快,充分凸显了晋南人民热情纯朴的精神面貌,彰显出了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性等重要特征。本文以晋南花鼓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晋南花鼓在山西“黄河带”旅游演艺的发展脉络着手,探索新时代晋南花鼓的艺术特质、表现形式和文化精髓,在不断推出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新作过程中,带动山西“黄河带”景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以艺促游、以游提艺的双向奔赴。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80年代,普宁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先后发现了石牌区(镇)花鼓岩、流沙区(镇)龟山两处古文化遗存。其后经省、汕头地区(市)、中山大学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复查,获得一批遗物。现将调查所获简报如下。一、花鼓岩遗存花鼓岩位于普宁市西北,距市区约23公里...  相似文献   

4.
要闻速递     
《神州》2011,(12):6-9
山西老农进大学传授花鼓绝技挽救濒危民间艺术5月17日,来自山西临汾市翼城县的三位农民走进山西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手把手教授大学生原生态翼城花鼓。一位艺人说,我们不希望看到花  相似文献   

5.
凤阳花鼓     
正凤阳花鼓,亦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知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主要分布于安徽凤阳县。原生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两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进行了新的创作,剔除了小锣,将"凤阳花鼓"改称为"双条鼓",今演出的凤阳花鼓,  相似文献   

6.
王丹 《民俗研究》2014,(3):91-97
打花鼓子与跳撒叶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族诞生仪礼与丧葬仪礼的重要习俗,清江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花鼓子和撒叶尔嗬,它们在流传区域上高度重合,并通过仪式秩序和歌舞艺术表达土家人的生命观念和社会关系,体现出土家人对于自我、人、生命与社会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睡觉后再敲     
《南京史志》2011,(2):22
儿子":爸爸,您给我买个小花鼓吧!"爸爸":你敲起来,我就看不成书了。"  相似文献   

8.
海安县在1998年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安体育人紧紧抓住发展机遇,自我加压,拼搏进取,创造了辉煌,北凌农民体育、角斜军事体育和《海安健身花鼓》成为海安体育的亮丽品牌。  相似文献   

9.
韩艳 《神州》2011,(25):66-69
"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婆、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这是清代文学家,吴锡麟在《新年杂咏抄》中关于商河鼓子秧歌盛  相似文献   

10.
胡献锦 《神州民俗》2007,(11):37-39
“花鼓子”是土家人在喜庆场中和劳动之余表示庆贺和欢乐的一种亦歌亦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北长阳、五峰、巴东、建始一带。舞蹈时不用伴奏,不化妆,表现形式自巾,不受场地和人员限制,乐者可乘兴而舞,观者可即兴而歌。  相似文献   

11.
著名楚剧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越、黄梅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  相似文献   

12.
海安花鼓     
海安花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旧时主要以说唱为主,分为打场子(即开场)、杂戏两部分。其剧目主要以歌颂英雄豪杰,说唱传说故事,倾诉爱情为主。海安花鼓戏始于明朝中后期。那时,海安一带流传一折歌颂明朝抗倭英雄刘景韶的花鼓戏,其词曰:“花鼓唱起一条声,国泰民富出忠臣。刘公平  相似文献   

13.
正如刘骥所预言的那样,天时、地利、人和,我全占上了.不久,武汉市举行戏曲观摩会演,继而中南区举行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我被上下一致推选参加了,并且连连夺魁.为了准备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周天栋排演了《打渔杀家》、李罗克和我排演了《打花鼓》;我和张春堂、王子林、万仙霞  相似文献   

14.
胡中友 《江淮文史》2010,(5):118-127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曲凤阳花鼓歌,通俗如话,流传广远。然史籍记载,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在家乡"安抚流民"、"移民垦荒"、"以富带贫",沐浴皇恩的凤阳百姓本应感恩戴德,为什么却编排花鼓民歌来谤议他呢?难道朱元璋真是凤阳府十年九荒的灾星吗?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10,(4):93-93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宋代称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我国民族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都表演秧歌。其特点是欢快、兴奋、红火热闹。因为流传地区不同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几种不同风格的秧歌。  相似文献   

16.
以往交城窑的概念为唐代始烧,并以花鼓为要。近年在古村落的建设改造过程中发现并收集了不少标本,致使交城窑在烧造时间与品种上需要重新认识。赭色或褐黄色画花与介休窑有相近处,部分有自己的风格。低温釉器物的发现较为重要。其分布范围及烧造器物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陶古鹏,字云卿,号德全,今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陶家大湾人。1896年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从小读过几年私塾,放过牛。因父亲和姐夫都是业余演员,会唱高跷戏和花鼓戏,故受他们的影响很深,14岁就跟他们学唱小生,18岁拜李进伢为师,20岁入花鼓戏班,成为正式演员。一年后,搭班到红安、鄂城、汉阳等地农村演出。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56,(5)
本市杨宗安同志损赠故宫博物院珍贵瓷器故宫博物院最近接收本市杨宗安同志损献的明末和清代的民窑等瓷器共百余件,其中明末瓷器有"大明天启年办"款青花鼓式砚和"崇祯八年"款天衣寺青花炉,为研究明代民间瓷器的稀有资料。其余大部分是清代堂名款的瓷器,如康熙壬子中和堂款  相似文献   

19.
王建柱 《文史精华》2009,(12):53-56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经参加过长征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时.创作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长诗。随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了其中的10首诗谱成了组歌。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红军当年走过地区的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调,  相似文献   

20.
何艺源 《神州》2021,(1):70-71
本文对作曲家李滨扬先生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花鼓》进行深入分析.这首作品是作曲家于2013年应邀为中央音乐学院"圣风"乐团而作,并同年在"金钟奖"比赛中荣获金奖,文章从作者的创作思维,民歌凤阳花鼓的溯源,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音乐文本的相关分析,探究作曲家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技法相结合的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