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今,"四菜一汤"已成为勤俭的代名词,而这据说是朱元璋对官员吃喝的规定。"公车"也是公款消费的一大块。古代没有汽车,公车就是马、马车,还有轿子,以及船。当然,古代官员们更喜欢坐轿子,不过,并非一开始官员就能坐轿。唐和北宋的官员一般不许坐轿。唐初,宰相出门一律乘马,只有贵族妇女才可以乘轿。但唐武宗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以及退仕和患病者才可乘轿,其余不论尊卑,一律不准,而且坐轿者还必须自己出钱雇请。北宋时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请安折档案约16万多件.清代请安折绝大多数都无具折时间,很多都不具官衔,大部分在奏折末尾都有朱批.乾隆以后,有权上请安折的官员资格范围逐渐固定下来.在多种情形下,清代京内外高级官员抵京或到行在向皇帝递折请安,一般情况下会被召见.召见之时,皇帝可能会在请安折上写下朱笔评价,这对官员的仕宦生涯往往有着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轿子,古时称肩舆,是始于汉代的代步工具。据《史记·河渠书》云:“宋时,用轿始盛,俗谓:武官骑马,官乘轿”。另据元代站赤设置记载:“江浙等处,除设有马站、步站、水站外,专设轿站三十五处,有轿一百四十八乘”。可见,轿子的使用不光在苏州地区。在江浙一带也颇有市场的。  相似文献   

4.
以"小桥流水"著称的苏州古城,纵横交错的小巷和"水巷"曲径通幽。由于城区面积不大,街巷狭窄,市民往来多靠步行。在公共汽车尚未出现前,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舟船、轿子、人力车和马车为主。清代光绪年间,古城内出现了马车。马车的拥有者,一般为富户人家。家中临时或长年雇佣马车夫代驾。  相似文献   

5.
清代,八旗出身的文职官员和总兵以上的所有武职官员,在与皇帝奏对时自称奴才,成为清代君臣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从历史主义的立场出发,详细考察了在君臣语境下,大臣中奴才称谓出现的背景、表现及其意义,揭示了奴才称谓变化背后复杂的政治、社会、观念诸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方木鱼 《文史月刊》2012,(12):40-41
出行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人来说是件大事。元白朴说,暖日宜乘轿,春风宜试马。可见,马和轿子是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上层人士出行的首选。因为久经战乱,刘邦称帝后居然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只好坐杂色马车,而宰相只能乘牛车。  相似文献   

7.
奏折是清代独创的一种官方公文,是高级官员向皇帝请示、报告政务的主要文书。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公务文书,都是统治者实施统治政策的工具,自然地产生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奏折文书亦不例外,从它开始作为一种官文书使用,就鲜明地表现出它自身的特点和活力,成为清统治者的有力工具。奏折文书自康熙中期开始使用,最初仅是皇帝的亲信,用来密告下情、请安问好,与皇帝私相往来。至康熙后期,奏折开始被推广使用,逐渐取代了题本的主要功能,而成为官员上报政务的主要文书。当这一文书制度逐渐形成并扩大使用之初,在撰拟、封发、呈递,以至批、转、办、结等种种环节上,都具有堪称最为严谨、慎密的规定,其程式简便,传递亦迅捷。它的使用不仅是清代文书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尤其对清代皇帝的集权政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目前学界大都根据光绪朝《大清会典》所载清后期的情况作静态的概述,鲜有对制度在前期的演变过程作动态的考察。按照选任方式的不同,清代文官可分为两大群体:中央京堂以上、地方布按以上高级官员和京官司员以下、外官道府以下中下级官员,二者在选任制度上的变化明显不同。高级官员选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会推和论俸推升制度改为开列具题,结合特简授官,皇帝牢牢控制这部分官员的选任。中下级官员选任制度的演变,集中体现在从月选中分出以题缺为主要内容的留选制度,使中下级官员中的要缺,转由各部院长官和地方督抚于属员中拣选有才能者就近补授,具有一定的行政合理性。这两方面的改变都分割了吏部的选官权力,并对清代政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官员们为显示其威风和地位高贵,出来的时候有仪仗在前,官越大仪仗越多。在北京城里,因为有皇帝在那里,官员们不能显示他们的威风,所以出来的时候没有仪仗。外省的官员们,在他们做官的地方就摆出仪仗。现就在桂林所看见的,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真能吃!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官场中人多半斯文,吃什么东西都是少而精。 别的朝代官员吃东西是否斯文我不知道,但清代一些官员吃东西与斯文半点也搭不上边。  相似文献   

11.
鹿在满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鹿肉是满人消费的重要对象。清代官方记载食用鹿肉的来源主要有三:东三省进贡、木兰围场和新疆进贡。通过鹿肉赏赐,汉人品尝到具有满族特色的食品,并对鹿肉的美味津津乐道。京城旗人消费鹿肉,皇帝赏赐官员鹿肉,显示了清代鹿肉消费的民族特色。鹿肉产量较少,故鹿肉的赏赐形成了制度。鹿肉价格较贵,对鹿肉的消费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阶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车票是官员办差用驿站车辆经陆路解主官物的依据,并非今日乘之凭证。当时,车票先后由兵部、陆军部印制填发,只填发的车票均向用票的稚门收费,每张收费银五钱一般来讲,车票使用之数量每年多则百余张,少则70-80张左右。清代历朝皇帝出巡、打猎用车,士由内务府筹措,不用车票官员非官办差用车亦不得擅用车票。  相似文献   

13.
抄家是清代政治的一个特有现象;中国历史上不乏抄家事例,唯在清代将之作为惩罚官员的手段广泛推行。借助今天的电子检索手段对清代中央档案进行全面搜索并逐一加以确认,已发现了超过两千起抄家案例。它们在时间分布上高度不均,而以18世纪雍正、乾隆两朝和19世纪光绪朝发生频次最高。对这些案例进行事由统计发现,亏空、逆叛和贪腐是最多见的罪名,因各种渎职、军事失利、文字狱、包括被连带抄家者数量亦不少。另外,抄家的发生与清代律例规定关系并不密切,特别关于官员的抄家,更多是皇帝个人意志、偏好与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史式 《文史天地》2008,(10):43-50
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糟糕的一个朝代,由于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个流氓无产者,一直轻视知识,不相信读书人。他在一批批地大杀功臣之后,决定废掉宰相这个职位,要六部官员都归皇帝直接指挥,都向皇帝负责,建立一套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完全无章可循的极端专制的皇帝制度。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因为不相信文武官员,只倚太监为心腹,  相似文献   

15.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清承明制,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恩想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多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清代皇帝宝玺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清代皇帝宝玺,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即代表皇权的国宝和为皇帝收藏、鉴赏用的宝玺。这两种宝玺,都是中国古代印章文化艺术在清代宫廷中的反映。 代表清代皇帝权力的国宝,最典型的莫过于二十五宝玺。从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到统一中国后的顺、康、雍三朝,是清朝皇帝宝玺制度初创和形成时期。努尔哈赤的后金汗国,宝玺刻制尚无章法。  相似文献   

16.
钦差大臣古来有之,明代时钦差大臣是一个官名,凡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被称为钦差。清代也延此习惯,有的还颁授关防,俗称大印,权力更大,甚至配以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  相似文献   

17.
清代廉吏第一人清朝末年,官场黑暗,官吏腐败。但在清朝初期,一些官员尚能克制自已,廉洁清正。曾被康熙誉为"廉史第一"的于成龙,就颇有些代表性。于成龙在出任罗城县官时,勤于治政,安抚百姓,行为清正廉时,很得百姓们的爱戴。一次为民处理完事情后,一贫民在公案...  相似文献   

18.
<正>清朝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清王朝近300年执政间,收集、并形成了大量种类繁多、内容极为重要、且又珍贵的档案,这些档案乃成了清代信史的最可靠依据,它亦成为清代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直接素材。在清代,依档案编修史书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卷帙之大、编修之勤,都超越了以前任何朝代,成为我国历朝之最。在清代,尤为前期,历代皇帝皆重视利用档案编修史书,凡修一书,即由皇帝钦定设立一修书之馆,且成贯例由皇帝钦定修书总  相似文献   

19.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很多人都认为皇帝一言九鼎,至高无上,一定可以为所欲为。其实并非事事如此。有时皇帝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大臣行贿。 唐高宗李治为了立武则天为皇后,向舅父长孙无忌行贿,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20.
清代档案与清史修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档案修史 ,是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 ,大都是根据档案文献撰修的。当今 ,要撰修一部新的高质量的大型清史 ,更需要充分利用现存的清代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责保管明清历史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 ,珍藏着一千多万件清代中央政府和清皇室的档案。这里有无数件皇帝的谕旨和诏敕 ,有十多万件历代大案要案的卷宗 ,有清代数以万计官员的履历 ,有 2 0 0余年各省府州县雨雪粮价的清单 ,还有记录皇帝、后妃、皇子们起居、饮食、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起居注、膳单、脉案 ,等等。这些历经周折存留下来的档案 ,是中华民族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