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北洋三杰”,是指清末民初北洋军事集团中的骨干分子冯国璋、段祺瑞和王士珍。他们三人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干将,尤其是冯国璋。1911年“辛亥革命”镇压武昌革命党人起义,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前线总指挥。冯身先士卒攻人武昌,扬了北洋的军威,为袁世凯争了名声。大功告成后,冯被调回北京,配合袁世凯逼宫。1912年1月,南方革命党与北洋军阀达成协议,由冯国璋率领北方军界60名将领通电全国,要求改变国体,实行共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走投无路,只好宣布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告终。  相似文献   

2.
《苏报》案是我国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桩重大事件。整个事件反映了清政府和革命党人间镇压和反镇压的斗争,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之间争夺上海租界司法权的矛盾。兹就帝国主义在《苏报》案中侵犯上海和界司法权的阴谋予以揭露。  相似文献   

3.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等人流亡海外组建中华革命党,举起革命低潮下的讨袁旗帜。以革命的对手方为着眼点,此时袁世凯政府采取的侦缉与策反的政治策略,是孙中山实现革命理想的障碍之一。袁世凯政府针对孙中山及中华革命党的相关行动呈现着武力镇压、刑事侦缉、策反与招抚等阶段性特点,反映出彼时国内外政治波谲云诡的剧变,以及袁世凯政府与中华革命党之间因时因势而变的政治较量。这对重新认识孙中山等党人的革命活动和中华革命党的真实面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为袁世凯重新出山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没有革命的爆发,袁世凯出山是极其困难的①。出山后的袁世凯,先是走向了与革命相反的道路——积极镇压革命,最终选择了与革命党合作的道路。袁世凯与革命党的合作,导致辛亥革命的迅速胜利和廉价胜利,基本实现了革命党人的既定目标——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袁世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接圣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清廷大为震惊,仓皇不知所措,摄政王载津立派陆军大臣荫昌为钦差大臣,从北洋军第二、四、六镇(相当于师)中各抽调一协(相当于旅)精锐组成战时混合军,由冯国璋任“军统”, 驰赴武汉镇压革命军。同时,又命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长江水师赶往武汉协助陆军作战。  相似文献   

6.
1913年,冯国璋在江淮宣抚使、第二军军长任上镇压了二次革命,被任命为江苏都督,袁世凯就作伐为媒将自己府里的女教师周道如女士介绍给了冯国璋。周女士是江苏宜兴周才学阁学第五女公子,优于文学,喜读兵书。她随父宦游北京,入天津女师范学校,旋应袁世凯之聘入府教授;袁世凯的三夫人也是她的女弟子。袁三夫人和周道如朝夕相处,俨同姊妹,书窗闲谈时,三夫人问及婚嫁之事,周道如道:“吾终身事,若非执掌大权之高等军官不嫁。”三夫人即将此话告知袁世凯,袁就有心作伐介绍给冯国璋,因冯的嫡妻已去世。冯国璋到袁府,袁世凯有意让他俩见面,冯睹周之丽…  相似文献   

7.
正1915年冬天的上海,凄风苦雨,黑云压城。北洋军乘镇压"二次革命"之机,深入东南,盘踞上海,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实行恐怖统治。就在这风雨如磐、万马齐喑的时刻,突然炸响了"肇和"舰起义的惊雷。"肇和"舰起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人高举反袁旗帜所进行的一系列武装斗争中的一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了"中华革命党",制定"革命方略",组建"中华革命军",各省分设司令长官。首先策动发难的地点,选在江浙两省。考虑到上海的国际影响和海军力量,决定夺取上海海军,攻  相似文献   

8.
《文史月刊》2009,(3):47-47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首领,清末,他的党羽布满朝廷内外。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1909年清廷罢了他的官,他只好退居河南彰德。但他仍关心着全国形势的变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清廷极度恐慌,忙派冯国璋率军前去镇压。但冯国璋接到袁世凯的密令:按兵不动,坐等事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余玮 《文史天地》2013,(8):38-43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使孙中山对如何将革命进行下去的想法一下子清晰起来,那就是手上要有兵,要有军队。俄同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冈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相似文献   

10.
王恩收 《湖南文史》2009,(10):63-63
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闯里,有三个重要人物,他们是王士珍、冯国璋和段祺瑞。这三个人号称北洋“三杰”。其中,冯国璋曾担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和代理大总统等要职,也算得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此人有一嗜好:爱钱如命。  相似文献   

11.
该组史料选自本馆藏北洋政府交通部档案全宗,为北洋政府交通部为查禁中华革命党宣传品致邮政总局的有关饬令,共13件。本组史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华革命党通过出版、发行手段进行爱国宣传等革命活动的情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合法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消除"革命党"是为了组织"政党",推进中国的民主政制建设.然而,一度因应形势改建"政党"的国民党,其革命情结始终难以消去,其党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阶段."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回归"革命党"立场,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在国民党"继续革命"的过程中,不仅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成为打击目标,孙中山等人在革命之初选择的西方议会民主政制也在事实上遭到否定.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年杂志》创办之前,陈独秀已经亲身经历了清末革命党暗杀清朝权贵、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二次革命”、袁世凯滑向帝制自为……短短几年时间里,走马灯似的政治剧目让他越来越看不准未来的时局。那时,大家都觉得封建专制推翻了,民主共和了,中国有希望了。可是现实的发展总是与期待的理想格格不入。就像鲁迅在《小杂感》里调侃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相似文献   

14.
张国淦在武昌首义后南北和谈中担任北方代表,在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相继为总统时,他均担任要职,有机会结识相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者。在《张国淦自述》中以亲历者的角度从"武昌首义"、"各省响应"、"南北议和"和"清帝退位"四个部分来回顾这场革命,对于了解这场革命的相关事实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镇与古代生活习俗董彦文在出土文物中,“镇”屡有发现。占文献中关于“镇”的记载也不少。根据考古发掘,镇在古代应该有三种用途:镇压席四隅;置于博枰之上;镇魔压邪。可见镇的产生与古代起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席、枰密切相关,也与古人求神祈福保宅安的思想有关。一、...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中,荫昌的名头不算太响,但与他有关的人或事说出来你绝对感兴趣. 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核心人物德皇威廉二世称兄道弟,关系铁得分不开;他曾多次解袁世凯于倒悬之急,袁氏全家视为"恩上";他参与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当今每个文科生要求必须熟练掌握的,如对义和团和武昌起义的镇压;他有几个学生是任何学过历史的人都不可能绕开的,比如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曹锟.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的排满宣传对汉人加入排满革命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排满宣传下的满汉关系极为敏感。面对排满宣传及排满行动,部分满洲贵族采取排斥汉族官员及防备新军的做法,这又加剧了满汉矛盾。革命党纠正宣传中的偏颇,调整革命初期的错误做法,但革命进程中旗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进而报复汉人,满汉经历了再一次的矛盾激化。以反满为口号的辛亥革命虽然使旗人消除了特权,逐步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但在旗人心中留下的感情伤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刘创 《文史博览》2013,(4):21-21
1911年12月2日,革命党攻克南京,各省代表一致表决通过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而此时的孙中山,并没有出现在国内的任何重要庆祝现场,他正游历东欧。早在10月初,孙中山就已得知武昌已被革命党攻克的消息,为了寻求经费上的资助和革命党在世界范围内的合法地位,他在美国各地发表演讲,并希望借此寻求美国政府在新革命党和清政府间的中立态度。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与广大爱国华侨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在航空教育方面,华侨创办或参与的航空学校就有7所之多。 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 这是民国时期华侨在海外所办的最早的一所航空学校。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旨在武装讨袁、再造民国的中华革命党。不久又决定兴办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才参加反袁斗争。1915年4月25日,他派周应时出面与日本友人坂本寿一订立了“教授飞机契约书”。坂本寿一是一位曾在美国寇蒂斯飞行学校学习过的日本青年飞行家,孙中山曾与其探讨过飞机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契  相似文献   

20.
王恩收 《文史博览》2009,(10):63-63
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闯里,有三个重要人物,他们是王士珍、冯国璋和段祺瑞。这三个人号称北洋“三杰”。其中,冯国璋曾担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和代理大总统等要职,也算得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此人有一嗜好:爱钱如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