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古官玺中涉及的地名颇多,其研究对古文字、古地理及古玺分域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玺文的形体分析角度出发,对《古玺印菁华》收集的三方官玺予以考证,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楚官玺杂识     
该玺与《玺汇》0002“邯(弋)易(阳)君铄”风格酷似,“弋阳”属楚境,“娠坪”无疑亦应属楚境。《玺汇》对该玺之隶定十分可信,其中“娠坪”应读“长平”。战国时代地名中有两个“长平”:  相似文献   

3.
释战国“右骑将”玺刘钊《古玺汇编》0048号著录的是一方官玺(见附图1)。玺面为小正方形,朱文,笔划纤细,具有典形的三晋官玺风格。《古玺汇编》对这方玺玺文所作的释文是"右(将)司马"。我们认为这一释文是有问题的。下面试加以论证。首先是战国文字中"司"...  相似文献   

4.
罗福颐先生主编的《古玺汇编》(以下称《玺汇》)在吉语玺部分收录了十余方关于牛的古玺,其中有数方“千牛”、“百牛”、“千百牛”玺,兹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5.
楚玺两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高之”考古玺印有“高?之玺”(《古玺汇编》第23页0132),马国权先生曾据此玺白文有边、文字粗放等特点,推定为楚国官玺。我们认为,玺文府字作“?”,之字“?”,都是楚文字的通常写法;高字作“?”与楚王?感鼎铭乔字所从高旁相同;“?”下从贝作“?”亦为楚文字所仅见。因此,断此玺为战国楚物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古玺文释读九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玺汇编》(以下简称“玺汇”)3994号是如下一方阳文私玺:  相似文献   

7.
战国玺印中的“虞”和“衡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虞燕“左吴”玺著录于陈汉第《伏庐藏印》2·1,又见于罗福颐先生主编的《古玺汇编》(198年)171·1650,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玺玺面长2.9cm、宽1cm,阳文(附图1)。《伏庐》收录的钤本较清晰,但玺面无边框。从《玺汇》看,原玺或许有边框。玺文第二字旧不识,罗福颐先生主编的《古玺文编》(1981年)  相似文献   

8.
宣和御府印格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现代考古学“类型学”的方法,转用到印章学的研究之中,对所见宣和御府诸印逐一进行了样式分析与位置比较,指出,见于传世品上的宣和印,分别出自50方彼此各异的印章;并通过与《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的对照,辨析出宣和真印、伪印;在此基础上,确认了每一种宣和印的“标准位置”以及宣和印的“常规组合”。还论及宣和印的钤盖原则、仿刻印与原印、宣和印的诸多称谓,以及宣和“五玺”、“六玺”、“七玺”与宣和装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战国成语玺析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所有文物中,保存古代成语最多的首推古玺。故宫博物院编辑的《古玺汇编》一书,收录战国成语玺一百二十多种,重文者达七、八百方。这些成语,有关于礼制和修身的内容,如“敬老”、“正行”;有谈人生哲理的,如“誙事得志”;此外,还有大  相似文献   

10.
1.《三国志》卷十五《魏志·贾逵传》: 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生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中华书局标点本) “问逵先生玺绶所在”令人费解。因“先生”一词未有用于称己亡父者。古籍中亡父称“先考”“先君”,当朝帝王之亡父称“先帝”“先王”。曹操生前封魏王。鄢陵侯彰当称之谓“先王”。《魏志·任城王彰传》注引《魏略》曰:“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诏我者.欲立汝也’”。可证。《资治通鉴》卷六十九文帝黄初元年载:彰“问逵先王玺绶所在。”可知宋司马光等著《资治通鉴》时所依《三国志》本作“先王”。近人卢弼  相似文献   

11.
《华夏地理》2013,(12):174-175
NG125周年图片展首站在云南昆明正式拉开帷幕。《华夏地理》携手中航云玺大宅,在滇池之滨的中航·云玺大宅营销中心,奉上了125年来的精彩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12.
楚玺考释(六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新蔡大夫之? 旧著录于陈介祺《陈簠斋手拓右印集》,后收录于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编号为0102。此玺为近方形白文玺,带有边框。字刻得十分草率,笔划纤细.“大夫”二字不合书,“玺”字是典型的楚文字写法.《古玺汇编》识出“大夫之?”四字,前两字不识.按  相似文献   

13.
李兰昌 《文博》2000,(4):31-32
不久前山东省枣庄市博物馆收藏了一方铜质古玺(见图),坛形鼻钮,素面,体形扁薄,长、宽各2.8、边厚0.4、通高1.5厘米。印面铸文曰:“下匡取水”,4字极其完整。 “下匡取水”,玺原来也曾有发现,见于著录的有:①罗福颐《古玺编》(4061号)隶作“下水取”,“”字未释。②徐文镜《古籀编》,隶为“下水匡字未释。此处,石志廉《战国七玺考》(见《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1期)一文中,还提及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然未作考证。罗福颐认为‘下水”二字为复姓,作人名用印。我认为玺文第二字“”应释作“匡”,…  相似文献   

14.
1995年初,在苏州真山墓地的考古发掘中,于D1号战国墓出土了一方“上相邦玺”铜印。同年底的《中国文物报》相继刊出了苏州博物馆的报道文章及考释该玺的拙文。顷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刊出的王人聪先生的《真山出土“上相邦玺”辨析》一文(以下简称《王文》),王先生对这方古玺从文字到国别作了全盘否定。由于原报道刊出的是复原的印文,王先生由此对该印产生  相似文献   

15.
古玺初探     
“(钅木)(亦作■·■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先秦时期印章的名称,也就是后来的“玺”字。(图1—15) 钵印何时开始出现,我认为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汉代方士编的《春秋运斗枢》中说:黄帝时发现有黄龙负图,中有玺章,文曰“天王符玺’。在《春秋合诚图》中说:尧时,有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  相似文献   

16.
鲁超杰 《文博》2023,(4):63-67+31
三晋古玺“左武萃□长”中“萃”下应是“■”字,该印是当时负责管理兵车的负责人所用之印。《中国封泥大系》收有一方战国古玺“成陵市玺”,“市”下应还有一“出”字,该印当是成陵的官市长官所用之印,用以钤盖在运出市场的货物上,作为一种征税的凭证,货物在出门关时可以免税通过。  相似文献   

17.
河南大学先秦文化研究中心陈昌远教授.多年从事历史地理与先秦史研究。今将他撰写的论文中遴选《历史地理与古史研究》、《河南古县命名规律探索》、《陈胜生地阳城考辨》、《商族起源地望发微》、《从应器谈应国地理位置及西周监官制度》、《关于早周社会性质的几个问题》、《周代井田制度简论》、《商鞅“开阡陌”辨》、《二里头文化与夏代文明》等十余篇,约十六万字,汇集成书,名《历史地理与先秦史研究》。该书对大专院校历史系师生学习历史地理与先秦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每册定价2.40元.邮费0.2元。如需购买,将款寄河南大学先秦文化中心史慧敏。  相似文献   

18.
(一)1973年春,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李家庄村民在庄西的弥河中挖沙时出土铜印一方,送交青州市博物馆收藏。该印为铜质,圆筒状,高5.8、直径3.5厘米,印面凹陷,上有大篆体阳文“左桁廪木”四字(图一)。经考证,此印为战国时期齐国的古玺。《古玺汇编》0300著录过一方与此同。关于此印的释文,有下列三种说法:(1)石志廉先生在《战国古玺考释十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2期)一文中根据它的形制定为烙印并释为“左廪桁(横)木”,他认为此玺“应是打烙在左廪公用的木横(衡)上面的烙印。”(2)吴振武先生在《战国“(廪)”字考察》(《考古与文物…  相似文献   

19.
《明史·地理志》中关于重庆府南川县的水系记载存在三处严重讹误:一为县有南江流迳,二是南江有龙床滩,三则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明史·地理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讹误,是由于其作者混淆了“南川”、“綦江”两县的历史沿革.《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可能受到《明史·地理志》的影响而将明代流迳南川县汇入黔江的支流误标为“南江”,应改标为“大溪河”或“白水”.  相似文献   

20.
试释几方工官玺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甫易铸币玺“甫易铸币玺”(图1)著录于《燕陶馆藏印》,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当是甫字,甫字是由父字和用字组成的。《说文》:“甫,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字上半部的? 形是父字的变体,下半部是用字,中间的?形是附加的,古文字增减笔划极其常见。“为甫人盨”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