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香山帮素以造就众多精雅的园林名闻天下,他们的作品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九座园林已被收进了《世界遗产名录》。都说造园七分靠主人,三分靠匠人,那么,香山帮造园高手是如何来演绎这三分的精彩呢?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有人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来苏州?苏州到底好在哪里?"相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苏州。不管你对它的印象是姑苏城的小桥流水,还是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总有一点,是除了苏州其他地方都所给不了的。苏州的风景太美、名人太多、美食太难忘……这么多样的苏州、这么长历史的苏州,你根本无法以几千、几百的文字来把它描述完。苏州的一切像一幅绵延了几千年的画卷,写不尽,更画不完。所以,现在请你把苏州遗忘,走进春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园林美学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影响世界上的园林,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类是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园林。这类园林的景物,不是山水自然形象的艺术再现,而是把一切山水地形,树木花草,都象塑造建筑一样,构成几何形体。在山地造园的"意大利露坛建筑式园林",在平原造园的"法国  相似文献   

4.
苏州依水而缘,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此,苏州的老弄堂,也无不例外地成为了苏州流水生活中的一个依附或停顿。同时,这也注定了苏州的老弄堂,要比江南其他城市的老弄堂多了一份如水一样的轻柔与舒缓。所谓性格决定生活方式,正是苏州老弄堂那份与生俱来的舒缓,才孕育出了姑苏城的悠闲、恬静的生活节奏及苏州人精细、柔和、淡雅的处世之道。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苏绣之精致、园林之幽雅、评弹之细腻、昆曲之柔美、檀扇之轻盈;才有了花乌风月、倜傥细腻,柔情与蜜意相融的"天堂",才有了亭、园、塔、桥所相映而成的那份画意诗情以及寒山寺久久回荡的钟声。如果说姑苏城的慢调性格是由流水萦绕而成的话,那么一条条掩映在小桥流水中的姑苏老弄堂,便是慢调苏州的一个被浓缩了的城市表情。  相似文献   

5.
苏州香山帮素以造就众多精雅的园林名闻天下,他们的作品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九座园林已被收进了《世界遗产名录》。都说造园“七分靠主人,三分靠匠人”,那么,香山帮造园高手是如何来演绎这“三分”的精彩呢?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是城市私家园林发展的极盛时期,构园及园居生活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已成为文人官僚们所追求的社会时尚,私家园林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个性与他们内在的思想境界,是造园者精神追求和审美理想得以尽情发挥的一个地域空间。而园林,特别是一些名园,往往还是士人官僚们交游、论诗抒怀的主要空间。但是,私家园林却极少历百年而不衰者,除了建筑物的自然损坏之外,其兴衰之变与园主的政治际遇紧密相关。总之,私有园林以一种无序状态消长于城市空间,但它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私有财产在各种政治因素影响下出现的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一名旅行者来说,苏州给我的固有印象既明确又模糊。那些明确来自声名远播的丝绸、园林、古曲,它们在江东吴地悠悠传承了千百年,标志化地给苏州这座城市打上烙印,这些印迹对我来说是明确但又不清晰的,模糊到只有一个脑中概念,像云朵一样飘忽着若隐若现,又像水上的船一样晃晃荡荡看不真切。  相似文献   

8.
徐晓艺 《神州》2014,(15):42-42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不仅是全世界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传,而且为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指导。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时常会看到传统的造园手法的应用,营造了不一样的现代景观美。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意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充分体现出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植物作为园林造景中唯一有生命的造园要素,自然在园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植物除了本身的自然美之外,人们还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园林更能寄托园主人的思想情感,也使园林意境更加深远悠长。  相似文献   

10.
贺游 《四川文物》2001,(5):71-80
成都武侯祠成立管所以来,在园林建设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不断地植树造园、叠石开池。为了恢复“古柏森森”的历史氛围,园林建设们作了不懈地努力,把武侯祠建设成为一座很有园林特色的历史名胜。  相似文献   

11.
王卉  王文 《风景名胜》2020,(2):0018-0019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建筑文化的瑰宝,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在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不失活泼与灵巧,享有“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同中国山水画用色、构思极其相似的是,苏州古典园林将形、声、色、香充分融入到苏州园林建筑艺术中,故作为东方文明造园艺术不可多得的典范,对于苏州古典园林营造技艺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能够为我国造园文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文章主要从苏州古典园林文化因素、意境营造等方面出发,对于山水意境、诗画意境、审美意境以及空间序列等方面具体剖析。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李盈盈  于祥 《旅游》2012,(2):84-87
有一种说法,一个城市茶馆的数量和它的节奏成反比,茶馆多,说明这个城市的人们愿意把一部分时间拿出来,品茶聊天消磨时光。游走苏州,大大小小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自成一景。泡茶馆,苏州人谓之"孵"。单从字面上就可以意会,"孵茶"是一个需要花点时间才能办到的事。或许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喜爱喝茶,上苍才眷顾地把绿茶中的精品碧螺春洒在苏州。  相似文献   

13.
本色襄攀     
在襄樊城,我们认识了襄樊人戴涛和那个拾穗者文化群。我们无意中走进了一个文化圈子,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生活圈子。他们不称自己是专家学者,也不把自己对这个城市的认知称为理论研究,他们更喜欢说自己是城市的拾穗人,像捡拾麦穗一样,看似零碎而不经意,却真正在把襄樊的历史文化一粒粒地捡拾起来,用文字、用图片做一个记录,不断地告诉别人一个更本色的襄樊。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的知道分子。  相似文献   

14.
苏州,一座让世界阅读了2500年的东方水城。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不仅产生过“人间天堂”的灿烂文化,也给世人留下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实载体,那就是分布于苏州城内的古典园林。那一处处城市山林曾经寄托过古代苏州文人闹中取静的生活梦想。如今,  相似文献   

15.
向谁去致敬     
但凡到苏州的人.很少有不逛苏州园林的;来首都北京的,也没有不进故宫的。因为它们那无与伦比的美丽。但是它们是谁建造的?却少有知情者。更鲜有追问者。也缺乏记录。不唯它们.几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如此,于是一个“无名氏”就都替代了。当然,也有例外的幸运者,比如香山帮建筑群体的代表人蒯祥。  相似文献   

16.
本色襄樊     
杨乃运  李晔 《旅游》2008,(3):66-71
在襄樊城,我们认识了襄樊人戴涛和那个“拾穗者文化群”。我们无意中走进了一个文化圈子,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生活圈子。他们不称自己是专家学者,也不把自己对这个城市的认知称为理论研究,他们更喜欢说自己是城市的“拾穗人”,像捡拾麦穗一样,看似零碎而不经意,却真正在把襄樊的历史文化一粒粒地捡拾起来,用文字,用图片做一个记录,不断地告诉别人一个更本色的襄樊。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的知道分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把绘画、诗歌、建筑、雕刻、花木集于一身.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特点和诗词文字的表达方面,在不同的时期作用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分析园林不同时期的诗词和意境,希望能为当下的园林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2008,(10):116-117
苏州古城中的私家园林,最早兴起于公元二、三世纪,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在十六至十八世纪,建造的园林达到500余座,进入了鼎盛时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风格。最初这些园林的建造者,在建筑起亭台楼阁之后,再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营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糅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畅游其中,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让人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苏州的每一座园林都非常精巧别致,方寸之间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今天,依然遍布于全城各处的古典园林,使这座城市成为世界上文化遗产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世界》2013,(4):82-83
对于在安第斯高原地区生活的人来说,古柯(Coca)对他们的重要性就等于茶叶之于亚洲人,或者咖啡之于欧美人一样。然而,关于这种物质的适用性和有害性,一个世纪以来在各国尚无定论。食品还是毒品?对于嚼惯了它的玻利维亚人,或许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清沈阳故宫、清盛京三陵向“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迈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持世界遗产的地区性均衡,鼓励没有世界遗产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申报的行列,从2001年起,对于已有世界遗产的国家,世界遗产委员会原则上只接受一项申报。面对这种新的情况,中国调整了世界遗产的申报策略,将同一类型的遗址或者遗迹,作为同一个世界遗产来申报,于是中国有了明清皇家陵寝和苏州古典园林等容纳了多个遗产地的世界文化遗产。此做法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今年在苏州召开的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清沈阳故宫和清盛京三陵,将分别作为明清故宫和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予以审议。为了能够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当地政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