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沈卫荣 《中国藏学(英文版)》2010,(1):93-99
<正>Tibetan Buddhism is not only one of the two branches of Mahayana Buddhism, but also one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and evolving tradi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Buddhism world. It has 相似文献
3.
<正>二会议提出的新命题与拓宽研究领域的问题以往方志界对方志文献的研究,注重方志编纂理论和编纂方法的探讨,而忽略方志载体与众多相关文献载体的横向比较,眼界不宽,综合研究不够;注重编纂管理过程的研究,而轻视志书的收藏管理和开发利用;注重方志体例形式创新等问题的研究,而对方志文献与社会需求及传播方面的研究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4.
5.
浙江省《慈溪市图志(1988—2008)》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特殊资料性文献。体例继承创新,是地方志编纂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范例,资料翔实、内容全面、足以后人征信,价值多元、有利于提升新编志书的社会影响力。其不足:一是个别标目欠规范,二是卷末未见\"索引\"。其图志的问世有利于二轮志书地图编纂的规范,对于新编图志的编纂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公元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公元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9.
五.铜镜中的“伯牙、子期”铭文和图案
“伯牙鼓瑟”神人瑞兽四乳镜(图11:止水斋藏)的主区以四枚带座乳钉间隔四方,上下对称的一组,上面为身着宽袖大袍,长发飘逸,侧身吟诵的子期;下方为身着宽袖大袍,正面端坐,置琴膝上,双手弹奏的伯牙。左右对称的一组各饰形态相异的熊。周围双圈内铭文为:“袁氏作竞(镜)世少有, 相似文献
10.
梁俊艳 《中国藏学(英文版)》2010,(1):21-31
<正>In 1788, Gurkha invaded Tibet in the name of "silver-money trade conflict"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Tibet local government responded in a flurry and the Ambans asked Qing court for help with urgency, Drungpa Hutoktu, the regent of Tsang, wrote to Lord Cornwallis to seek help in the name of Panchen Lama, keeping from the Ambans. Lord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传统经典之一,它对民族心理及社会生活均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书迹存世稀少,本文通过对馆藏的两件王阳明作品,行书《寓赣州上海日翁书》和楷书《客座私祝》的释读、考证,阐述了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敦煌写本斋文作为要在佛教斋会上宣读的仪文,大多采用骈体为体裁,是由于创作和传播的需要。它在具备骈体文的五大文体特色之外,在情采、词句、风格、文字等几个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另一方面,斋文作为骈体文在宗教仪文中广泛应用的一大体现。同时彰显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文学和佛典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敦煌文献中保留九个卷号《籝金》残卷,根据我们研究分类,大约有五类,即张景球改编之《略出籝金》、阴庭诫改编之《籝金》、失名人改编之《籝金》、李若立原著本《籝金》和《籝金字书》,本文就各种《籝金》的写本特征、抄写时间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20.
Thomas Wright 《英国考古学会志》2013,166(1):20-25
AbstractFollowing examination of a number of post-medieval perceptions of Peak, or Peveril, Castle in Derbyshire, the topographical setting of the castle is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late-12th-century literature can give clues as to the way in those who built and used the castle in the 12th and 13th centuries might have appreciated the si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