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诏铁柱又名天尊柱,因建于南诏时期,故名;又因铁柱立于白崖故地,所以,有的方志也称崖川铁柱或弥渡铁柱。铁柱在今云南省弥渡县西郊六公里的太花公社蔡庄大队铁柱庙内。柱高3.30米,圆周1.05米,直列题识一行,阳文正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共二十二字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7,(4)
<正>南诏铁柱,又名天尊柱,现位于云南大理弥渡县城西北约5公里的铁柱庙内,建立于南诏中期(约9世纪)。由于铁柱立于南诏的白崖故地,有的地方志也称为崖川铁柱或弥渡铁柱。此铁柱是现存南诏时期最大的金属器物,也是云南现存最大的古代铁质器物(图一)。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作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遗留下来的重要金属器物,历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对其制作工艺方面的探讨则阙如。为研究南诏时期的铸铁技术,笔者多次到弥渡实地考察南诏铁柱  相似文献   

3.
清代滇南名人孙髯翁撰写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此联下联中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之句,其中“唐标铁柱”四字,概括了唐王朝在云南境内设治的一段重要史实。但历来注释诸家多以现存云南省弥渡县的“南诏铁柱”为“唐标铁柱”。如姚玉章主编的《中国名联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李兴东主编的《云南名胜古迹概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辞典》,均持这种观点,实际上这种观点与史实明显不符。查考史籍可知,“唐标…  相似文献   

4.
南诏时期“善业泥”可分为泥佛像、泥塔和梵文咒语泥牌三类,其中泥佛像包括单尊造像和组合造像,从出土位置、造像风格及历史背景来看,其年代应在南诏晚期。根据造像特征、伴出物和文献记载情况,南诏时期的“善业泥”主要受唐代中原地区的影响。同时,南诏出土的部分“善业泥”可能受吐蕃的影响,这或许为探索两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线索。而南诏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在实物和文献方面都有发现,南诏出土的梵文咒语泥牌可能源于这一区域。在咒语泥牌放置、出土位置、造像题材方面,南诏“善业泥”也形成了一些地方特色,这些地方特色的形成应与南诏晚期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南诏国力强盛后自身意识不断提高,进而追求与唐朝同等政治地位的历史背景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南诏中兴二年(唐昭宗乾宁五年,公元898年),信博士内掌侍酋望忍爽臣张顺、巍山主掌内书金卷赞卫理昌忍爽臣王奉宗等人,根据《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国史》等古籍,绘制了《南诏图传》及文字卷呈送南诏宫室。洱海图是参照当时的《西洱河记》一书画成的。该图虽然绘制在《南诏图传》的末尾,但它是整个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诏图传》成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国内外一些研究《南诏图传》的专家学者,还没有对洱海图引起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事。笔者根据历史文献,民族学调查资料和民俗学调查资料,以及考古学资料,撰写此文,对洱海图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专家。 一、唐、宋时期的洱海图概说 为了研究的方便,首先将唐代张顺、王奉宗等人绘制的《南诏图传》中的洱海图介绍如下:(图一) 西洱河(即大理洱海)中画有雌雄二蛇,  相似文献   

6.
清人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有“唐标铁柱”四字,概括了唐王朝在云南设治的一段重要史实。过去注释诸家多以南诏铁柱即唐标铁柱,实则不然。唐标铁柱、是指唐中宗李显为平息吐蕃(今西藏)的扰乱,派御使唐九征率蜀(今四川)兵讨伐。据刘肃《大唐行记》载:“时吐蕃以铁索桥跨漾水、濞水为界,以通西洱河,筑城以镇之。九征尽刊其城垒,焚其二桥、命书记  相似文献   

7.
驰名全国备受赞美的孙髯翁题在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其中有一句话是:“唐标铁柱”。这是一回什么事?铁柱倒底在哪里?据《新唐书》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吐着及姚州变寇边,姚街道讨击使唐九征败之,建铁柱于滇池(今洱海)。”又据余嘉华先生解释说:此铁柱立于波州(今祥云)。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有兴趣研究云南历史,曾问过大理和祥云的朋友,他们都回答洱海和祥云都没有发现过铁柱。因此,我怀疑孙髯翁老先生搞错了,也许他没有错,而是《新唐书》的编辑搞错了,以致以讹传讹。又据明代《云南通志》(李元阳编)载:白国有诸葛…  相似文献   

8.
《文物》1982,(10)
论述盆、,考辨高明文物(6)注话西汉木涌的造型特点张广立文物(6)南诏铁柱辨正陈润圃文物(6)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二次合葬及其社会性质 王仁湘考古与文物(s)安阳小电YM238的时代问题 胡平生考古与文物(3)河北策城台西甲骨的初步考寮 李学坳唐云明考古与文物(3)金文葬京考刘雨考古与  相似文献   

9.
在《南诏野史》作者问题上,因版本不同而异说纷纭。《大理古代文化史稿》几次提到“两种”《南诏野史》,但又说出了阮元声本、王崧本、胡蔚本等三个本子。《沫若文集》第四卷也提到《南诏野史》有两种,“一为阮元声本。一为杨慎本。杨本盖据阮本加以润色者。《滇载记》则又其润色者也。此观阿盖所歌《金指环》及高氏《风卷残云》词,自明。”到底《南诏野史》的作者是谁?对《南诏野史》的不同本子应  相似文献   

10.
《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说:“永昌郡,古哀牢国。”即保山在西汉以前,是古哀牢国地。而南诏则是在唐代——以今大理为统治中心的新崛起的国度。但在《蛮书》、《白古通纪》、《南诏野史》等史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说:“南诏”本“哀牢”后裔。其渊源历史根据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监狱人生     
6月27日,当欧树结束57年的牢狱生涯重返家乡弥渡县新街镇时,他对镇派出所所长“知不知道回家了”的问话喜笑颜开,连声回答“知道,知道”。  相似文献   

12.
“世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四世之后即行毁轶,不再祭祀;而始庙则世世永祭,因此得称“世家”。孔子受世世祭祀、陈涉被明令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他们均享有世世永祭之庙,他们都被列入了“世家”。  相似文献   

13.
自隋起,中原王朝试图重塑云南政治地理的空间秩序。随着石门关道的开辟,唐初逐步建立起以核心坝区为支点,联结山区与支线坝区的政治地理格局。但受云南社会生态的影响,唐“华夏网络”的铺设始终处于草创阶段。为更好经略云南,唐开始扶持发轫于部落政体的南诏。在唐的帮助下南诏统一六诏,并完成对苍洱地区的政治整合。此后,南诏在与唐的政治互动中,南诏的拓疆日益威胁到唐廷原有的统治,双方矛盾日益凸显,在政治地理表现上为南诏东拓与唐西进的冲突。在唐与南诏的政治互动中,南诏的拓疆日益威胁到唐廷的统治,步头路事件时双方关系恶化。  相似文献   

14.
汉代庙制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西汉采用了每帝各专一庙的“独宫庙制”,并因时立制广设郡国庙,空前强化了宗庙的政权象征作用。从汉元帝时开始,依照儒家经典变革庙制,废置了郡国庙,并初步确立了按昭穆迭毁宗庙的庙制原则。东汉前期,创立了“同堂异室”的庙制形式,西汉诸帝和东汉诸帝分祭于高祖庙和世祖庙。献帝初平年间,虽然采纳蔡邕建议,实行了以“天子七庙”为核心的复古改革,但却没有改变“同堂异室”的庙制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李公 《云南史志》2000,(5):39-42
研究南诏大理国史,要大量借助于考古资料,而南诏大理国史书大多损毁无存。但考古资料往往“见物不见人”,且缺乏相应的字记载。所以对许多有关南诏大理国考古遗迹的解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选择其中的四处重要考古遗迹,试述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硕学。  相似文献   

16.
明代庙制建立于洪武时期,以后屡有变革。而藩王继统是引起庙制变革的主要因素,如永乐、嘉靖二朝,尤以嘉靖朝的庙制变革为巨。永乐篡权夺位的政治斗争,反映在庙制变革上首先是永乐皇帝排除建文一系,重构宗庙象征的帝系传承,明代宗庙帝系残缺由此开始;其次,永乐迁都也造成“一国二庙”的双庙制出现。嘉靖时期庙制变革以“大礼议”为起点,持续了二十多年。嘉靖庙制变革包括两个阶段:世庙与太庙并存;兴献帝“称宗入庙”。与此相联系,宗庙形制经历了“都宫之制”和“同堂异室”的轮回。  相似文献   

17.
李公 《云南史志》2000,(3):40-43
据《南诏野史》的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见南中,云南之名始此。”《自古通记》则说:“唐玄宗问张俭成(南诏宰相)住何处?答日:南边云下,因命为云南。”许多云南地方古籍,都认为“云南”之名始于汉、唐时代,并且都是因为“彩云南现”而得名。这些虽有一定道理,但多是明、清时代后起的传说,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18.
1967年,台湾省学者李霖灿先生著《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一书,首次发表了两个《画卷》的照片及《南诏图传·文字卷》的资料,并对《南诏图传》和《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作了专题的研究。该书的发表对于学术界正确了解、研究两个《画卷》有着重要的帮助。《南诏图传》由画卷和文字卷两幅长卷组成,现藏日本京都有邻馆。画卷纸本彩绘,长约5.73、宽约0.3米。从《南诏图传·文字卷》的记载和画面上的题记来看,此画作于南诏“中兴二年戊午岁三月十四日”,即唐昭宗乾宁五年(898年)。由南诏官员信博士内掌侍酋望忍爽臣张顺、巍山主掌内书金卷  相似文献   

19.
西汉宗庙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等为祭祀祖先而专门建立的礼制性建筑。《白虎通·宗庙》曰:“缘生以事死,敬亡君事存,故欲立宗庙而祭之。”又曰:“宗者,尊也。庙者,貌也。象先祖尊貌也。”宗庙起源于何时,难以确述。据说在尧舜时就有了较规整的宗庙制度。郑玄注《礼记·王制》引《礼纬·稽命徵》云:“唐虞五庙,亲庙四,始祖庙一。”杜佑《通典》卷四十七亦曰:“唐虞立五庙”。夏代基本承袭此制,仍为五庙,殷商则增为六庙,至西周时又发展为更加成熟的七庙制,“周以后稷、文、武特七庙,后稷为始,与文王为太祖,武王为太宗”。2此后,七庙制基本上成为天子宗…  相似文献   

20.
扁鹊庙位于河北省内邱县城西偏北28.1公里处,在太行山东麓和庄乡神头村西,现为神头中学校址。扁鹊庙又名鹊山庙、鹊王庙。宋代嘉祐年间加“神应”之号,称“神应鹊王庙”。《顺德府志》记载:“鹊山庙者,祀扁鹊也”。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渤海鄚州(今河北任丘)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既精通内科、五官科、妇科、小儿科,又通药理、针砭,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于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记道:“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