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阳文史》2008,(2):F0002-F0002
照片中的老贵阳人一个个拖着辫子,虽然面容憔悴,但毕竟是在过年,一年的劳累也抵不住暂时的欢娱,小孩被缚在高杆上,扮演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大人抬着他们走在本来就很狭窄的街道上,人很多,十分热闹。  相似文献   

2.
徐敬吾,广东香山人,流寓上海。他思想比较进步,在前清末年,大家都穿长袍短褂,背后拖着大辫子,他却早已剪发易服。起初在棋盘街鸿文  相似文献   

3.
罗绍志 《百年潮》2013,(12):47-50
一同剪辫子的发小 1936年夏,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与美国记者斯诺谈到了在驻省湘乡中学的生活片断。毛泽东风趣地对他讲述了一个关于“剪辫子”的故事:“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在我的学堂里,同学们越来越激动。为了发泄不满情绪,他们反对留辫子。  相似文献   

4.
清末宣统年间,我在武昌陆军测绘学堂读书。除学习日常课程外,还偷看了一些革命书报,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一些讲稿、文章,认识到非推翻清王朝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当时,大部分同学是“共进会”成员,我经王寿介绍,亦加入进去。其代表人物为方兴、甘绩熙、李诩东、朱次璋等人。同学们经常在校秘密传递革命信息,联络校外新军代表,积极策划起义。 辛亥首义前夕,共进会在测绘学堂内掀起了一场剪辫子风潮。一天,下晚自习后,我和李翊东、戴维夏一起,准备了几把剪刀,在同学中倡议剪辫子,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赞成。剪去辫子就意味“背叛”清…  相似文献   

5.
座落在哈尔滨市南岗颐园街1号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已整修一新,目前正接待着大批前来瞻仰的观众。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一进门厅,投入眼帘的是一幅缀在白色印花衬底上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在一起的大幅茶色照片,照片下面和两旁陈设着青松和大叶青,显得朴素雅致,庄严肃穆。解说员同志引导我们轻步来到了二楼——毛泽东同志视察纪念室。毛主席在一九  相似文献   

6.
李西屏(1887~1960年),原名翊东。湖北黄冈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黄州府中学堂,与同学詹大悲等参加证人学会,鼓吹反清救国。宣统元年(1909年)因鼓动学潮,被校方除名,遂往武昌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后考进湖北陆军测绘学堂,经方兴介绍加入共进会。1911年初,与喻育之等人在校内发起“剪辫子运动”。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工程营呜枪发难。李随即与方兴、甘绩熙率同学直奔楚望台军械库领取枪支,接替原守兵守卫军械库。  相似文献   

7.
1927年6月2日,北平的天空布满乌云。偶尔一两声雷声也沉闷异常。上午10点左右,一位身材高瘦、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脑后拖着一根细而短的辫子、神色凝重、手捏香烟的男子下了黄包车,步履沉重地进入颐和园。他环顾四周,似有无限留恋。随后他来到昆明湖畔的石舫,长叹一声坐在石凳上。香烟快要燃尽,他又换了一根,但只吸了一口就拿在  相似文献   

8.
如果人们到了首都北京,去参观鲁迅博物馆,一张放大的鲁迅与爱罗先珂世界语同仁合影照片,就会映入观众的眼帘。照片的前排中央坐着一位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前排右起第四人),盲诗人右边坐的是鲁迅,他左边坐的就是张弹林(见封底)。我们从这张照片中清楚地可以看出,这位盲诗人爱罗先珂,对于他的门生张禅林,是多么的器重啊!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读书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绍兴老家省亲。回去的时候,鲁迅都是从水路坐船回去的。不过,船上的管理十分混乱,船上虽然有床位,但是并不对号,谁先占了就归谁。当时,由于时局动荡,有一些码头上的地痞,便趁机对船上的乘客敲诈勒索。地痞先于乘客提前登上船,在所有的床位上都放上一件旧衣服,  相似文献   

10.
陈丹 《中国西藏》2009,(1):24-29
有一次翻阅自己的老相册,突然发现一张我10岁那年的三好学生留影,照片上的我两个脸颊涂着红红的胭脂,刚刚结束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身上还是舞蹈表演的装束——头上盘着五彩丝线编的辫子,身上穿着衬衣和长裙,腰间那块彩色横条的围裙让我在小朋友当中显得异常醒目……这张照片突然让我的记忆飞驰回到小学时代的那个下午——不禁哑然,原来我今生和西藏的缘分,在那时候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文史月刊》2011,(9):32-32
1909年8月,鲁迅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自形同鬼魅的东西在前挡道。  相似文献   

12.
1974年,我们在鲁南一个小山村插队。 那年月,知青插队"接受再教育"的第一课便是请当地老贫农"忆苦思甜"。一天,我们八九个知青正在菜地里干活,报社记者来了,说要拍个"忆苦思甜"的照片,登报宣传一下。大队书记很重视,说要去请一位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来。"不用了",记者指着带我们干活的菜农说,"这位老大爷就很像个老贫农,就让他来试试吧。"  相似文献   

13.
1933年2月,英国著名的进步作家肖伯纳,游历苏联之后经香港来到上海。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到江岸码头迎接。肖翁身材高大,宋庆龄、蔡元培的身材中等,鲁迅却是个矮个子。三人同肖翁在码头上拍了一张照片,在报纸上登出来。不几天,画家魏猛克在《申报·自由谈》读到鲁迅写的一篇《肖伯纳颂》,遂写了篇骂肖伯纳兼骂鲁迅的文章,发表在自己办的小美术刊物《曼陀罗》上。文章讽刺鲁迅,说“连鲁迅先生也从《坟》里面爬出来去《自由谈》上颂肖。”没多久,魏猛克又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高个子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和矮个子的鲁迅站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1952年春,主持大西南工作的邓小平,觉察到进城一年多来,干部队伍中闹离婚另寻新欢、腐化堕落的现象日益严重。为此,他在一次地师级干部会上尖锐指出:当前,我们干部队伍中享乐腐化思想正在蔓延,突出表现在男女关系上,到处闹"婚姻改组"。如个别市委9个委员中有7个闹离婚。这些人进了城,见了年轻美貌的城市姑娘心就花了,再也瞧不起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幅严重受损的照片。有人会问:“这样珍贵的照片,为什么不珍爱保存,而被折损了呢?”个中饱含着一段辛酸而痛楚的历史故事。毛泽东主席和陈东升这幅十分珍贵的合影照片,原来是毛主席在1958年10月31日晚7点30分至11月1日零时30分的时间内,由京赴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郑州会议前夕,途经黄河北岸重镇新乡车站停留,在他老人家的专列上,接见参加中共新乡地委(大豫北时期)扩大会议的地市县领导同志,同地委第二书记陈东升亲切握手、交谈时的合影。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毛主席接见陈东升的动人情景。当陈东升在我搀扶下,拖着敌人留给他那伤…  相似文献   

16.
1925年,处于北洋军阀直接统治下的北京,以女师大事件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风暴。在这场斗争中,鲁迅积极支持北京女师大学生运动,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及其走狗展开了一场韧性的战斗。 女师大的前身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于1908年设立,1919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又改称国立北京女子  相似文献   

17.
195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长沙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果的展览。在"民主改革"专题的展板上展出了一张英姿飒爽的女性照片,照片下是一行醒目的标题:湖南省第一位女乡长--肖满淑。旁边配有文字说明"肖满淑,女,贫农,邵阳地区武冈县邓家铺区扶峰乡人,1933年10月出生,1951年作为翻身农民代表被选为扶峰乡乡长,时年18岁。1952年被评为全省模范女乡长"。  相似文献   

18.
春游梅花山     
正冬爷爷拖着长长的大胡子悄悄地走了,春姑娘又一次迈着轻快地脚步向我们走来。刚开学,学校就组织我们去梅花山春游。第二天早上,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乘着大巴出发了。一路上,我们看见了许多小燕子都停在电线上"唧唧"地叫着。过了一两个小时,我们到了春游的地方。一下车,"哇!"满山全是梅花树,怪不得叫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东西方文化正式打照面之际,当西方人看到中国男子拖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那种惊异的程度,只有用“文化震撼”一词来形容.据说曾有一艘从广州驶回美国波士顿的船,船上带了一个中国小脚妇人,不知是绑来的,买来的,还是骗来的?那船主生财有道,在波士顿码头将她当作珍禽异兽来展览,看一眼收费若干.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先生的纪念会,70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概括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80年代初,“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此后,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范畴,挪进学术领域。近20多年,鲁迅话题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10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超越旧有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旧史料出现新的解渎,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嬰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