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文宁 《中华遗产》2010,(9):156-159
1928年10月20日,上海《申报》登载了一则消息,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有些吃惊和不解。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之下,国民党元老之一的李烈钧突然于两天前“请辞”一切职务。李烈钧在18日《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书》中言称:“烈钧二十年驰驱,鲜补时艰,自愧樗庸,恒为楝惕,谨辞去本兼各职,俾资修养,  相似文献   

2.
评蒋介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是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中国国民党历史上的中心人物。中国大陆对蒋介石的研究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拓宽了研究领域,在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在蒋介石研究领域里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赖广昌 《文史月刊》2011,(10):33-33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痛定思痛,认为,国民党今后要与共产党斗争,光靠自己的力量不行,必须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建立一个反共联盟。  相似文献   

4.
《近代史研究》2021,(2):25-44
武汉会战期间,蒋介石的战略决策受到日苏关系、中日和谈与国共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高层虽然在具体战役指挥过程中认识到运动战、游击战的作用,但是未能上升到战略层面系统认识和把握持久战的作战原则和基本方针,一度准备与日军在武汉"决战"。1938年7月底,日苏在张鼓峰冲突爆发后,日军对武汉的攻势有所放缓,蒋介石对武汉会战指导方针由"决战"转为"固守",希望借助国际形势的变化,牵制日军对武汉的进攻。鉴于英法不惜牺牲捷克利益对德妥协的前车之鉴,蒋介石在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同意直接与日本进行和平交涉。日本南进攻粤后,英美在华南的利益受到威胁,蒋介石的外交重心转向运动英美,积极推动英美在远东联合制日。武汉会战前后,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持久战战略理论已经走向成熟。相比而言,蒋介石及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战略思想则缺乏系统性、灵活性与成长性。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难的阶段。国共两党在各自不同持久战理论的指导下,呈现截然不同的抵抗态势。  相似文献   

5.
1942年9月21日,蒋介石在总理纪念周训话中讲述其视察西北之感想,并作出注意西北开发、奖励移民、党政一元化及改进兵役与粮政等指示,反映了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在重视加强西北经济开发的同时,在政治上极力扩张、控制西北之情。  相似文献   

6.
这不是四次强渡、屡出奇兵的赤水,不是国共较量的疆场.而是国民党东征中经过的一个小山村。  相似文献   

7.
[本报十五日香港专电]十五日之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左右两派进行甚烈,料有极大冲突,省中谣言甚盛。甘乃光不敢出席,传已逃港。汪(精卫)胡(汉民)均在港观望,俟会后再定行止。外传汪赴南洋不确。  相似文献   

8.
段子文 《纵横》2010,(8):35-37
郭汝瑰将军与我的祖父辈亲属多人有同学、同事之谊,是我的长辈。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陈赓之子陈知键任重庆警备副司令时,与郭汝瑰常相往来。陈知键曾对郭汝瑰说:“解放战争时我还小,当时在家谈到共产党能不能取得胜利时,就听我爸说:‘我们肯定能胜利的,他(指国民党)的国防部里有我们的人。’  相似文献   

9.
牛钊 《炎黄春秋》2003,(1):40-45
1949年12月10日,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蒋介石携蒋经国匆匆离开成都官邸,乘机直抵台湾。至此,号称拥有800万军队和500万党团员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土崩瓦解,彻底失败,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胡风在党的领导下,以左翼作家身份,负责全国文协的实际工作,在国统区创办《七月》、《希望》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映解放区和根据地人民艰苦抗日以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农村黑暗的作品,在进步青年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因而受到国民党的不满和刁难。他一生追随革命,忠于文学事业,在偶然的一次与蒋介石的短暂会见时,仍不忘借机给蒋介石以规劝和讽喻。  相似文献   

11.
1947年1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在北平将一个国民党海军上校执行枪决,一时间轰动全国,他就是当时天津的接收大员刘乃沂。  相似文献   

12.
陈宏明 《文史天地》2008,(11):34-36
说起在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中有许多重要人物的诗文造诣很高,人们对此并不否认,若说蒋介石也有文学方面的天赋,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很诧异。原来人们熟悉的蒋介石是:他有政治手腕,他有军事才干,他喜欢独断专行,而他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好像从未听人说过。  相似文献   

13.
七十四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是王牌中的王牌,也是蒋介石苦心经营多年的精锐之师。那么,张灵甫是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当上这个令人眼红的王牌师师长的昵?  相似文献   

14.
田斌 《文史月刊》2003,(3):46-49
在民国时期的新闻舆论方面,蒋介石极为重视在天津办起的《大公报》和它的总编辑张季鸾。蒋与张在十几年交往中有恩有怨。有分歧有共识。蒋介石特别看得起张季鸾忠言直谏的人品,视其为“国士”,甚至不计较对自己的责难顶撞;而张季鸾对蒋介石则感恩图报,善始善终。士逢知己1928年6月,北伐军已攻至京津。张季鸾于22日到河南辉县百泉采访民国宿将冯玉祥,得知蒋介石沿京汉路专车北上,便和冯于7月1日凌晨赶到郑州迎接。在这里,张又意外地遇见了与蒋同行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邵力子、秘书陈布雷和总参议张群。邵、张是张在…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一位老朋友从台湾归来,他对我讲述了他随蒋介石最后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一段情节,同时带回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蒋介石曾对他的部属说:"台湾是中国的!我们去台湾只是一次战略转移。"此后他在台湾一直到死并转到他的儿子蒋经国,始终坚持"台湾是中国的"这一论点。1949年10月上旬。那时节,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南京、上海已相继解放,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分崩离析,蒋军残部仅存5个军、3个独立师以及海军陆战队、装甲兵团和海上突击总队合计兵力约  相似文献   

16.
李上 《黑龙江史志》2009,(8):30-31,34
早期的蒋介石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俄国革命的影响,曾认真阅读过不少关于社会主义思潮相关的著作并甚为赞赏和推崇。在赴苏联考察过程中蒋氏亲身体会苏联国家体制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态,虽然开始批评苏联“一党专制”体制和社会问题,但并未就此停止对社会主义思潮和俄国革命的关注。在国共合作展开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背景下。蒋介石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而展开了反共活动,但其对社会主义思想关注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17.
汤恩伯(1900-1954)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义汤村人。  相似文献   

18.
早期的蒋介石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俄国革命的影响,曾认真阅读过不少关于社会主义思潮相关的著作并甚为赞赏和推崇。在赴苏联考察过程中蒋氏亲身体会苏联国家体制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态,虽然开始批评苏联"一党专制"体制和社会问题,但并未就此停止对社会主义思潮和俄国革命的关注。在国共合作展开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背景下,蒋介石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而展开了反共活动,但其对社会主义思想关注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13,(2):89-92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大陆百姓对海峡那边所发生的一切,至今仍知之不多。本期我们收集了蒋介石时代的台湾部分社会、民情图片以飨读者,祝愿两岸早日统一。  相似文献   

20.
韩文宁 《中华遗产》2009,(12):156-159
中国自古就有从文鉴品、以品辨人,将文品与人品联系起来的传统。所谓“文如其人”就是明证。然而,事实似乎并非都如此。民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位人品和文品存在较大反差的人物——“花随人圣庵”的主人黄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