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叹光绪之死     
秋阳 《贵阳文史》2012,(6):86-88
人的生与死,是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寿终正寝"是正常的,死得其所最为人们所乐见。死于"天灾",不可抗拒,死于"人祸",令人悲伤,却又屡见不鲜,留下了不知凡几的哀魂怨鬼。光绪皇帝,就是一个死得很蹊跷的怨鬼。因为他是一国之君,他的死特别令人关注。我在写《李端棻传》的时候,是将李氏一生的作为置于光绪帝推行新政的历史大潮中进  相似文献   

2.
3.
正当光绪帝离开颐和园返回宫中时,颐和园内出现了重大事件,这就是慈禧太后决定回西苑。  相似文献   

4.
郭铁桩 《沧桑》2009,(1):2-4
光绪不是称职的皇帝。甲午战争时期,他盲目主战,不懂得利用合适的机会及时从朝鲜撤军。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忙于应付日军侵略,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对将领的惩罚也失之偏颇。百日维新期间,他不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盲目变法;对官员的处理明显带有排斥异己的用意,同时处理不好同慈禧太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官员的升迁有一定之规。虽各官缺的补授皆出自于旨意,而皇帝要任用小臣却属特例。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曾下诏求贤,胶州湾事件后又三次下诏求贤,然局面没有任何改观。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颁布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举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各地督抚和京内大臣也先后出奏,保举人才,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到政变发生前共召见26人。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促动了变法的展开。透过甲午至戊戌年间的保举活动,也可观察到清朝政治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切皆死,唯有灵魂不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于瀛台,并关闭北京城门,出动三千军士搜捕维新派人士,持续百余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危急关头,梁启超找到谭嗣同,劝说好友与自己一同逃亡日本,不料被拒。谭嗣同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第二日,谭嗣同被捕,随后,以他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斩于菜市口。这一年,谭嗣同年仅33岁。  相似文献   

7.
一、传统的观点与理解1900年中国北方各省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等向太原、西安方向逃去。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勖、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积极推动外使觐见礼节的改革 ;在为德皇制作宝星 (勋章 )、购置世界地图、亲撰致日本国书、召见伊藤博文、派使韩国等细小事件的处理中 ,均反映出其对外观念的调适。尽管光绪帝力图摆脱传统外交 (天朝体系下的华夷秩序 )的束缚 ,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 (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 )靠拢 ,但他内心世界中的对外观念与外部世界仍有隔膜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这个传统深重的国家在这一靠拢过程中的艰难与无奈。  相似文献   

9.
佚名 《文史月刊》2011,(5):47-47
翁同龢,同治、光绪两代帝师,1898年被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罢官革职,遣返故里。  相似文献   

10.
11.
贝丰  耿艺 《中华遗产》2009,(3):46-61
收藏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道行”不够的人要远离红山玉。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红山“产品”,很多人选择了观望。怎样才可以分辨真假红山玉,在红山玉的鉴别上,到底有没有一锤定音式的可靠方法呢?  相似文献   

12.
光绪死亡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清德宗光绪皇帝"病逝",光绪死亡后不到24小时,清廷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去世.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的消息传出,中外同感震惊.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而且只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由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晓川 《文史月刊》2011,(2):45-45
清光绪十五年,光绪帝大婚后,慈禧太后再次撤帘,归政于皇上。归政后,她终日闲在颐和园内无所事事。在这百无聊赖之际,她想与宫眷们谈谈书画,借以排忧解闷。无奈,皇后嫔妃们均不谙此道。于是,慈禧太后降旨各省监抚,在全国寻找工于翰墨和绘事的妇人。  相似文献   

14.
光绪帝在拜见慈禧时,多呼其“亲爸爸”。这种称呼的确令人费解,一般人以为这可能是满族人的习俗叫法,其实不然,这种别出新裁的称呼,有其一定的道理。慈禧是咸丰帝的皇贵妃,光绪帝的父亲是咸丰帝的弟弟,而母亲又是慈禧的妹妹,所以光绪既是慈禧的亲侄子,又是亲外甥。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1,(8):65-65
要想判别出一件青铜器的年代与真假,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以大有帮助:一是察看青铜器之锈色。大凡流传至今的青铜器至少经历过入土、坠水与传世这三种途径之一,而“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禾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  相似文献   

16.
杨崇伊出身常熟世家,拥有翰林名衔,拜入翁同龢门下,联姻李鸿章家族,外表风流倜傥,一度是晚清政坛少有的在清流与淮系之间左右逢源的人物。迨至甲午战后任职御史,他却出面为"后党",为李鸿章代言,首劾强学会,再劾文廷式,接连予维新官绅与"帝党"以重创。戊戌年间,又是他率先出首康有为和吁请慈禧太后训政,致使朝局发生同光以来最大的翻转。继而杨崇伊内结庆亲王,外联刘学询、庆宽,密谋"联日杀康"而未果。光绪二十五年冬,他外放汉中知府却不甘远仕,又借庚子事变之机,参赞李鸿章幕府,主持京师救济局,卒因贪黩昭著而遭驱逐赴任。晚年更因持枪夺妓,被两江总督端方等参奏革职,身败名裂。作为晚清政坛的有名人物,杨崇伊以其独特方式参与并影响了高层权力运作,同时也为认识晚清言官制度的流弊和慈禧太后的政治权术提供鲜活个案。  相似文献   

17.
要想判别出一件青铜器的年代与真假,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以大有帮助:一是察看青铜器之锈色。大凡流传至今的青铜器至少经历过入土、坠水与传世这三种途径之一,而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  相似文献   

18.
冯宁 《东方收藏》2020,(3):20-23
光绪粉彩瓷的主要特点光绪年间(1875-1908),此时的满清政府已经变成对内镇压剥削人民、对外投降帝国主义的腐败政府。为了满足腐朽的生活需要,朝廷曾拨款到景德镇烧制皇宫用瓷,包括日用瓷、陈设瓷、为慈禧太后做寿用的寿瓷、赏赐大臣的用品、仿三代青铜礼器的祭器、有吉祥如意的洗餐具等。这一时期的粉彩瓷器烧造量非常大,品种及传世品都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用瓷,也有陈设瓷及文房用瓷,多承袭传统形制,其胎体较薄,成型工艺较好,釉质细腻均匀,有近代瓷的特征,纹饰的绘工虽不甚精细,但色彩的过渡较为自然;而此时民窑烧制的粉彩瓷器,质量不是特别高,胎质有点粗松,胎体也较为厚重,器物纹饰多是类同官窑器物。  相似文献   

19.
光绪死因新悦新证 颇多争议的清光绪帝死因疑案,在百年后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终于得以确证:光绪帝突然“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据报载: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同时,这一研究也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纳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从档案中可以看到,慈禧太后对光绪帝身边太监的审讯似乎是在训政以后10多天才进行的,对光绪帝的监禁则更晚。因此,以下的叙说,主要是抄录有关档案,以纠正私家述中没有根据的种种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