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西藏通” 梅·戈尔斯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藏学家。1938年2月8日生于美国纽约市。1959年获密西根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60年以《僧兵研究》获密西根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8年以《西藏政治制度的人类学研究》获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随后他长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1968-1971年任该校人类学助理教授: 1971-1977年任人类学副教授。1975年至今,先后担任该校的学术职务有: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西藏研究中心”主任.医学院国际健康…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10月7日,著名人类学家、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讲座教授,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乔健先生平静、安祥地在台北过世。乔健先生一生致力于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实践融合和发展,推动海峡两岸和香港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机构的创建,促成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界的交流,成果卓著,贡献伟大。他晚年关心故乡发展,积极组织高端论坛,促成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数十名学者长达数年对介休文化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的美籍华人、人类学家乔健于2018年10月7日下午因病在台北去世,享年84岁。乔健是山西省介休县洪山村人,虽持美国护照却长期居住香港,他是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创系主任、讲座教授。除了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教职,他还曾担任国际瑶族研究协会主席,同时,还是台湾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和台湾世新大学异文化研究中心创建者。2011年6月26日,在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乔健当选为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时荣获人类学高级论坛  相似文献   

4.
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历史人类学”这一名词开始频繁在国内报刊出现,既有学者大力倡导,亦有学者相当怀疑。①近代史学界对此亦有回应。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从学术史的维度,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其间对历史学引入人类学视野与方法有诸多分析与讨论②,张佩国则直接使用“历史人类学”一词,出版了他的专著《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③。那么,什么是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在中国史学界的出现对近代史研究可能意味着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新世纪的中…  相似文献   

5.
Hutterer博士是美国密执根大学人类学教授、密执根大学博物馆东方馆馆长,著名的考古学者、人类生态学家,长期从事东南亚考古研究工作。《东南亚史前文明的演进道路》是Hutterer博士于1985年在南京国际生态环境科学讨论会上散发的重要论文(原文为英文),文中对各类东南亚史前文明模式进行了评论;他自己从考古类型学、人类学和生态学角度,并借助系统论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新颖的观点,对我国特别是东南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学报定位明确了,为了尽快进入人类学的学科领域,以什么为突破口呢?机会终于来了。1994年10月28日,名的人类学家乔健教授在香港中大学就任人类学讲座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的就职演讲辞。这是一个极精彩而又重要的演讲。  相似文献   

7.
关于胡汉民的苏联之行,他本人已经有所叙述,1930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胡汉民先生名著集》(上下册)辑入了他发表的有关文章。台北蒋永敬教授在《胡汉民先生的重要史绩及其影响》中,吴相湘教授在《胡汉民先生年谱稿》中都有  相似文献   

8.
沈祖安 《古今谈》2002,(3):28-33
任天先生逝世前半小时,我闻讯从上海赶回杭州。那时他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虽声息渐微,但是思维仍清晰。家人都已到齐,我是唯一的“外人”。四十年的亦师亦友,我能赶回来送终,既是我的灵犀一点,想必亦是他本人所希望的。他本来病目,此刻眼神已散,但犹能听得见我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8,(2)
江辛眉先生去世十一年后,他的《阮堂诗词选》终于出版了。收到新书,自冯其庸先生的《序》和辛眉之子的《高天寥落一诗星》读起,江兄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现眼前。他前期诗作,见所未见,但后期诗作,颇多熟悉。就诗论诗,冯序云:“乃辛眉不生于唐、不生于宋,而生于当世,当世无杜、韩、苏、黄,则其人谁与归乎?”真令人“情何以堪”,“不禁泫然”。  相似文献   

10.
正时间:2016年7月18日地点:甘肃省渭源县主持人: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参会人员:(按发言顺序排名)何晓云中共甘肃省渭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朱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张天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杨骊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副教授,文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1.
高丙中教授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他多次到青海土族之乡进行实地考察,从社会学、人类学的高度对土族进行研究,成就显赫。得知《中国土族》杂志公开出版发行,高教授特赐妙文一篇,题曰《居住在文化空间里的土族》,现予发表,请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秦学圣先生,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于1998年9月22日上午8时IO分在成都逝世,享年间岁。秦学圣先生系湖北省光化县人,早年留学美国,专攻人类学及民族学。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抛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研究员,重庆西南师范学院图书博物馆科教授,四J!;省博物馆,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学圣先生在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体质人类学等方面造诣颇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秦学圣先生曾任民革四…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0月16—18日,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主持的“班村遗址综合发掘与研究”项目论证会在河南三门峡市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有关考古学、人类学、孢粉学、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结构成份分析等方面的专家参加,共同修订项目研究方案.应项目主持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的邀请,著名考古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沃森(女)教授、著名环境考古学家、美国俄勒冈大学艾肯斯教授等三人参加了论证会.现根据艾肯斯教授的发言提纲及幻灯资料等,略加整理,以供参考.整理稿未经本人审阅,错漏之处,由整理者负责.  相似文献   

14.
魏乐博(Robert P.Weller),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宗教比较研究,著有《反思多元主义:礼仪、经验和歧义》《江南地区的宗教与公共生活》《礼仪及其推理:真诚限度论》等。2016年8月下旬,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教授给魏乐博教授发去访谈提纲,得到他的迅速回复。应魏乐博教授邀请,张士闪教授于9月2日赴波士顿大学与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山东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李海云、张兴宇参与访谈。李海云协助拟定访谈提纲并校对访谈内容,访谈录音由张兴宇整理。  相似文献   

15.
刀具专家钟寿民赵书钟寿民(1926—1994),爱新觉罗氏,北京市满族人,既是全国闻名的切削刀具专家,又是书画家,他亦工亦艺,平易近人。他于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历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助教、清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从事教学工作40年,为国家...  相似文献   

16.
华翰维(Henry Tutwiler Wright III)为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早在1962年,华翰维已成为美国考古学会会员。1964年,他本科毕业于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随后在芝加哥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65年)和博士学位(1967年)。毕业后,华翰维先后任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1967年-1971年)、副教授(1971年-1976年)、教授(1976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Albert C.Spaulding学院教授(2001年-2007年)、Albert C.Spaulding学院杰出教授(2007年-),圣达菲研究所教授(2002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员(1967年-)、博物馆馆长(1988年-1991年)。华翰维教授现兼任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考古艺术博物馆研究员(1975年-今)、西非不列颠研究所会员(1980年-今)、美国麦克阿瑟协会会员(1993年-1998年)、圣达菲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5年-今)、圣达菲研究所成员(1998年-今)、英国东非学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讲师(2009年)、山东大学立青考古访问教授(2011年-今)等。华翰维教授所获荣誉和奖励有:麦克阿瑟天才奖(1993年-199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考古学会(A.I.A.)杰出成就金奖(2009年);美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2013年)。华翰维教授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美国密西根、阿帕拉契亚、切萨皮克、安纳波利斯、俄亥俄河谷,法国多尔多涅,伊拉克乌尔,伊朗德鲁让平原、扎格罗斯山、苏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墨西哥奥哈卡,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埃及,叙利亚,中国河南、云南,山东,蒙古国阿尔泰等国家主持或参与考古调查发掘。1975年以来,长期致力于非洲马达加斯加的考古和研究。华翰维教授对当代考古学的理论建树有重要贡献。他是社会复杂化研究的奠基者,率先提出社会复杂化、三级聚落、四级聚落等关键概念和理论模式。在酋邦理论的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华翰维教授研究成果丰硕,其代表作有:《马达加斯加中部早期国家形成:塔那那利佛西部考古调查》(Early State Formation in Central Madagascar: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Western Avaradrano);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2007;《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镇的农业生产管理》(The Administra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in an Early Mesopotamian Town),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文,38:162p.1969;《国家起源新探》(Recent Resera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人类学年度综述》(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6:379-397,1977;《科摩罗群岛的早期航海者》(Early Seafarers of the Comoro Islands),《阿扎尼亚》(Azania),19:13-59,1984;《叙利亚东部前陶新石器遗址》(Prepottery Neolithic sites in Eastern Syria),《上古东方》(Paleorient),31/2:167-172.,2006;《伊朗西南部的人口、交换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opulation,Exchange and Early State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Iran),(with G.A.Johnson),《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77:267-289,1975;《肯尼亚巴林戈地区罗博伊平原初步调查》(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Loboi Plain,Baringo District,Kenya),(with W.Farrand,R.Redding and M.H.Wolpoff),《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科技报告No.4》,安纳堡,1976;《盖内遗址:大湖地区古印地安器物群的变化》(The Gainey Site:Variability in a Great Lakes Paleo-Indian Assemblage),(with D.B.Simons and M.Shott),《东北美考古》(Archaeology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12:266-279,1984;《德鲁让平原的早期聚落和灌溉:伊朗西南部村落和早期国家社会》(Early Settlement and Irrigation on the Deh Luran Plain:Village and Early State Societies in Southwestern Iran),(with J.Neely),《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科技报告No.26》,1994,等数百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同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陈金陵教授很早以前就跟我说过,他准备撰写一部有关清代著名的人口学家洪亮吉的传记,我期待着。时隔十年,陈金陵教授这部装帧独特、内容丰富、字数30余万、由我国著名的书法大师刘海粟题签的专著《洪亮吉评传》,终于出版问世,使我格外高兴。展读再四,受益良多。《洪亮吉评传》无疑是教授的力作,书中征引的史料之多,对洪亮吉本人著述(尤其是诗词)的理解之透,以及学术观点之新颖,论据之确凿,行文之流畅,都给我以十分深刻的印象,把洪亮吉这个比较复杂的思想文化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全书…  相似文献   

18.
正1958年2月13日凌晨,林惠祥教授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57岁。今年是林先生逝世六十周年,谨以此短文概述先生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学术遗产,表达一个考古后学的敬仰、缅怀与思考。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主要学术成就既包括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志、神话论、民俗学等广义人类学体系的建构,又  相似文献   

19.
正时间:2016年7月22日地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主持人: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参会人员:(按发言顺序排名)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吴全辉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苏海洋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教师张天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20.
新民俗传说的地方化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传说的地方化叙事是民俗研究的一个极重要的内容,理论上亦极具挑战性。不同地域、下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创造神话传说过程中,都贴上了自己特有的“商标”,因而使之获得“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的价值。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彭兆荣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以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对此进行了一次“试验”研究,它包括:确定主题、概念范畴、传说采样、文本准备、可能性调查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大家集中讨论了神话传说的地方化内涵、类型、范围、时间制度以及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的互动等?设计者希望通过讨论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参与者是厦门大学四个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魏爱棠:福建南平人,硕士专业,文化人类学;本科专业,历史。余丰:贵州贵阳人,硕士专业,文化人类学;本科专业:中文。杜伟:山东兖州人,硕士专业,中国美学;本科专业,政治。林艳:福建闽候人.硕士专业,中国音乐史;本科专业,作曲。以下是讨论综述。讨论先从四个地方化神话传说案例切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