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省于都县博物馆最近在清理馆藏文物时,发现两通有关唐代国师杨筠松的碑记。一通系明代万历七年所立;一通系清代嘉庆十八年的“神主碑”。杨筠松,又名杨救贫,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其术数文化传播极为广泛,而且辐射到海外,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对杨筠松生、卒、葬的地址,专家著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笔者拟就两通关于杨氏的碑记作点考证,望能对研究古代堪舆学,尤其是对考辨杨筠松卒葬地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二次葬习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曾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现在只是在客家地区以及受客家文化影响的其余汉族地区和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留存。据赣南地方志记载,历史上赣南政府曾经对二次葬习俗采取打压和否定政策,但却屡禁不止。二次葬习俗在客家地区长久留存是由风水信仰、地域原因、宗族组织、民俗的稳定性等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对于作为文化遗产的二次葬习俗,我们要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3.
赣南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渊源上具有继承与被继承关系。由于翰南客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滞后性,以及赣南原有的土著文化,使得赣南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较又具有诸多特异性。本文试通过对赣南客家的数字民俗的分析,揭示赣南客家祈求吉祥、消除灾祸的种种心理积淀与趋向。  相似文献   

4.
赣南是形势派风水术的发源地,风水术在赣南地区的兴盛,离不开其从业者风水师的传承与推动。风水师个人叙事主要包括风水技艺的"合法继承者"、风水术的成功案例以及"风水斗法"及其胜出三类主题,这是风水师彰显其职业身份的一种形式,也是对自身身份进行建构的重要方式。这种在一定的语境下所进行的个人叙事,既是对风水文化的继承,也与当代风水行业的特殊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从风水师的角度解读叙事文本,加强叙事文本与语境的联系,可揭示赣南地区风水师群体的某种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5.
嘉嘉 《客家研究辑刊》2007,(1):188-192,198
一、客家研究院的历史沿革 客家是汉族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由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人融合形成。在林林总总的中华地域文化中,客家文化以其民俗民风的古朴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因而客家文化在海内外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学科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地域差异与旅游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人南迁到南方后,逐步形成的独立民系。位于粤、闽、赣边区的梅州、龙岩、赣州是中国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区域,在当今发展旅游的热潮中,三地都把客家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三地的客家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客家民居主要表现为外形及功能的差异;(2)因各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不同,客家美食主要表现为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差异;(3)客家山歌具有唱腔特色和歌唱内容的差异;(4)因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影响程度的不同带来客家名人的差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粤、闽、赣三地出现了客家文化地位、旅游产品种类和质量的竞争。应避免和减少恶性竞争,珍惜宝贵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培育优秀的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广泛的旅游合作;同时,强化各自符合自身地域和发展历史的特色,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特色产品,达到三地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世界客都的由来 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天灾战祸等原因,中原汉人多次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兼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  相似文献   

8.
明代赣南的风水、科举与乡村社会"士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繁 《史学月刊》2005,(11):70-75
自明中期起,赣南社会掀起一股造风水、兴科举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地方官的倡导、地方绅士的响应起了很大的作用。明代赣南社会出现这股热潮,表明了明代中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追求“士绅化”的心态。把风水和科举联系起来,虽然是中国人祈福求祥心态的自然反映,但并非单纯是风水术上的一个发展问题,更不是赣派风水发源地赣南独特的社会现象,而是宋以来南中国整体社会变迁的一个过程和结果。风水这类看似游离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民俗观念,其实蕴藏着非常复杂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应放置于整体社会变迁的背景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廖军 《南方文物》2001,(4):23-28
在赣南客家地区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赣南采茶戏,已走过了数百年的光辉历程。一个小小的地方剧种能跻身舞台,繁衍发展且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的喜爱,靠的是什么?本文就其形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今后的走向作一简要探究,旨在弘扬客家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戏剧。 一、赣南南采茶戏源流 1、茶山,是赣南采茶戏孕育形成的土壤 赣南地处山区,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园半分路”之说。山区是客家先民生存与发展的基地。靠山吃山,勤劳的客家先民垦荒种茶,以茶业谋生。茶,要算安远九龙山茶最具代表,明朝就列为贡品。茶农在长期的茶山…  相似文献   

10.
赣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唐代的墓志铭一方。铭文记载了墓主人陈庭的郡望及家族的迁徙路线,并记载了其夫人、儿媳的郡望,这对研究赣州城唐代移民的迁出地,特别是对研究客家先民的迁徙及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与地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将墓志铭的有关情况做一简介,并对铭文进行句读与必要的考释,为了保证原文的真实性,笔者未将铭文通篇释读。 一、情况简介 出土时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出土地点:赣州城贡水东岸万松山,此地系唐代的墓葬区。 收藏单位:当年出土时由赣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取回,并一直收藏在赣州市博物馆,收藏编…  相似文献   

11.
唐末五代至两宋时期,在客家地区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风水流派——江西形势派。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风水信仰亦由此深入人心,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意识。客家人的风水信仰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客家人出于"山环水抱"的风水观念,往往将宅居建于山坡下或河湾处,形成一个个聚族而居的村落,世世代代守护着身边的青山绿水;出于风水信仰,引活水环村,在房前开挖"风水塘",对古村落的水口、后龙山、风水林、村边河流、排水系统进行营造和保护等,为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一、客家文化及其历史渊源 1.客家与客家文化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客家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客家研究在队伍组织与阵地空前壮大的同时,研究层面与学术水平也获得了极大的深化与提高。“客家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已步入系统的研究阶段。①一般地认为,客家或客家民系是指南宋末年南迁汉民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与畲瑶等土著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特的方言、习俗及其它文化特性的汉族民系。显然,客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种地域现象。因此,在研究客家时要明确区分客家人、客家先民、客家后裔等概念。  相似文献   

13.
正唐代是北方家族向岭南大量移民的时期。[1]然而在岭南族谱资料中,有关唐代北方家族移民岭南的记载却非常少见。不过广州孔氏族谱可以看成是一个比较罕见的例外,其中明确记载了唐末孔氏从京城长安迁移岭南的过程。此外,明清时期多种广东地方志也记载了唐代孔氏家族的南迁,但是其中讹误较多。本文旨在对相关资料作仔细考辨的基础上,探讨孔氏家族在唐末迁移岭南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揭示唐代北方移民对岭南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客家民居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式样便是五凤楼。但是很多客家人,包括身居其中的住户或屋主们并不知道他们所住的房屋建筑叫作“五凤楼”,这是因为客家人在历史上经过了多次的辗转迁徙,这种叫法已经失传了,但在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如素有客家祖地之称的福建闽西和江西赣南等地,客家人仍然保持了这种古老的称呼。五凤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形制,也是客家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建筑。关于五凤楼的起源、衍化、发展,以及客家人何时开始建造这种形制的居住建筑,蕴涵在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等…  相似文献   

15.
永恒的思念     
位于福建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东南面的将乐县,是客家民风民俗保留较完整的县城之一。一尊跑马将军像,成了中原文化南迁的佐证。全省仅有将乐玉华苦竹村还保留着这一古老而又独特的祭祀习俗。  相似文献   

16.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赣州作为江西南大门和广东“邻居”,是客家先民和后裔的中转站和返迁地,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的摇篮。首部微观的客家社会史——《寻乌调查》遂于1930年春夏之交在毛泽东的足下、笔下问世。  相似文献   

17.
粤东北社会环境与围龙屋建筑文化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龙屋大量出现于粤东北客家民系生活区,与几乎同时出现在客家大本营的赣南方围屋、闽西圆土楼形成了文化空间上的明显分异。据赣南的初步统计,现存的方围屋分布62个乡镇,总数在600以上;而围龙屋分布仅8乡镇,总数40座以上①。闽西圆土楼分布于闽西10县,仅南靖县现存就达  相似文献   

18.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属纯客家县份。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等,从公元4世纪初(西晋末年)开始,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至公元10世纪(宋代)在闽、粤、赣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土楼渐渐成为其繁衍生息的主要居所。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载体,永定客家土楼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近千年以前,而且经久不衰,延续至今。现存的永定客家土楼,主要有殿堂式围楼、五凤楼、府第式方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日字形楼、目字形楼、弧形楼、三合院式楼、四合院式楼、富字式方楼、二堂二落式方楼、走马楼、一字形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形似纱帽)、吊脚楼(后向悬空,以柱支撑)、前圆后方形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以来,客家学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以前,罗香林教授的《客家学导论》(1933)、《客家源流考》(1951)和《客家史料汇篇》(1965)是研究客家学的重要参考著述,被客家学者奉为典范和理论指导。在罗教授所奠下的基础上,经过学者们不断努力探索,有关“客家人”的形成和迁徙等理论推陈出新。罗教授的“客家五次迁移说”对中国移民史研究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所提出的客家首三次迁徙,笔者认为也可以用来了解其它族群先民的早期南迁史。历史上,南迁汉人和他们的后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文物谈丝绸之路上的马球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唐代是中国古代体育大发展的时期之一,马球运动是唐代长安最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1、马球场奠基石。1956年,在西安大明宫含光殿遗址基建时,发掘出一方奠基石碑,上刻“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18个字的“奠基石”。这是唐廷内建有马球场的实物证据,表明唐文宗李昂在位时(827~840),曾在修建含光殿的同时,修建了一个马球场。唐代马球运动兴起于贞观十五年(641)前后,唐太宗是唐代马球运动的倡导者,他令习打球,首开唐代长安打球风气,标志着唐代马球运动的兴起,并逐渐获得较快的发展。尤其自玄宗皇帝李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