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晋祠16对狮子的大致介绍,初步了解晋祠铁狮、石狮的形象特点,让更多人了解晋祠,了解晋祠的狮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狮文化源远流长.自东汉明帝西域真狮人贡及佛教传入至今.狮子的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和灵兽形象.在中国自古至今都倍受推崇,中国人推崇狮子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狮文化,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民间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当中.都得到广泛宣扬。而石狮文化作为中国狮文化的一个支系.在福建更是异彩纷呈,随处可见,有以“石狮”命名的石狮市和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惠安县.各种建筑中的“石敢当”、石狮子,以及民间活动中的舞狮表演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1984年12月,正定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朱河乡丁家庄一农民住宅后发现一座元代刻铭石狮。狮为青石质,蹲坐于长方形石座上。狮、座系一石雕成,通高122、座长56、宽  相似文献   

4.
武毅将军府     
正武毅将军府之有名,源于府门前立着的石狮子。石狮作为中华建筑大门处的装饰,向来都是雄左雌右一对。既为避邪,也为美观。而武毅将军府门前所立的,却是单有一只的"独狮子"。今富水南路的西面曾有一个小坡叫做茴香坡,在茴香坡的西面,有条小路叫"独狮子"——这条路上有一个很气派的将军宅院,宅院外正对大门处立了一个石雕雄狮,此狮昂首向天,骄矜傲岸,这个宅院就是老贵阳有名的武毅将军府。武毅将军府之有名,不在于宅院而在于门前的石狮。石狮之有名,不在于雕工的技艺,而在于只有一个不是一对。石狮作为中华建筑大门处的装饰,  相似文献   

5.
在光山县文化馆大院里,有一对元代石狮子。狮背上有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的题词。雄狮背上镌刻着: 尔速醒悟国将不国吉鸿昌题民国二十年三月一日雌狮背上镌刻着: 睡狮猛醒(此四字已损坏,经调查落实。)  相似文献   

6.
<正>凡到过金门的人,无不为村头一尊尊站立的石狮而感到新奇,其一反常态的造型令人过目不忘。当地人称这些石狮为"风狮爷"。在内地,石狮都是伏卧的姿态,传统民居门口的狮子,雌雄相对,雄狮玩球,雌狮育崽。但金门的风狮爷则几乎都是单立独处,少有成双成对者。风狮爷最奇特的就是其造型:首先是将身体挺直、拉长如民间狮子舞中的站立姿态,远望如同一根根石柱;其次是巨口常开,或露齿,或吐舌;第三是前足所持物品多样,有的怀抱彩球,有的令旗在握,还有的持笔捧  相似文献   

7.
在山西省翼城县管所的藏品中有一对石狮子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奇特之处在于狮身的前侧各伴有高0.50米左右的“胡人”伎乐。狮底座已失,仅存狮子。高0.86米,长053米,宽0.40米。皆为蹲坐姿势。狮身形略显臃态,但比例仍不失和谐。狮扁圆形的头部鬣毛圈曲成整齐的涡形,高耸的眉脊与深陷的眼窝形成反差,如铃铛一般的巨目透射出百兽之王的狰狞和威严,但其大鼻子和夸张的大嘴巴又将它稚憨的神态显露无遗。  相似文献   

8.
这对石狮是1960年春天在咸阳西二里许沈家村附近出土的(见封面图版)。据成阳博物馆张子波同志谈,在闻讯时石狮已移出原坑位,原坑距地表约2.2米,两狮均系倒卧放置,相距仅40厘米,同时发现少许汉代陶片。又说在出土附近勘察,百米之内并无建筑遗迹。关于狮子,我国古笈称它为狻麑或狻猊。尔雅释兽:"狻麑如?猫食虎豹。"注:"即狮子也,出西域"。从东汉以来,文献上多有人贡狮子的记载,后汉书班超传:"月氏尝助汉末车师有功,贡奉符拔狮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遗子勇随献物入塞。"注:"东观记  相似文献   

9.
湖南桃源县狮子山战国墓发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狮子山古墓群位于桃源县城以北5公里,茅草街乡政府偏东2公里,东临沅水,西靠常(德)桃(源)公路,北近北洋河,南邻黄楚古城(图一)。狮子山为一小山包,因山包东端有一大封土堆,形状如狮,故名。1984年1月,当地村民在开挖水池时发现古墓葬3座,桃源县文化局进行了清理。之后,湖  相似文献   

10.
探访东华池     
正来到甘肃省华池县,我被位于林镇东华池村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七分校旧址门口的一对宋代石雕所吸引。这对石狮各背着两只天真活泼的幼狮,项上绶带缨穗饱满飘逸,单脚踩玩绣球,神态与背上幼仔呼应而喜悦自然,将福寿多育的天伦之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大型狮子石雕,伴随佛教东传的脚步而来,被人们视为祥瑞兽王,常置于佛窟庙观或官衙府第门首,以辟邪镇宅、纳福招禄。特别是唐代以降,家庭伦理观念渗透到门狮造型艺术之中,门两侧的对  相似文献   

11.
<正>石狮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陆域面积157.97平方公里,为全国陆地面积最小、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全市常住人口75.8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43.68万人。唐宋以后,石狮一直隶属晋江县。198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石狮市,翌年9月30日挂牌成立,从此开始石狮发展的新纪元,掀开石狮建设的新画卷。建市28年来,石狮由一个滨海小镇快速发展成为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演绎一方传奇。  相似文献   

12.
石狮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石狮的商业文化、卫城文化、民俗文化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尤其对家庙、家训、家风的传衍教化更是独树一帜,获得世人的普遍认同。2017年11月3—4日,"2017年全球李氏宗亲恳亲大会"将在石狮举办。为此,本刊特刊载石狮李氏祖训家训,以共襄盛典。  相似文献   

13.
齐扬 《文博》2005,(4):7
陕西唐陵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尤其顺陵、桥陵、乾陵石刻是其典型的艺术体现。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陵前石刻现存有34件,石走狮和天禄是其中的精品。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石刻总计124件,内城东、西、北门之外各有石狮两尊,北门外另有仗马和控马人各3对,号称“六龙”。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陵园石刻更富于写实性,堪称唐陵石刻艺术之冠,陵园现存石刻50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珍贵文物长期遭受着自然风化和破坏,大部分石刻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14.
对霍童文化的认识,始于霍童线狮。霍童线狮,又称抽狮。线狮表演主要通过艺人对线狮头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动和操纵来表现狮子的动作和表情,当地人称之为“打狮”。霍童线狮是一种全国罕见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2005年夏天,柘荣建县60周年的时候,各地应邀前来表演献艺的民间艺术项目中,最有表现力、最有观众缘的就是霍童线狮。  相似文献   

15.
在五台山70余座寺院中保存有从古至今的200余尊石雕狮子,每座寺院门前均置有形象威武、神态激昂的石狮子,还有作为建筑物件装饰品的石狮子,这些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是五台山佛教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狮子是佛教的一种代表性的象征物,其精神内涵对中华石狮有着深远的影响。石狮作为五台山佛教寺院必不可少的传统建筑小品,与寺内其他建筑构成造型和谐的建筑组群,为庄严宏伟的建筑增添了气势,丰富了空间,活跃了建筑序列和建筑环境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贾璞 《四川文物》2012,(5):48-55
目前发现的最早狮形石兽属东汉时期,造型基本上为狮首翼兽。本文根据现存的狮形石兽资料,将东汉时期狮形石兽分作两期,即安帝至桓帝时期、灵帝至献帝时期。在此基础上,探讨狮形石兽在造型上的演变,进而探讨其造型特点与渊源。  相似文献   

17.
由于长期裸露在自然环境下,唐顺陵走狮风化严重。温度是影响走狮风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走狮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了走狮分析模型,对走狮在太阳辐射下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辐射是走狮向阳面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背阳面温度变化趋势与环境温度基本相同,时间上略为滞后,走狮表面之间及表面与内部之间均形成了较大温差。该研究结果可为走狮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滦平县发现金代石狮子一九七六年滦平县文物管理所组织人力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小营乡二道湾子村和瓦房村的两个"狮子地"分别发现石狮子各一个。(已运回县文管所收藏)。这两个石狮子均为花岗岩石质,狮身及底坐系一块整石雕凿而成。其中一个较完整。通高145、...  相似文献   

19.
熊显林  黄丽华 《神州》2011,(3):129-129
本文通过现代石狮的发展演变分析在物质文化膨胀的今天,石狮的民族文化内涵已经在逐日被削弱,脱离了其精神象征,石狮就只能是一座外观雕琢华丽的石头。而中国石狮作为最具民族文化价值体现之一的雕刻艺术,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真实地体现时代特征,有效地适应与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文化馆藏有几件带有明代纪年款的阿拉伯文铜炉,造型别致,工艺精细,是我县少数民族文物中的佳品。现介绍如下: 狮盖熏炉通高40、口径19.5厘米,重7.03公斤,黄铜质。狮形盖。直口,直腹,矮三蹄足。狮仰首蹲踞,嘴张,尾翘,双耳后抿,一爪下压一绣球。狮腹部镂空,香烟可由狮口出。炉腹前后各有一菱花形饰,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