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曼殊(1884-1918)是我国近代集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父亲苏杰生是广东香山人,在日本经商时私纳日本女子河合仙为妾,并与河合仙的妹妹河合叶子私通生下苏曼殊.叶子生下苏曼殊不久就嫁给了一个海军战士,苏曼殊自小跟着外公外婆,名义上却是河合仙的儿子.由于苏家对异域媳妇不予承认,河合仙最终又改嫁了他人,苏曼殊因此受到苏家歧视,四处漂泊,过着半僧半俗、半疯半癫、无依无靠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诗僧苏曼殊名元被,字子谷,小名王郎。其父为中国人,其母是日本人。他188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1918年卒于上海广慈医院。苏曼殊才气横溢,精通中、日、英。梵文等多种文字,在诗歌、小说、散文、翻译、绘画等多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作品流传在国内外有30多种,产生一定影响。于右任曾赞曰“曼殊诗格高超在灵明镜中。”柳亚子誉之谓“不可为一,不可有二。”苏曼殊曾两度遁入空门,虽身托佛祖,仍心系红尘。1912年国民党大型报纸(太平洋报)在上海发行,苏曼殊应邀担任编辑,他的作品也多在该报发表。当时辛亥革命先驱叶楚伦任《太平洋报》总…  相似文献   

3.
亦诗亦画亦情的苏曼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1884年10月生于日本横滨,祖籍广东珠海。名戬,号子谷,小字三郎,别号元瑛、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其父苏杰生,“广州生,商于日本”,娶河合仙为妾。苏曼殊为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子所生,由河合仙抚养,6岁时始被单独领回苏家。“广中重宗法,族人以子谷为异类,群摈斥之”。苏曼殊一人独处,性情越来越孤僻,形成了对痛苦羞辱的病态敏感和从不倾诉痛苦的封闭心理。12岁时,苏曼殊“贫困为沙门”,不久因偷食鸽子被逐出寺院。后又两入佛门,但终多情于尘世。他的绝代才情和个人风采永久地留给了后人。 在横滨大同学校…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与李叔同,同生于19世纪80年代,辛亥革命前先后游学日本,均擅长诗文绘画,民国初年各以文坛奇才闻名于世,壮年相继遁入空门,逝后均埋骨杭州西子湖畔,成了人们猜度不透的一大人生之谜。为此,世人有公论:苏曼殊既激进又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与印度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南社的主要诗人苏曼殊,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营养、文学视野开阔的作家。苏曼殊译介了雨果的小说,拜伦、雪莱、彭斯、歌德等人的诗歌,并经常论及西方文学,他对东方文学也很重视,翻译过印度作家的作品,对印度文学予以很高的评价。本文的目的是想梳理一下苏曼殊与印度文学的关系,以引起人们探讨这一问题的兴趣。苏曼殊翻译的印度文学作品不多,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一篇小说和一首短诗。小说是19O8年6月译成的,题目叫(婆罗海滨遁迹记},最初发表于19OS年7‘8月日本东京出版的(民报)第22‘23号,系未完之作。原署南印度翟沙著…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和苏曼殊堪称民国初年的狂士,他们意趣相投,以相识,其皆如鲁迅所云:“激昂慷慨,顿拙抑扬。”苏曼殊其生也短,交友遍于国中,而知己算来却屈指可数,陈独秀乃当之无隗。苏曼殊的颓废、浪漫、好学,以及诗人气质、率真性情,给陈独秀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以至晚年念及,都有动情之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研究陈独秀早期思想与活动的过程中所搜集到的陈独秀写的两组诗,对研究陈独秀在一九○八——一九一○年的思想和活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一组名《华严瀑布》,五绝体,一九○八年下半年写于日本。最早提到陈独秀写《华严瀑布》诗的是苏曼殊,他在其《画跋》中说:“华严瀑布在日光山,篷瀛绝胜处也。仲子曾作《华严瀑布》诗十有四章,词况丽赡”。但苏曼殊并未将原作录出,而后来的有些学者,或因未  相似文献   

8.
1907年,刘师培携母带妻,与同盟会会员苏曼殊一起东渡日本。章太炎得知消息后手舞足蹈,哈哈大笑,说:“申叔(刘师培的字)来了,吾道不孤矣!”汪精卫问:“申叔是何人,使你如此欣喜?”  相似文献   

9.
朱洪 《江淮文史》2007,(5):75-81
刘半农和苏曼殊,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都是诗人、翻译家、小说家;他们都是反封建的文化战士;他们的命运都非常坎坷。曾经,他们也有过短暂的交往,值得追述。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浪漫主义不是西学东渐的直接产物,而是固有文化生态发生结构变动之结果。国粹主义和遗民情结,佛学之境界及悲剧精神,构成其早期浪漫主义的内核与独特范式。苏曼殊浪漫主义虽具抵抗现代性倾向,但内涵、特质却与西洋主流浪漫主义迥异。他对欧洲浪漫主义之了解零散而不系统,而与"能诠慧学(佛学)"之德国诸师多有契合。文化民族主义及文化三界观,与其浪漫主义互为表里。欧洲浪漫主义与本土民族主义之交汇,形成清末民初独特的文化保守主义体系。苏曼殊的文化取向,始终处于由晚清国粹派至东方文化派的思想链条中,具有新人文主义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1.
意趣相投,以文相识,陈独秀与苏曼殊,民国初年的政坛与文坛上两颗耀眼的巨星,他们之间纯真的友情,让人感慨。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原名玄瑛,广东岳山人,曾留学日本,漫游南洋,精通英、法、日、梵诸文。曾任报刊翻译并在大学外语系任教,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甚笃,并参加“南社”。是我国文坛杰出的文学家,不仅诗文卓著,而且在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的画风清淡典雅,不落俗套,自成一格。唯从不轻易为人作画。1905年春,他在杭州西湖为陈独秀作画之后,接着江苏镇江的赵伯先又来求画。苏与赵交谊甚厚,曼殊曾有记载说:“伯先豪于饮,余亦雄于食,既醉,则按剑高卧于风吹细柳之下,或相互驰骋于龙蟠虎踞之间。”对作画之邀,曼殊当然应允。但他由于忙着东渡日本,未能及时交…  相似文献   

13.
方继孝 《收藏家》2008,(11):23-27
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对于“苏曼殊”这个名字,恐怕是比较陌生的了。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年代,这个名字在中国一一特别是在文化界,是很响亮很出名的。  相似文献   

14.
学风三昧     
少年时读《苏曼殊诗文集》,初识“三昧”这个词,朦胧而直觉地感到它意味着“真谛”、“要诀”或“精义”。后来方知这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是唐代佛门高僧玄奘法师在翻译天竺佛经时,创造了这个既谐音又会意的、切贴绝妙的汉文词语。至于“学风”与“文风”,它是指学术界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尚。风尚无形,但它却有力量。  相似文献   

15.
散叶     
<正>叶楚伧巧向苏曼殊索画苏曼殊绘画淡雅出尘,境界清高,求他作画的人不少。但他生性浪漫滑稽,只答应女郎的要求,而且声明:每画一幅,必须用女方的照片来交换。男子求画则一概谢绝。特别好的朋友要想得到他的画,也得费一番心机。他的朋友叶楚伧向他索画多次,他始终没有动笔。有一天,叶把他领进李叔同作画的房间。曼殊进门一看,他爱吃的烟卷、朱古力糖、牛肉等一应尽有,正高兴着,叶楚伧借口有事,到门外将房门反锁了,大声说:"我给你准备了吃  相似文献   

16.
画家齐白石和作家老舍是忘年交。一次,老舍选了四句诗,请年逾九旬的齐白石用不同的画作来演绎。这四句诗分别为:"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树寒梅带雪红",是诗人苏曼殊描写四季的佳句。很快,齐白石以春、夏、冬的花卉为主题,  相似文献   

17.
苏曼殊与南京■陈世强字子谷,号曼殊、玄瑛等。广东香山(今珠海前山)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志士,也是一位具有多样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对诗、文、小说、绘画无不擅长,又深谙中、日、英、法、梵五种文字,精于翻译。其丰富的文艺作品,为那个时代瞩目,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此后至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线路是由探索到改良到不彻底的革命,由这种不彻底的革命逐步走向现代社会的真正革命。综观珠海近代名人,其思想构成也不出此轨。 首先,强烈的爱国主义是珠海名人思想的核心。从1849年沈亚米刺杀澳门总督亚马喇到苏曼殊欲借枪杀康有为到后来韦德刺  相似文献   

19.
论苏曼殊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文学史上,苏曼殊可谓独特的这一个。曼殊的生平是浪漫传奇的一生,更是悲剧的一生,他徘徊往返于世俗与山林寺庙之间,其行迥异于一般僧人和常人,实谓十足的狂僧。曼殊的文艺,尤其诗歌和小说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识。其小说写的是悲剧的婚姻爱情,其诗歌虽表现出多样繁杂的风格,但主导色彩则是愁和泪浇筑的悲剧韵味。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奇才,他集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于一身.他创作的恋情小说以惆怅、忧郁之情,细腻地叙述了一个个梦萦情牵的爱情故事,因而有人谓其开“鸳鸯蝴蝶派”之先河,他就是一代才子苏曼殊.然而,这看似多愁善感的一介文士,一度曾想刺杀康有为! 原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孙中山的帮助下逃亡到日本东京,当时与康同行的梁启超有改弦更张之意,想与孙中山联合起来重组新党,但他知道康有为的执拗脾气.于是,梁启超便试探性地与康有为商量道:“此事对我们也大有好处.孙逸仙答应假如联合有望,他就给我开个介绍信去檀香山募捐.先生,我们现在困守异乡不是办法,要想重振大业,手中有钱才行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