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河北通志稿》是民国时期由河北省通志馆组织 ,有著名学者王树、瞿宣颖、张国淦等参与主持和编撰的一部省志。它虽然是一部尚未完成而残缺不全的志稿 ,但在河北省志编撰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其与以往明、清时期的河北省志进行比较研究 ,述其在继承中的删削增益 ,发展中的革新创造 ,残缺而珍贵的方志文献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是省志编撰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其所保存的珍贵资料是有待开发的宝库 ,对于编撰现代方志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建霞 《收藏家》2014,(5):34-36
<正>《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此书是清乾隆时期编撰的一部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青铜器的谱录,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梁诗正、蒋溥等奉敕编撰修。编撰体例参考《考古图》、《博古图》,将清宫收藏的铜器,分为七十种,共一千五百二十九器。每卷前有目录,按照器物的外形绘图,图后有铭文,有文字对铭文进行解释,并记录器物的尺寸、重量。所绘器物图,为追求美观,有模绘  相似文献   

3.
《史》、《汉》之际史学的发展表现有二:一是思想上正统化观念不断加强,前人已多有论述;二是史学自身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史家对史书编撰形式的探索上。纪传体体例逐渐"整齐",起居注著录渐成常例,地方史的撰述得到提倡,学术史、人物专史、杂史、制度史等都以专书的形式出现,"史氏流别,殊途并骛",史书编撰出现多途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年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但年鉴数量的增加与质量提高明显不同步,中国年鉴的整体质量不高,出现"千鉴一面"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把年鉴编撰上升到"著述性"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年鉴条目编撰没有任何一个一次文献可以替代,必须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合,并深度挖掘,形成一个有质量的三次文献,即原创作品,年鉴编撰的这种原创性就是"著述性"。年鉴"著述性"有其理论和法规依据。"著述性"是年鉴质量的核心和灵魂,是年鉴资料性、新颖性、可读性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而年鉴正确的编撰思路又是年鉴"著述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强调年鉴的"著述性",才能切实提高年鉴的编撰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知,开展史志编撰活动是社会发展一定时期的"盛世之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各级各类机关单位无一不将编撰真实反映自身发展历史的各种志书、大事记等视为一种"常态化"业务内容,客观上将开展史志编撰活动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拉近。因此,全面认识史志编撰活动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史志编撰活动与档案工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峻的《高氏小史》是曾经流行海内外近千年之久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宋人说高峻为元和时人 ,其书原为六十卷 ,都是错误的。高峻编撰《小史》有其特殊的时代和家庭背景 ,唐宋时其书经过三次增益。《小史》在编撰体例等方面也有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在多年的《宾县人才交流中心年鉴》编撰过程中,对包括人才交流年鉴在内的专业年鉴的编撰有了些许感受,为了使专业年鉴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笔者略陈如何撰写之浅见。专业年鉴,是记述区域内某一专业或系统工作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专业年鉴的作用发挥(被使用)的好与否,既与用与否有关,还与专业年鉴可被利用的内容之能源(简称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志&;#183;综合经济志》是一部记述江苏古往今来经济发展演变,具有鲜明特色的好书,在志书的编撰过程中曾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赞扬和有关方面的好评。这本志书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好的成效,主要与我们的郁老8年来的呕心沥血,对编撰志书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分不开。为了纪念他在编撰志书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崇高的品德,特撰此文,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9.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以国别形式编撰的主要记述君臣语言的史书。古今人对这部书的看法纷繁歧出。至今尚有许多同志认为它只是一种史料汇编。对这种意见本人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国语》是在编者特定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指导下精心编撰成的有其较为  相似文献   

10.
高校年鉴对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随着形势发展,高校年鉴必须开拓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才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年鉴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有永久的发展。为提高年鉴的编撰质量,文章认为要从编撰规范、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校年鉴编撰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年鉴对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随着形势发展,高校年鉴必须开拓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才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年鉴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有永久的发展。为提高年鉴的编撰质量,文章认为要从编撰规范、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谱牒编撰,先有官修地方名门总谱,后有私撰各姓族志家乘。明刊程尚宽《新安名族志》,虽辑录的是徽州一府六县各世族源流及聚落分布,但其编撰却是由私人自发完成的,因其成书方式较有特点,故在中国谱牒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自然也是研究徽州宗族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献。然而,按国内藏书著录和已有成说,仅是出于徽州地区,且专以网罗一府或一县之世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世纪是中国东北边疆史研究真正走向繁荣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各个学术方向上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成果。本文主旨在于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择其要端加以评述,通过回顾与展望,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主旨,对相关研究成果并未面面俱到,也难免挂一漏万,乖谬之处,敬请方家谅解为盼!一、通史编撰与理论探索尽管早在上世纪30年代,随着两部东北通史著作的编撰,东北边疆史研究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其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4,(2)
<正>一、闵齐伋的编撰活动闵齐伋的编撰活动可细分为撰、编撰、编辑、辑评、裁注、批校六类。"撰"特指研究撰写,不包括辑录、汇编。从现存资料来看,真正属闵齐伋"撰"的著作只有《西厢记五剧笺疑》一卷。是书最早见于闵齐伋崇祯十三年(1640)刊《会真六幻》之赓幻《关汉卿续西厢记》后,民国八年(1919)贵池刘世珩所刊《暖红室汇刻传剧》收入~①。其主要内容是对《西厢记》的校勘,自跋日:  相似文献   

15.
《新疆通志·民用航空志》已经审定完毕 ,即将出版发行。我作为这部志书的编撰人员之一 ,在工程即将告竣之际 ,感受很多 ,其中感受最深的 ,是这部志书的篇目问题。现就《新疆通志·民用航空志》(以下简称《民航志》)的篇目设计和篇目修订情况谈一点粗浅体会。一、合理的篇目设计不可能一步到位志书篇目 ,是志书体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在志书编撰开始阶段 ,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工作指南 ;在志稿编写阶段 ,是编纂工作的一个蓝图。因此 ,篇目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 ,一个合理的志书篇目是怎样形成的呢 ?…  相似文献   

16.
书成小感     
12卷本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即将出齐。办事难 ,这是大凡真办事的人皆有的同感。而想办成像《华侨华人百科全书》 (以下简称《全书》)的编撰这么一件棘手的大事就更非易举了。但在世纪之交的中国 ,一群方块字“码技”较为娴熟的炎黄子孙 (其中的骨干人物均略见年齿 ) ,在一名叫周南京的北京大学教授的带领下 ,十易寒暑 ,一往情深 ,发愤编书 ,终得正果。回首《全书》十年编撰路 ,方寸间百感交集。我感受最深的是为《全书》忙乎的人和他们展示的精神。参与《全书》编撰的同仁 ,其数约百计。他们各有自己的工作单位 ,且营生行当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古史编撰蔚然成风,那个时代的古史编撰,不仅有对于远古历史的追忆,还有对于那个时代的近古史的编写。上博简第七册的《武王践祚》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编撰近古史的一个实例,让我们可以窥知当时人们的历史观念。当时的古史编撰尽量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增补情节,丰富内容,落实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已经完备了述史记事的体例,将史影变为言之确凿的叙事。当时,古史编撰是采用改铸的方法进行的,这种改铸工作的重点是熔古今史影为一炉,创造出战国时人心目中的古史。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地提出的,其中"删诗"方式如"去其重"、"上采……,中述……,至……"等其实是司马迁自己的文献编撰学之体现;而"删诗"目的,如观历史盛衰、见微知著和成王道义法等,也是他自己的文献编撰思想与《诗经》学思想。故《史记》言及的"孔子删诗"一事乃司马迁在延续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文献编撰学、《诗经》学思想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论鲁迅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的学史研究方法是以“史识”为核心、以揭示学史之内在演进逻辑为目的的,他对当时出版的各种学史都不满意,认为要么是“奴才家法”,要么是“资料长编”,打算编撰一部“简明可靠”而又有“史识”的学史。他的学史没有编成,但他留下的学史编撰提纲,体现了一位思想家的深刻见解和革命家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的两件事,促使我写这篇文章。一是一代儒学大家汤一介先生逝世——就在汤老去世前不久,央视新闻竟花3分多时间,报道《汤一介以死编撰〈儒藏〉》,真可谓一语成谶;二是我如今厕身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七卷本《葛剑雄文集》出版,其中一卷是《悠悠长水谭其骧传》(修订本)。由此,我从汤一介想到了谭其骧。汤一介先生生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儒藏》编撰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